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是雇佣超过 7 个人而不是 8 个人或者其他数字,就会被定性为zbj?
为什么是雇佣超过 7 个人而不是 8 个人或者其他数字,就会被定性为zbj?这还要从四十多年前肇庆的「鱼塘风波」说起。
1978 年年底,一个叫陈志雄的养鱼能手,承包了村里的 8 亩水塘。原本几乎没有产出的烂水塘,1979 年一年在他手里挣了 6100 元。而这一年,中国农民一年的人均收入才 160.17 元。
尝到甜头的陈志雄,第二年开始扩大承包规模,一下子包了 141 亩。到了第三年也就是 1981 年,扩大到了 497 亩。
这么多的鱼塘,单靠他们夫妻两人显然应付不过来,于是就雇了 5 个固定工人,临时工也干了有 1000 多个工作日。
而当时zy文件有明确规定:个体经济不准雇工。陈志雄的做法明显违反了zy文件,属于顶风作案。
1981年5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一场关于承包鱼塘的争论》,介绍了陈志雄承包鱼塘、雇佣劳工的情况。
从这篇文章开始,引发了当时的一场全民大讨论。争论焦点就是:「雇工算不算剥削?」
人民日报最后的总结文章题为《进一步解放思想,搞活经济》,认为陈志雄可以雇工,雇工不算剥削。
而参与这场大讨论的另外一位重量级选手,zy书记处政策研究室的「经济学家」林子力,却从 Marx 的著作中的一个案例得出了另外一个「重要」结论:「8个人以下就叫做请帮手,8个人以上就叫雇工,8人以下不算剥削。」
7 个可以,8 个不行。从此「七上八下」的界线,进入了zy文件。凡家庭专业户、个体经营户,雇工一律不许超过8个,否则就是「剥削」。
据文献考证,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的第342页,有这么一段:
按照我们的假设,他必须使用两个工人,才能依靠每天占有的剩余价值来过工人那样的生活,即满足他们必需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他的生活目的就只是维持生活,不是增加财富;而在zbzy生产下,增加财富是前提。
为了使他的生活只比一个普通工人好一倍,并且把所生产的剩余价值的一半再转化为资本,他就必须把预付zb的最低限款和工人人数都增加为原来的 8 倍。
这就是广为流传的,Marx 关于雇佣 8 个工人就变成剥削zbj的那段话。
林子力从这段话中得出结论是:雇工7个人以下,赚了钱用于自己消费的,算个体户;雇工8个人以上,就产生了剩余价值,就算剥削,就是zb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