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式青春:日式青春新海诚和中式青春易小星的融会贯通。

前言:
前有预告,期待已久。肆式青春终于在中国上映,作为中日双方合作的产物,青春的表达方式,自然是比较引人注目的地方。
熟知,日式青春,当然是恋人之间难以传达的爱恋,朋友之间难以解开的误会,感情在日益的压制下,慢慢生长,随后爆发,如同蜘蛛结网,一点一点交汇,误会慢慢消失,关系不断升温,有着大多的相当美的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心境。
中式青春,虽然了解不少,但读过一些中国的轻小说也看过部分动漫,在我眼中,中式的青春离不开离别与帮助,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没有拯救世界,也没有哭闹离别,好像只是一个老人在树下,一言一句,讲一个故事一般。

说起,那个夏天,总是略带遗憾,略带悲伤,他们为自己的青春,交上了一份可能一直都不会满意的答案。
对于新海诚团队和易小星团队来说,最难拍的,正是自己最熟悉,也曾经历过的东西,那便是遗憾的青春。
他们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能太直白,不能太粗糙,不能太美好,也不能过于遗憾;
在剧情发展上,不能太抽象,会看不懂;
不能太唯美,也就是戏剧化,那会失去真实感,无法让观众感同身受。
如果这些都可以达到平衡,那还有一点,
便是把四种青春叠在一部电影中,只讲故事会失去故事中的情感的细节,也没有给故事升华情感的时间。但若太在意细节,也会让故事无法讲完,要么拖长时间,要么变成“烂尾楼”。
第一部分:回忆中也有一碗这样的面

说到该如何描写青春,除了人的羁绊和考试以外,美食,肯定是首选。
第一部分的导演易小星,显然也明白这一点,对于中国的人来说,美食或许是唯一一种不可辜负的东西,一碗汤面,一盘炒面,一碗白米饭,便是生活最美的味道。
而对于学生来说,街角的小商贩,街对面的快食店,学校里面的食堂,这便是最接近学生们的美味。
写到这些,就算是食物本身被制作出来没什么故事,但这也能让人的感情共鸣,赚到眼泪钱。
在一家店里,有祖母,有厨师夫妇,有摆着小摊子的温馨三口人,有喜欢的人在。
口味变了,人长大了,影片的节奏就如同离弦之箭,一段感情还没沉淀,下一段便开始,如果回忆是写给小镇的,那还可以说得过去吧,易小星好像偏离了最开始定下的目标
写一段遗憾的青春故事。
这一段,慢慢失去了艺术电影的强烈情感,只是如同迎合观众口味的商业电影般,失去了人物之间关系的羁绊的浓重描写,却抓住了中国人喜欢食物的心理罢了。
以至于,外婆的去世,在大多数人心中,失去了共鸣的悲伤,获得只有压抑,没有那种悲伤后获释的轻松感,这就是失败的遗憾描写,既然以一碗乡愁为题,家庭点点滴滴的铺垫,才能使感情显得宝贵,时间显得珍贵。
第二部分:异于时代的产物,不同者。

导演竹内贵良选择的是,中国的一个时代:“独生子女时代”,而他看上的不是一个人的孤独,而是在这个时代下的一对姐妹花。
执行的日本惯有的“有车有房,父母双亡”的套路,讲述着一对长相姣好的姐妹,在失去依靠后,选择成为模特,自力更生的故事。
姐姐选择负担起先头兵的重任,稳定下来后,接来自己的妹妹与自己共同打拼。
其实,他选择的并不优秀,只能说日本导演,对中国仍是不熟悉啊,在这个二胎开放的时代,独生子女已经变少,兄弟姐妹互相帮助过生活的时代也已经过去大半,年轻人独自走南闯北也成了中国人早已习惯的生活了。
如果说,易小星选择的是食物,那么这位日本导演,选择的是,衣服。
但是他显然,中国历史比我们差多了,在这个中学生的历史记忆中满脑子的“改革开放”的时代,他却毫无知晓,在这种情况下,他居然选择裙子,裙子,裙子!
他不知道的是,现在的孩子的青春里,只有校服长裤和牛仔裤,爱美似乎不是学生们想的,学习取代了这份思想。
成为模特啊,服装设计师啊,这种东西,会这么想的女孩子很多,但真正这么做的人,还真的没有多到烂大街的地步。
所以大家看后可能真的没什么共鸣可言。
在人物的安排上,也没能让日本和中国的两种文化分开。
父母双亡,妹妹务实勤奋,姐姐虽然早来,但略显没用,见异思迁的渣男,城府深的女生,配角也是老实人,钢铁直男。
观影后,我们也完全感受不到这一段本来想表达的感情,那就是姐妹互相扶持。
儿时背景略写几笔,蜻蜓点水般的姐妹互助场景,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对白,在感情上的重写,反倒让我们感受到一股“贵圈真乱,闲人勿近”的气息。
若去早已知道的设定,我还真觉得她们这是闺蜜,或是一起追逐梦想的好朋友,仅此而已。她们真的不想我们,中国人脑中的姐妹设定。
第三部分:保存于磁盘中的恋爱与回忆。

