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评述”类历史主观题解题方法

一、题 型 特 点
评价类试题通常是通过“评价”“评析”“评述”“简评”等引导词来提问,就某一个特定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的历史试题。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的分析和评价关键在于要与历史发展的具体史实、阶段特征相结合,揭示那些历史事物的特点、作用和影响。
评价:即评定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性质、地位、作用、影响或者意义等,偏重于从史实中得出结论。
评析:是指对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分析、评论,侧重于运用辩证史观或者唯物史观,表明自己对历史事件、人物、观点的认识。
评述:则是把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史学观点等建立在史实的基础上,即边叙述边评价,或者先叙述再评价。评述类偏重于叙述史实。

二、答 题 思 路
1. 分析方法
(1) 史学分析法。按历史学中常用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如一分为二法,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评价历史事物。
(2) 理论分析法。这是解答此类题目最常用的方法。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历史理论(如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辩证关系等原理)。
(3) 阶段评价法。即分阶段评价法,从不同的历史时期或历史阶段分别评价历史事物。
(4) 主客观评价法。即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评估历史事物的历史价值。
2. 坚持正确的原则
(1) 坚持正确的立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对同一事件的评价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要坚持正确的立场,如爱国主义立场、民族团结的立场,社会进步的立场,改革探索、勇于创新的立场。
(2) 坚持正确的标准。要坚持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即凡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经过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一切历史活动都应该肯定。
(3) 坚持“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
3. 答题模板
(1) 历史评价=史实(时间、地点、特定条件、相关主体)+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是否顺应历史潮流、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等)进行阐述、评判+性质、特点+影响(积极和消极或两者之一)+结论。
(2) 评述类一般分三个步骤解答:① “是什么”,即从材料中概括指出观点是什么或者你赞同哪种观点。② “为什么”,即得出该结论的理由是什么,一般结合背景加以分析论证,揭示事物本质。③ “怎么样”,即你对该意见如何评价,也就是分析其观点的对与错及其根源,一般可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或者理论的高度等方面思考。
【规律总结】
评价:全国卷的答案组织一般以积极评价为主,消极评价为辅;可以总体评价,也可以分别评价。
评析:先分析(基本原因),再评价(主要影响)。
评述:先陈述(材料观点),再分析(基本原因),最后评价(主要影响)。
注:陈述内容一般从材料中概括,这里的评指的是评析,需要分析基本原因,最后评价主要影响。
如果材料出示的是正反两面的材料就分积极和消极两面概括材料回答,让材料成为你论证的史料。若是单面材料则答题时一般以该层面为答题重点,捎带另一面的评价。

三、真题演练:
(2021·全国甲卷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5年,对外贸易部部长讲道,五年多来,我们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贯彻了和继续贯彻着下列基本政策:进口与出口政策必须贯彻发展生产促进国家工业化的原则;稳步发展同苏联和各人民民主国家的贸易,同时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加强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实行对私营进出口商的社会主义改造。
——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8分)
评价:由材料“我们在中央和毛主席正确领导下,贯彻了和继续贯彻着下列基本政策”可知,20世纪50年代前期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体现了党的正确领导;由材料中“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计划完成情况”可知,那是的中国逐步建立了适应国内经济建设需要的对外经贸体制;由材料“加强国营对外贸易企业,实行对私营进出口商的社会主义改造”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外贸政策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由材料“根据平等互利的原则采取争取利用与斗争、分化相结合的策略,积极开展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的外贸政策符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有利于突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其体现了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