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灶神鍋巴與辣味窩窩頭~中國的窩窩頭文化意涵

2021-10-06 13:00 作者:henry89104  | 我要投稿

在原神中,代表灶神的食物為辣味窩窩頭

灶神的發明


而窩窩頭作為璃月原型-中國的傳統食物之一

成為劇情中的熱愛民間的灶神代表食物,也與中國對於窩窩頭的文化意含有關

.



在中國,窩窩頭是中國北方包括湖南的地方粗糧,一般用玉米面做,也有高粱、紅薯、小米頭,黑米、糯米,用料不一,是一種蒸食(烤的則稱貼餅子)與饅頭相似,

但造型與賣相不同,搓成圓球狀的麵糰,用手擠壓成窩狀,有的會加糖作餡成甜點,有的則會加入配料作主食。


湖南人會在中間加點醃菜去豐富味道層次,作為當地日常的主糧。

而醃菜又名外婆菜,通常是用合時的蔬菜如豆角、白蘿蔔及馬齒莧,加入辣椒乾、指天椒、紅椒、鹽、糖及醬油等醃料,放進大大個的瓦埕中醃製,

接近故事中的辣味窩窩頭

對於窮人僅能以粗糧所做成的窩窩頭來說,辣味所帶來的開胃效果自然大大增添粗糧的食用之慾


圖轉自 https://orientaldaily.on.cc/cnt/lifestyle/20191016/00296_001.html
饢,是一種帶有中亞色彩的發酵麵餅,漢代稱為胡餅,不過窮人所食用的多半未能發酵



民國初年的著名學者-梁實秋在隨筆也談過窩窩頭,講述其文化內涵



北海小窩頭(艾窩窩)則是宮廷料理,梁實秋談到兩者差別

窩窩頭由於其高營養價值,可說是貧困者的救星

雖然文中梁實秋用"真正"來否定小窩頭屬於窩窩頭的一環

在梁實秋祖輩中,吃窩窩頭除了是貧困時的救星,也是對食物的感謝

窩窩頭與對上蒼的感謝

當時還有以"窩窩頭"會為名的救濟組織,可見"窩窩頭"在中國。尤其北方人心中有著不同的深層價值





.

【窩窩頭的起源】



窩窩頭這道料理起源於何時,已不可考,從詞彙來看,在明代例如金瓶梅中已有"艾窩窩"一詞的食物出現,如果從窮人以玉米為材料所做的窩窩頭定義來講,那就得等到明朝中末期從美洲傳入並廣泛種植才開始,但實際在玉米傳入之前,已有窩窩頭的原型,本來是用於供佛的食物


圖中的鍋巴(灶神)即是用帶有佛教意味的"吉祥卧"接受窩窩頭的供奉

寺院中側身躺著的佛,稱為“臥佛”。是釋迦牟尼佛涅槃時的形象






清.中期.李光庭著《鄉言解頤》説及“愛窩窩”

"窩窩以糯米粉為之,狀如元宵粉荔,中有糖餡,蒸熟外糝自粉,上作一凹,故名窩窩。田間所食則用雜糧面為之,大或至斤許,其下一窩如舊而復之。茶館所制甚小,曰愛窩窩,相傳明世中富有嗜之者,因名御愛窩窩,今但曰愛而已”。

照前述所説,愛窩窩由於御愛窩窩的縮稱,那麼可見"窩窩"的用法在明朝那時候已經有了。


而從清稗類鈔可以得知,窩窩頭即是古代"不落夾"食物的衍伸,是對於將涼糕丸餡化概念的產物


 
京都點心之著名者,以麪裹榆莢,蒸之為糕,和糖而食之。
以豌豆研泥,間以棗肉,曰豌豆黃。
以黃米粉合小豆、棗肉蒸而切之,曰切糕。

"以糯米飯夾芝麻糖為涼糕,丸而餡之為窩。"

"窩,即古之不落夾是也。"



不落夾,是以葦葉包糯米或桐葉攤卷白麪蒸煮而成的食品,四月初八日的佛誕節中用以供佛,朝廷亦以賜百官

明 劉若愚 《明宮史·飲食好尚》

﹝四月﹞初八日,進不落夾。用葦葉方包糯米,長可三四寸,闊一寸,味與粽同也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三:

明 大内 英华殿 ,供西番佛像……四月八日,供大不落夹四百对,小不落夹三百对。叔祖 季木考功 诗云:‘ 慈宁宫 里佛龕崇,瑶水珠灯照碧空。四月虔供不落夹,内官催办小油红’盖纪此事也。”亦作“ 不落荚 ”。

 清 王棠 《燕在閤知新录·不落荚》:

“四月八日用白面调蔬品摊桐叶上,合叶蒸食,名不落荚。


.