食物,衣服,那下一件事,不就是一个温暖的住处,一个温存回忆的家吗?
李豪凌选择了它,并展开描写。
终于,前两段为了让乡村生活的人和进入社会打拼的人感受共鸣而写,李豪凌却开上了另一个群体,那便是中学生。
镜头来到了上海,三人是儿时最好的玩伴,在年龄的成长中,慢慢在感情上萌动,身为青梅竹马,他们即将身处的是,中考的严峻中,刚刚起步的懵懂恋情中,和即将分别悲伤中。
虽然很多人说,这一段是做的最好的,是最受期待的,也是画面最美的,最贴近观看者的。但我在某些方面看到了不足之处。
三人互相拥有憧憬不奇怪,但在即将分别的情况下,李默对于过往的回忆的处理,生活和工作的态度来说,都完全没有办法感染到我,除了前期节奏的处理以外,后期的剧情发展也因为时间的长短而被限制,变了味,人物缺乏中学生该有的东西,只是看上去成熟真的不足感染我们吗?
李默为什么会回到家开旅店?
小雨为什么要回到老地方寻找错过的初恋?
这一切的答案没有揭晓,本以为结尾会伏笔爆发,却用短短的数十秒来揭晓答案,真的有些浪费了前面接近完全的铺垫,这个结尾并没有能回报开头的完美,也是一个相当遗憾的处理吧。
也不是说这样的处理不行,只是若要是如同新海诚的《秒速五厘米》和《你的名字》那样有深意的,可期待的遗憾,那还让人多添一份自己考虑作品的未来,秒五是告别过去,你名是命运相遇,
这部作品就只能说是,对于不愿意成长的人的一份重击罢了。
就好像犯罪者在监狱中大谈“如果”,我们回应以“可惜没有如果”一般的,狠狠击破人的幻想。
不过当然也有做的好的地方,那便是,他所选择的是一代人的回忆,
录音机
这是当时英语课和音乐这两门听觉及其重要的课程所必须的东西,不是每一家,每一户都有的,这就是造成了一种团体,一种羁绊。
当然,录音,盒式录像所温存下的回忆,也为记忆这种蛮虚幻的东西刻下的名为时光的痕迹。
时间给我们带来的,有时是治愈我们的伤口,有时是致郁我们的性格。
时间总让我们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距离感,印象模糊的陌生感,当部分记忆涌入心头时,确实容易让人产生“真想回到过去啊!”这样的想法。
他正是抓住了这样的共鸣,使我们再看这段的时候,感到亲切和不可言喻的温柔。
房子是人的住所,录音机和盒式录像是记忆的住所,把这两样东西结合在一起,真的是不错的想法。

个人想法:
肆式青春不是一部完美的神作,认真看下来,想一下,确实有不少的缺点,但它也是一部相当不错的作品,它可以让不同年龄,却有着相同经历的人感到温暖,他所选择的也都是中国人所经历的过的,遗憾青春的模样,从过去,从思念下手的作品,会让人感同身受,会让我们感到亲切。
可以说,《肆式青春》是中日双方的动漫制作导演尝试用青春的话题融会贯通,但显然,风格的差距和表达方式的不同,确实是无可奈何的事。
衣食住行,三位导演以不同的角度选择自己合适的关键词,最后为了筹出第四个字,把三个不同故事的主角相遇于飞机场,也是一种独特的想法,但这种做法真的好吗?这么巧,真的还是青春吗?
还是说,正是因为很巧,所以才叫做青春呢?
(图片取自网络,若侵私聊可删改!)
我是B站的专栏UP,我希望我的文章你可以读的开心,也希望可以在这里帮助你找到你喜欢的东西,分享我的想法,也希望你可以大方的分享出你的想法,有什么都可以告诉我,我听着,我回复,我们评论区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