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精确制导武器”——“槲寄生”飞行炸弹
本文摘自[英]罗伯特·杰克逊著,郭猛伟译【战争事典073】《二战军用飞机图解百科》

槲寄生的概念(即用一架战斗机操控一架和它组合在一起的、装满炸药的废弃轰炸机去攻击目标),最初是由德国滑翔机研究所(DFS)提出的。为了找出一种为远程空袭提供战斗机护航的方法,DFS 从1940 年就开始研究如何把一架飞机组合到另一架上的方案。他们设想的是,当轰炸机部分受到攻击时,战斗机可与其脱离并与敌交战;战斗结束后,该战斗机可重新与其他轰炸机结合并补充燃料。20 世纪40 年代末,美国在为康维尔B-36 超远程轰炸机寻找护航手段时,再度想起了这一方法。
“飞行炸弹”(槲寄生3)的性能诸元
机组:一人
动力单元:与来源飞机相同
最高速度:550 千米/ 小时(342 英里/ 小时)
爬升速度:不适用
实用升限:不适用
最远航程:4100 千米(2548 英里)
翼展:Ju-88,20 米(65 英尺6 英寸)
机翼总面积:72.8 平方米(783.5 平方英尺)
长度:18.53 米(61 英尺10 英寸), 含弹
头鼻锥的长度
高度:未知
重量:最大满载重量为23600 千克(52028 磅)
武装:1725 千克(3803 磅)重的黑索金/TNT弹头
槲寄生的构想是DFS 此类研究中的一个。这一构想得到了容克斯首席试飞员齐格弗里德· 霍尔茨鲍尔的支持。他提议可以把旧的Ju-88 轰炸机改造为一种防区外武器,并由与之结合的战斗机引导至目标附近。尽管一开始德国官方对此缺乏兴趣,但还是在1942 年开始了试验—使用一架DFS-230 攻击滑翔机作为下方飞机,一架克莱姆Kl-35 轻型飞机作为上方飞机。这些早期试验取得的成功让德国帝国航空部对这一构想产生了兴趣。因此,德国帝国航空部在1943 年年初下令制造一架由Ju-88A-4 和Bf-109F 组成的原型机,以研究这种组合的攻击用途。这架由两架飞机组合而成的原型机,被非正式地称为“父与子”,其下方飞机被命名为“槲寄生”。原型机的测试从1943 年7 月开始,到10 月德国帝国航空部订购15 架类似的组合型号时结束。

该槲寄生组合体包含一架Ju-88A4 和一架Bf-109F-4“父亲”。两者合起来被称为“父与子”。德军原计划用槲寄生对斯卡帕湾发动猛烈袭击,但终成泡影。
槲寄生的转向控制系统包括一个S 型罗盘和一台三轴自动驾驶仪,二者均安装在轰炸机尾部。正常飞行时,这套设备可控制槲寄生组合的转向,而不能控制上方的战斗机。战斗机飞行员可通过两个拇指操作按钮来控制下方的轰炸机:一个按钮位于操纵杆上,可用来控制轰炸机的方向舵和副翼;一个按钮位于新的中央控制盘上,可用来控制轰炸机的升降舵。通过操作一个开关,飞行员就可用战斗机的操纵杆和方向舵来控制整个组合—两架飞机的控制器会同步运作。除要对后部机身进行部分加强外,上方战斗机几乎不需要做什么改装。至于下方的轰炸机,其机鼻部分会被一个3500 千克(7716 磅)重的空心装药弹头取代,弹头内有1725 千克(3803 磅)重的高爆炸药和一个碰撞引信(引信在双机分离大约三秒后就会被激活)。1944 年4 月,槲寄生完成了最后的弹头测试。测试证实,其1000千克(2205 磅)重的钢制核心可穿透7.5 米(24 英尺6 英寸)厚的混凝土。

由一架BF-109和一架DFS-230组合而成的“槲寄生”原型机
弹头测试完成时,由霍斯特· 鲁达特上尉带领五名飞行员组成的第一个槲寄生单位—第101 轰炸机联队第2 大队也恰好成立了。该单位在容克斯的北豪森工厂使用了在原型机中被称为“槲寄生S1”(在实战中使用的组合体被称为“槲寄生1”)的Ju-88A-4/Bf-109F-4 组合体开展了相关训练。起初,德军设想从丹麦发动槲寄生袭击,目标是苏格兰奥克尼群岛斯卡帕湾中的英国舰队。但在盟军登陆诺曼底后,槲寄生部队匆忙转移至法国的圣迪济耶。1944 年6 月24 日晚至25 日凌晨,槲寄生部队从圣迪济耶出击,以攻击塞纳河湾中的登陆船只。四架槲寄生发现了目标,第五架则因发生故障而被抛弃。8 月9 日至10 日,槲寄生部队对位于英吉利海峡的盟军船只发动了一次失败的袭击,一架Ju-88 在汉普郡附近坠毁爆炸。10 月,五架槲寄生从丹麦的格罗夫起飞,发动谋划已久的斯卡帕湾突袭,但最终结果却是三架槲寄生坠毁爆炸,两架槲寄生未能找到目标。
1944 年11 月,所有的槲寄生(除了“槲寄生1”,还有由Ju-88G-1 和Fw-190A-6 或F-8 组合而成的“槲寄生2”)都被集中到了德国空军特别任务单位的第200 轰炸机联队第2 大队。此时,槲寄生部队的任务重点转向了东线,并以桥梁为主要目标。1945 年3 月8 日,四架槲寄生攻击了位于德国哥利茨的奥得河上的桥梁,两座桥梁被击中,一架槲寄生被击落。3 月25/26 日,又有四架槲寄生攻击了奥得河上的桥梁,但战果未知。当日,还有一批槲寄生攻击了维斯图拉河上的桥梁。此时,德军还秘密制定了一项“很有野心的计划”(“铁锤”行动),要用槲寄生攻击苏联的发电站—德军准备投入82 架槲寄生,并计划于3 月28/29 日实施攻击。不过,由于很多槲寄生被消耗在了桥梁袭击任务中,这一行动被迫终止。德军最后一次用槲寄生对苏军桥头堡发起突袭,是在1945 年4 月16 日。在这次突袭中,德军尝试了用槲寄生与亨舍尔Hs-293 导弹相结合的方案。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德军还推出了“槲寄生3A”(Ju-88A-4/Fw-190A-8)、“槲寄生3B”(Ju-88H-4/Fw-190A-8) 和“ 槲寄生3C”(Ju-88G-10/Fw-190F-8) 等新型号。另外,关于喷气式飞机与导弹组合的槲寄生项目,还有一些尚在草图阶段。

自1944 年夏服役以来,槲寄生就是一种致命武器—当然,它首先要能击中目标。大多数槲寄生不仅没能命中原定目标,还成了盟军战斗机与地面火力的猎物。

点击下方直达图书特惠现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