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啥「绝望的文盲」们有那么多粉丝?——社会心理学视角看「饭圈文化」

2023-03-07 11:21 作者:柴基萨摩喵  | 我要投稿

过去,人,需要明星,是谁无所谓;未来,人,需要好的作品,谁演无所谓。

一、饭圈背后的人性弱点和政治经济基础

《逃避自由》中说到:人性,有着与生俱来的机制,也是社会历史进化的产物。人,有满足基本生存,与他人建立联结,在多重身份中整合、并发展自我实现人生意义的需要,越靠前的需要越不可或缺,但不代表着满足了前者才会追求后者。同时,不同的社会环境,在人性基础配置的基础上,调整了很多变化的参数和实现需要的途径。

首先看,保障自己的「安全稳定」。

这里的「安全稳定」,并不是只是纯物理意义上的有吃有喝有住的地方,还包含心理意义上的「安全稳定」,更包含着实现了物理和心理意义上的「安全稳定」后,努力拼搏超越经济范畴实现人生价值。物理意义上的安全感,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基本可以实现,但后面两个安全感,难度甚大。「心理上的安全感」,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中国,基本上意味着有一套自己的房子,一份稳定的工作和健康的身体。「人生价值实现上的安全感」,则更需要整合自己妻子、丈夫、女儿、儿子和职业等多种身份,并将精神自我的满足作为第一优先级。

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蛋糕分配相对不均匀,人群处在对这三种「安全稳定」追求的不同阶段:未搭上快车的人群,有被时代抛弃和改变命运的无力感,没有足够的积蓄实现「心理上的安全感」,需要一剂活在当下的麻醉剂;搭上快车登上风口的人,则急切的需要平衡丰富的物质资源和匮乏的精神资源之间的矛盾,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感」;努力奋斗的青年人,在日复一日的匆忙中和欠缺有效反馈的螺丝钉工作中,急需缓解焦虑和强化希望的良药,同时追求这三种层次的安全稳定。

再来看「与他人建立联结」。

封建社会时期,人的地位在出生时就已确定,地主的孩子一辈子坐享其成,贫农的孩子一辈子当牛做马。但相对稳固的家庭和氏族关系,让人在出生起就清晰自己所处的位置,虽然不自由不公平,但是无需重新自由选择建立新的联结。随着基础教育的普及,普通人可以通过教育实现阶层的跨越,也意味着需要切断原有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纽带,在新的环境以新的身份建立自我认同。虽然切除旧的联结看起来是给了人只有追逐人生的机会,但如果社会环境和个人没有做好准备后,人会被重新建立认同的难度湮没。但外出务工外出上学后,城市化水平较低、房价高企、婚恋理念落后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等缘故,让大量切断纽带的青年人没有机会在新的地域安身,布置自己新的人际关系网络,从而产生深深的孤独感和无力感。急需有稳定的新的身份认同,让他们在相同的意见观点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最后,再来看「自我实现」。

作为最高阶的需求,它建立在对梦想的澄清和追求上。「教育」的过程,我们潜移默化的把他人的期待内化成了自己的梦想,不断被纠正言行以符合社会文化的需要。自我内省和批判能力的发展受到阉割和抑制,因为获得他人称赞的优秀人生的敲门砖,只要满足社会既定规则里「优秀成绩」的要求即可。人在麻痹追求「优秀成绩」的过程中,没有或很少有时间澄清自己的梦想,更别提去追逐梦想;或者在家庭和学校的压力下,至少在登上大学门槛后,才有时间澄清和追逐梦想。虽然被压抑,但每个年轻人都有着心理身处对追求自己真实梦想的渴望,或者在别人追求梦想的故事里放置自己无处藏匿的热情。

政治经济发展方面,也为「饭圈文化」铺平了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资涌入,低端制造业在中国如火如荼的进行,依靠人口红利,中国短期之内积攒了大量财富,物质生活空前丰富,这为商业和广告业敞开了大门。当物质有限时,大家对于谁家做的手工品质量最好口口相传,心知肚明;但当同一品类的商品数量丰富,且对其生产过程和生产品牌完全不了解时,人难以做出有效的理性判断。广告业,通过冲击力极强的画面,构建了一个非理性的世界,美妙的商品化身为符号而非商品本身,无孔不入地诱惑着你,仿佛购买了跑车就能够拥有叱咤风云指点江山的身份;仿佛购买了昂贵的护肤品,才能够保证容颜不老,而容颜不老的人才会被社会接纳和喜爱,但广告明星私下也会怀疑人生的意义并用纸醉金迷的沉溺暂时麻痹空虚感和意义缺乏感。

资本的发展使得通过幸福的工具成了工具本身,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使得精神家园枯竭,人的「蓬勃的生命」变成了「空壳符号」。广告,通过对商品的符号化和对人身份的符号化,激发了人的焦虑和冲动,促进了商业的繁荣。这种符号化象征,取代了过去在柴米油盐和自给自足中稳固的身份认同,人的价值体现,变成了包包、豪车、手表、豪宅等。

