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 如何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

“一经一纬”是《如何》一书的内含架构。其中,“经”指的是四个递进的阅读层次,即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纬”则是七个不同读物的阅读方法,包括实用书籍、想象文学、故事戏剧诗歌、历史、科学数学、哲学与社会科学等。
从“经”来看,我们最初的阅读在于识字,即所谓“句读之知”,是第一层次。第二层次是认识事实,是继而掌握书本里字面的意思、完成“惑之解”的过程。但文以载道,仅知道表象是不够的。透过这种表象把握“酒”外的“醉翁之意”,了解全书主旨,明白作者背后的思想意图,是谓第三层次。最后,不论某书的桎梏,而以读者自身的认知需求为框架,起“九层高台”,按需堆砌所读之书的“累土”,最终达到“六经注我”的目的,这是第四层次。
以“纬”而言,读书分为娱乐性质和非娱乐性质阅读。前者虽然也叫读书,性质却同于逛街、开黑等娱乐活动。这本书所要讨论的,是前者有目的性的阅读行为。不同类别的书籍因其特点而要有针对各自的阅读方法,即所谓“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作为一本标准的畅销书,本书全副武装着当下市面畅销书的优势——标题够吸睛,结构能整活,并且难能可贵的是往往能自圆其说——
诚如标题,这本书是在讲述如何阅读一本书,并且它确实这么做了。如结构,这本书把读书按照时序(经)和类序(纬)进行拆分,并做了有模有样的讲演。虽然有的章节只顾标题就能心领神会于全局,剩余大段的文字冗余至嚼蜡,但它却事先恰到好处地假设说,阅读就要选择让自己不舒服的材料,这样才能有所精进。如果只是读得很通顺,便无异于看肥皂剧等娱乐活动。
又譬如吃饭,咀嚼、吞咽本是一个既有同时又有承接的自然过程,可这本书却如用兵如神的先总统空一格,强教人具体地先嚼后咽,全然不顾按部就班下会有人徒受噎食之苦。但同时,这本书也劝人“观其大略,不求甚解”,它说“你不用跟着书上所出现的章节来归纳一本书的框架”,这样它就又可以立于东方的不败之地了。
对于工具书使用的论述,本书颇为中肯:字典、百科全书并不用通读甚或背诵,只要在明确之目的、恰当之需要下才有拿来之意义。同时,目录、索引、出版者的介绍,都是工具书式的参考之资。具体到“读速”,因为“易速难缓”,则应当“慢不该到不值得,快不该到损失满足与理解”,一如菜谱里的“酱油适量”、“盐少许”。书读二遍才算始,在始读时,要提出四个问题:书籍主题,作者想法,声明与论点,意义与启示(四个问题有重复),并找出答案。以这个角度,《如何》倒更适合作读书本身用的工具书。
关于如何读书,还有三点补充,聊作商榷——
首先,书中认为,首次阅读,针对不懂之处不宜停下来查询和思索。如作者说,不停下来、保持略读时的思维连续是对的,但考虑到所读之书可能没有二读之必要,即便有之,疑问之处亦未必尽同,所以窃以为对不懂之处的简单标记还是有必要的;
其次,书中说“为了讯息而阅读,就跟为了娱乐阅读一样,没法帮助你心智的成长”,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一方面,我们以前背诵的很多诗词,只是当时学业所迫,自己并不懂得个中深意。可是到了未来某时,眼见落木萧萧,脚下长江滚滚,便“感慨系之矣”。另一方面,即如书中批评,讯息为皮为肉,思辨如毛如骨,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总之,讯息不是红牛,不是伟哥,不是毓婷,不能登时起效,获取讯息的阅读之于“心智的成长”更往往是一个“积跬步以至千里”的过程;
最后,延伸本书最后一节“阅读与心智的成长”——主动是对的,同时,在完成一个所谓“主题阅读”以后,我们会经历更多的“主题阅读”。这些“阅读”,即许多问题的提出与解答的过程,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加有厚度的人。读书读书,起手于书,落子在人。君子之学为己,小人之学为人。汝为君子学,不为小人学。
《如何》几乎是知乎荐书问题里的政治正确之一。和其他很多畅销书一样,这本稍稍还不错的青少年启蒙读物被神话到有些故弄玄虚。然而,它未必能够证明我们这些成年人读书能力的可怜,却如实反映了当下社会追逐的浮躁。学习、进步不是上华山,不是过独木桥,不是只有读书一条路。夫子说,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教员说,实践产生理论,理论指导实践。“尽信书不如无书”,当我们真正摆脱浮躁,内心充实,无畏空虚与未知,这些畅销书也就离我们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