【精緻版本的窩窩頭】

"艾窩窩"

《燕都小食品雜詠》中形容艾窩窩作:「白粉江米入蒸鍋,雜錦餡兒粉麵搓。渾似湯圓不待煮,清真喚作愛窩窩。」

明代章回小說《金瓶梅》亦曾有記載當時一種流行小食"愛窩窩"


成品艾窩窩外觀球狀,顏色潔白類似雪球。其製作方法是以糯米飯搓入蒸過的熟麵粉晾涼後,按扁為皮;包裹白糖、芝麻、核桃仁、瓜子仁、青梅、山楂糕等混合成的餡,但是餡料沒有硬性準則

艾窩窩傳統上由回民餐館製作出售,上市時間為春節前後至夏末秋初,可見到了近代在北京的精緻窩窩頭-艾窩窩已是融入了回回元素的點心小吃


.


“栗子面儿小窝头”



以设在北海公园北岸漪澜堂的仿膳饭庄的出品为人艳称,其实主料依然是玉米面,不过磨得比常见的要细,又掺入适量黄豆面、白糖、糖桂花,吃起来仿佛有一点栗子的口感和香味——北京商家推广食品好以贵喻贱,如“老倭瓜,栗子味的”“萝卜赛梨”——故称“栗子味儿小窝头”

順便一提,梁實秋曾抱怨沒吃出栗子味,可能是誤以為是用栗子粉做的



。“味”“面”在这里北京人都发儿化音,极易产生一字之讹;有人不懂清宫膳食制度,添枝加叶,附会在慈禧身上,形成所谓“珍珠翡翠白玉汤”式的“传说”。


乾隆四十四年(1779)乾隆帝在避暑山庄的晚膳膳单中有“纯克里额森一品”。

编者注:“纯克里额森,又作纯克里额芬,满语音译,即玉米面饽饽。”

(《清代御膳的养生之道》)

此“玉米面饽饽”应该就算是一種窝窝头,可見至少乾隆年间已经入宫,自不必等到慈禧西行才傳入宮中

民国时期的仿膳饭庄(圖文轉自先生馔:梁实秋唐鲁孙的民国食单)

.
1925年,北海对外开放为公园。同年,由原在清宫内当差的赵润斋在北海公园北岸找了五间房子,办起了一个茶庄,邀请原在清宫御茶膳房当差的孙绍然等几名厨师,仿照清宫御茶膳房的做法,烹制各种茶点售卖,取名“仿膳”。

当时,仿膳茶庄除卖茶水之外,主要经营清宫的传统糕点、小吃,如豌豆黄、芸豆卷、小窝头、肉末烧饼等。

当年12月18日《晶报》曾专门对它做了详细的介绍:


北海公园松坡图书馆旁有茶点处,其商标曰‘仿膳’,盖取仿御膳制法之意。

所用庖丁,闻即清御膳房之旧人,所制小吃,如豌豆糕、芸豆卷、栗子糕、豌豆黄,各种糖粘、各种蜜饯以及包子、饺子、千层糕、蝴蝶卷、一品烧饼、小窝头之类,精美洁净,非比寻常,不愧为天厨制品。

尤以小窝窝头为最精致,形如小酒杯,面质甚薄,不但式样与穷人所吃者不同,即面粉亦较寻常细多矣。


仿膳茶庄制作的小吃用料考究、做工精细。

近人夏仁虎在其《旧京秋词》中对此也留有赞美之辞:

“菱糕切玉秫黄窝,午膳居然玉食罗。饭饱湖滨同啜茗,夕阳明处见残荷。”


诗后还注道:

“北海有肆曰仿膳。昔为御厨,制点甚精。蒸菱粉作花式曰‘菱角糕’,以新磨蜀黍粉仿贫民所食曰‘窝窝头’,但小才如指耳……”

.
1955年,仿膳改为国营;1956年更名为“仿膳饭庄”;


1959年,仿膳饭庄从北海北岸迁到南岸现址——琼华岛上的漪澜堂、道宁斋、戏台三个古老幽静的院落,经营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这期间,仿膳又想方设法请回了曾在清宫御茶膳房掌灶的老厨师,请他们带徒弟、传授烹调技术。在请回的老厨师中,有的身怀绝技,如传说曾被慈禧封为“抓炒王”的王玉山,他的“四大抓”(抓炒鱼片、抓炒里脊、抓炒腰花、抓炒大虾)很有名气。

1966—1977年,北海公园停止开放,仿膳也即停止对外营业。

1978年重新开张。

2007年,划归全聚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老字号》《北京传统文化便览》)

雖然窩窩頭演化至今,已有不同,各領風騷,但最終為食客付出的初衷,依舊是不變的
https://twitter.com/KAYA_kaya430


灶神鍋巴與辣味窩窩頭~中國的窩窩頭文化意涵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