人的完满,必须依靠个体潜能的发挥,这建立在对自己理性感性思考的整合上。符号化的商品,只能在激发起人的感性过程中起到短暂的作用,一旦焦虑和冲动在购买商品后得到缓解,人又会陷入新的迷思,为了逃避欠缺理性思考带来的焦虑,只能重复地堕入再次购买符号的旋涡,堕入「消费陷阱」。这种现代社会非理性符号化的特点、为逃避符号化带来的精神空虚愿意支付更多金钱的特点,让「饭圈文化」的蓬勃发展成为可能。

明星营造的为追逐梦想最终成功的符号化形象,切切实实地砸在了焦虑又害怕人群的心窝里。

二、饭圈文化的特点

人,基于人性基础,受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人,也会对社会发展施加影响力。

饭圈文化的兴起,在至少十年的时间里,使得「流量经济」一度成为热词和赚钱的法宝。

满足了「安全稳定」,「与他人建立联结」和「自我价值实现」。是怎么满足的呢?通过成为粉丝,人获得了虚拟的自我定位,成为饭圈的一份子,获得了某种群体归属感,与更多同样痴迷于某人的粉丝形成了紧密的团体,不会被微不足道感压垮;看着明星通过唱歌演戏代言表现出的光鲜亮丽的符号,实现自己欠缺「自我价值实现」机会的补偿,在成为死忠粉的过程中,单方面决定与明星共生,明星的光鲜亮丽也自然成为了自己的一部分,为明星买单,就是为了自己的匮乏空虚买单。所以,明星是谁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某个时间空间节点,当人需要自我需求的满足时,出现这个人即可,他可能是张三李四,也可能是王五赵六,他可以随时换人,叫谁不重要,有这个身份最重要。

虽然「饭圈文化」看起来满足了人的需求,但只是另一种变形的逃避。是通过和明星的共生,把自己的需求投射到明星身上来实现自我满足,这只是另一种形式的逃避,所以我们能看到饭圈文化的畸形——明星集资、疯狂私生粉、粉圈互骂等。大量的明星粉丝,在饭圈里形成了自我重复自我宣传自我强化的信息茧房,任何有关明星本人的信息,都会进行过滤和自我证实,从而形成强大的影响力,从客观的听不到别的观点,到主观的不想听到别的观点,从最初的小范围内的自嗨到团体之间的相互攻击。

饭圈文化」的疯狂,很像过去的「宗教狂热」、「法西斯」等。特点就是——A群体发现了B群体个人需求在新的政治经济环境下未得到满足,而将B群体的内在声音外化加强并提供允诺,B的人加入后可以在群体中获得归属感减轻微不足道感;只不过宗教和法西斯的教义往往是对上帝和权威的绝对性服从,和对于个人能动性最大程度上的抑制,而饭圈,即「拜明星教」,没有教义,也没有A群体的组织,通过自组织通过更难以察觉的更蛊惑人心的方式进行而已。

「饭圈文化」,反过来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至少在近十年的过程中,流量明星带动的低质量的代言、电影和电视剧能够在短期内积攒大量财富,使得明星和投资商本人获得极大地位提升,使得大量艺人和投资公司趋之若鹜。但这种提升是短视的,是饮鸩止渴的,是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在特定社会条件下的特定产物而已,一旦群众回过味儿来了,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符号化的特征,不是来自于娱乐宣传媒体的报道,而是来自己与自己的自省和理性判断;不是来自于明星本人的光鲜亮丽,而是来自于勇敢的追求自己的生活并建立真实世界实实在在的自我认同中。

三、饭圈文化的未来

人,根植于基本人性,也受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饭圈狂热行为,是某个发展阶段,人不能按照自己需求发展,发展潜力受到抑制而选择的逃避行为。

当然,生而为人,这种逃避行为无需过分苛责。毕竟,为了缓解焦虑抽烟是常事,我们很难要求每个人都能够做到清醒自持,再加上焦虑确实在当下被缓解了。但是,社会主义中国,最终的道路,是希望通过发展经济满足物质需求的条件上,逐步实现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个总体目标不变。如果问为什么当前不能实现按需分配?就是因为我们的物质水平和人性发展水平达不到该阶段,所以商品经济社会只是总体目标实现中,某个阶段的适应性选择而已。

为了更好地向总体目标推进,一方面,国家必须且正在出台政策取缔饭圈文化所携带的某种「宗教化」色彩,同时,我们个体也需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教育系统也需要对发展人的批判性负责,我们必须积极活动以克服怀疑感和无能为力感,这才是满足人发展需要的根本方法。这种积极活动,代表着不受他人干扰、独立思考、并表达自己思想,而不是在思想茧房,不断共振,不断把他人全体极端化的思想内化为个人思想。

生活本身才是目的,手机屏幕之外的,明星闪烁之外的,才是你的生活。

随着中国发展从经济发展从快到稳步,从红利期到内循环期,明星也该回到原有身份,只是演出某个角色的社会主义员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文化自信的增强,中华民族每个个体追求自主独立人生的自信和行动力也会增强,不再寄生或共生于某个符号,而是投入在实现梦想的每个生活瞬间。

未来,人需要好的作品,谁演无所谓。人需要作品来满足来自现实又超越现实的理性思考、自我实现探索的需要,那些有潜力的优秀的对生活有深入思考的,更有血有肉有内涵接地气,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会更加受到关注。


为啥「绝望的文盲」们有那么多粉丝?——社会心理学视角看「饭圈文化」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