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就业的根本出路:打破物质生产的蛋壳,开辟精神文化产业
1
就业和失业,是每个劳动者都要面对的一对矛盾,它是每个人生存发展状态中的两个极端,当然,也有半就业半失业等程度不同的中间状态,诸如工作带有临时性,收入具有不稳定性和不持续性等等。对个人来说,就业才能赚钱来养家糊口,而失业就会失去收入、就会难以为继,别说还房贷、还车贷困难,甚至会随着通胀带来的物价上涨,出现生计困难的局面。对于社会来说,只有普遍大量的就业才能形成有效的内需,从而促进内循环,进而拉动社会生产,消除生产过剩,进而促进更多的就业;而如果出现普遍的大量的失业,就会反过来影响内需,破坏内循环,就难以拉动社会生产,就会产生更大范围、更大面积、更大数量的失业。
2
那么,决定就业和失业的根本在哪里呢?到底是什么力量在影响着社会的就业和失业?为什么社会有时会出现大量的就业,有时会导致大量的失业呢?看看就业和失业这两个字就明白了,失业和就业,都有一个共同的字,业,这个业字的背后,是社会的各行各业、千行百业。运用简单的思维可以进行这样的理解,所谓就业,是这些“业”需要大量的劳动者参与,而所谓失业,是这些“业”不需要大量的劳动者了。所谓的就业,是业令人能就,所谓失业,是业令人不得不失。于是,我们的目光可以审视社会的各行各业了,将这些门类繁杂的行业进行简单的大概的划分,可以划分为农业、工商业、服务业。还有一个遭到很多人漠视的新兴产业,为了找到人类就业的新领域,我不得不将在此将其列出来,那就是精神文化产业。为了论述的方便,我先亮明观点,然后再进行理论上的论证,我的观点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恰恰就是这个被主流思维漠视甚至反对的精神文化产业。
3
各行各业这些所谓的业,其实是社会这个大系统的内部分工所产生,为的是满足社会整体的需要。社会需要吃饭、需要吃好喝好,于是,农业就发展起来了;社会需要穿衣、于是,纺织业、服装业就起来了;社会需要走路,于是汽车业、交通运输业等等就发展起来了;社会需要住房,于是房地产业发展就起来了。所有的产业,都是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只要生产供应的程度超过了社会需要的程度,就会出现生产过剩,这本来不是什么大事,也不构成什么危机,生产过剩就少生产点,顶多停产罢了,等到社会需求的时候再继续生产就行了。但事实并非如此,原因在于,我们的生产目的已经异化扭曲了,那就是,生产的目的已经不是为了满足社会自身的需要,而是为了赚钱、为了谋生、为了就业、为了拉动经济增长,为了税收,为了政府部门的各种开支。所以,即使过剩了也不能停下来,因为一旦停止运转,很多人包括政府的税收来源都会失去保障,整个社会都会走向停摆。明明过剩了,但不能停下来,于是,就只能继续生产,卖不出去,就拼命去找市场、找销路,将过剩产能通过外部市场加以消化。
4
农业、工商业和服务业这些大产业,都可以算作物质生产领域,它们曾经吸纳了大量的就业。但现在,它就像一块吸满了水的海绵很难再吸水一样,已经很难再吸纳就业了,甚至,这块海绵也在不断遭到来自市场需求的挤压而不断将水释放出来,造成更大的失业。除了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使得社会的物质需要得到充分满足之外,各种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工具对劳动者的排斥,也是一大原因。在农业领域,各种现代机械化电气化的农具已经完全支配了从播种到管理到收获的全过程,以至于大量的农民都变成了农民工,纷纷进城打工。
5
人类历史每逢遇到时代变革,就必然伴随着新兴产业的出现,从而为人类劳动开辟的新领域,甚至孕育发展出新的文明形态。原始社会的采摘业发展成种植业,开启了农业文明时代;农业社会的手工业与商业合流,借助于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人类进入了工业文明时代;如今,在电脑和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革命的帮助下,人类正在迎来一个崭新的智慧文明时代。就像农业文明以农业为基础、工业文明以工业为基础一样,智慧文明时代则是以精神文化产业为基础,它在本质上,是人的脑力劳动所主导的精神生产,延伸至社会,就是整日摆在我们面前,而我们却日见而不知的内容产业。文学艺术、教育培训、电影电视、传媒出版、策划咨询乃至整个互联网上的广大自媒体行业,就是精神文化产业的表现形式。只要发现人类社会正在从体力劳动向脑力劳动转移、从物质生产向精神生产过渡、从工业文明向智慧文明跨越的这一时代趋势,人类必将发现,脑力劳动主导的精神文化产业才是当今时代人类劳动的根本出路。而如果自觉主动的认识不到这一点,就只能继续在物质生产领域打圈圈,只会陷入越来越严重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