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针灸(一)

2023-04-25 21:05 作者:清瑜愿  | 我要投稿

全文,选自王启才前辈的《针灸解惑》 读到这一章的时候深感认同与感激,学习练习了很多手法,平日练针操作的时候虽然会有逐渐进步,但疗效总是达不到预期,“度”的把握是大关,但现在能做的是“了解”,自己做不到但要知道不同人都做到什么程度,从中找到差距,层层进阶。下文讲到的,正是近来亲身感受最深刻的。自己从患者和医者两个角度都有很大改变。 “治神守气”——针灸治疗的第一原则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旨在言明治神守气是针灸治病的基本原则。然而,这一重要的针灸治疗原则,在笔者主编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第1、2版)之前,却没有被纳入针灸治疗原则之中去。 (一)治神 所谓治神,一是在针灸施治前后注重调治病人的精神状态;二是在针灸操作过程中,医者专一其神,意守神气;病人神情安定,意守感传。可见治神贯穿于针灸治病的全过程之中。 《灵枢·官能》说:“用针之要,无忘其神……徐语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可使行针艾。”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也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提示我们在施行针灸治疗之前,医者必须把针灸疗法的有关事宜告诉病人,使之对针灸治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以便稳定情绪,消除紧张心理,这对于初诊和精神紧张的病人尤为重要。 在致病因素的影响下,人体会发生一些器质性病变或功能性障碍等一系列病理现象。与此同时,人体内的抗病机制也会调动起来,产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与病邪作斗争,这种现象在《黄帝内经》中称为“正邪共会”,现代中医学则称之为“正邪交争”。《灵枢·九针十二原》中指出,“神客在门”。“神”指正气,也就是抗御疾病的因素;“客”是邪气,亦即各种致病因素。如果抗御疾病的因素能充分动员起来,就能拒病邪于机体之外。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针灸具有“治神”的作用,就是通过治理神气,调动和加强抗御疾病的积极因素,从而消除导致疾病的消极因素。 古人十分注重针灸医生的服务态度,因为医者在为病人做针灸治疗的过程中的态度,既影响到病人的心理活动,同样也会影响到医者自身操作的准确性。在与病人的接触中,医护人员的言行举止和表情也都相当重要,好的服务态度才能营造治疗室良好的气氛,取得病人的信赖和配合,医生在病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声望也会逐渐提高。 《素问·举痛论》说:“惊则心无所依,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灵枢·终始》说:“大惊大恐,必定其气乃刺之。”金元·窦汉卿《针经指南·标幽赋》亦云:“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之,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对于个别精神高度紧张、情绪波动不定以及大惊、大恐、大悲之人,应暂时避免针刺,以防神气散亡,造成不良后果。而对于一些患疑难病证、慢性痼疾或以情志精神因素致病者,还应在针灸治疗期间多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使他们能够充分认识机体状态、精神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和作用。鼓励他们树立并坚定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加强各方面的功能锻炼,促使疾病的好转和身体康复。正如宋·赵估《圣济经·知极守一章》中所云:“治病之道,必观其态,必问其情,以察存亡得失之意。其为治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盖以神受则意诚,意诚则功效倍故也。” (二)守气 针灸疗法所言之气,主要指经气。经气即经络之气,也称“真气”,是经络系统的运动形式及其功能的总称。《灵枢·刺节真邪》说:“用针之类,在于调气。”经气的虚实是脏腑、经络功能盛衰的标志。针灸治病十分注重调节经气的虚实,也就是通过调经气发挥对脏腑、经络的调节作用。经气在针灸疗法中的体现有得气、气行、气至病所等形式。而得气的快慢、气行的长短、气至病所的效应,常常又与病人的体质、对针刺的敏感度、取穴的准确性、针刺的方向、角度、深度、强度及补泻手法等因素密切相关。在这些众多的因素中,医者的治神守气,病人的意守感传往往对诱发经气、加速气至、促进气行和气至病所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粗守形,上守神。”守神也即守气,守气的过程也含有治神的内容,守气必先治神。清·吴谦《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说:“凡下针,要病人神气定,息数匀,医者也如之。”可见,治神绝非只是医者治病人之神,医者自身也有一个治神、正神的问题。《素问·诊要经终论》早有“刺针必肃”之古训,医者在病人面前要庄重、严肃,不可轻浮、失态。对待病人要和蔼、亲切,如待贵人,切忌冷漠粗暴、以貌取人。在针灸施术的整个过程中,注意力必须高度集中。取穴认真、准确,操作细心、谨慎。不可粗心大意,马虎从事。特别是在行针过程中要专心致志,做到“神在秋毫,意属病者”(《灵枢·九针十二原》),“必一其神,令志在针”(《灵枢·终始》)。认真体验针下的感觉,仔细观察病人的神色和表情,耐心询问病人的主观感觉,既察言又观色。如气不至,则可恰当运用切、扪、循、按等行气辅助手法,或巧妙配合语言暗示,以诱发经气的出现。一旦针下气至,就要“密意守气”,做到“经气已至,慎守勿失……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素问·宝命全形论》)。 从病人言,针前安定情绪,消除紧张心理,愉快接受针灸治疗,能为守气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针灸施治过程中,病人也应平心静气,放松肌肉,全神贯注,意守病所。如能在医者进针、行针过程中配合作呼吸运动,其意守感传的效果会更好。西晋·陈寿《三国志·方技传》中记载的名医华佗在为人针灸治病时“下针言:‘当引某许,若至,语人’。病者言:‘已到’,应便拔针,病亦行瘥。”这里面就寓意着治神守气的科学道理。 综上所述,治神与守气是充分调动医者、病人两方面积极性的关键措施。医者端正医疗作风,认真操作,潜心尽意,正神守气;病人正确对待疾病,配合治疗,安神定志,意守感传。既体现了医者的良好医德,又贯穿了“心理治疗”于其中。所以能更好地发挥针灸疗法的作用,提高治疗效果。同时,还能有效地防止针灸异常现象和意外事故的发生。

针灸(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