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听说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出舱时戴了太阳镜?是真的吗?他们背的“大背包

2021-07-21 15:14 作者:CNSA中国航天文化  | 我要投稿

2021年7月4日14点57分,经过约7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密切协同,圆满完成了舱外活动相关设备组装、全景相机抬升等既定任务,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安全返回天和核心舱,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造阶段航天员首次出舱活动取得圆满成功。


航天员刘伯明、汤洪波出舱活动时,他们背上都背着一个巨大的背包。在出舱活动中,这个“大背包”到底起什么作用呢?


航天员刘伯明出舱。


舱外航天服实际上相当于穿在身上的载人飞船,不仅要保护航天员的身体安全,还要为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中生存提供保障。航天员刘伯明和汤洪波背在背上的“大背包”,实际上就是“飞天”舱外航天服的背包式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简称环控生保系统,可以直接向舱外航天服中提供通风、供氧、供水,还可以控制航天服内的气体环境,保证航天服内的环境舒适,满足航天员出舱时的需要。


航天员准备进行出舱活动程序训练。


“大背包”——环控生保系统不仅能够有力地保护航天员,它的设计还十分贴心,为航天员检修舱外航天服提供了便利。原来,当“大背包”内的一些仪器设备,比如氧气瓶、电源、无线电通信设备等出现问题时,航天员可以在轨维修,更换零件。这是因为舱外航天服内的许多设备都被安装在了“大背包”的密封盖上。进行更换时,只需要解开扣住仪器设备的带子即可,操作方便。


“大背包”还是航天员实现3分钟穿脱航天服的出入口,它的左侧使用铰链与航天服本体相连,能够在航天服背部打开一个进出口。航天员穿上舱外航天服后,“大背包”关闭,服装的密封装置能够可靠地将进出口密封住,保证舱外航天服内部的气密性。


除了背包式环控生保系统,舱外航天服还包括航天服本体和测控通信系统。它们在太空行走中是如何保护航天员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飞天”舱外航天服本体,它包括上下肢、头盔、手套等。上下肢部分和手套属于软结构,从里到外有十多层,即出舱内衣、液冷服、气体循环空间、氧气输送管道、加压层衬里、辅助加压气囊层、主加压气囊层、外限制层、隔热和防流星体层、外防护层等,能够对航天员的身体进行有效保温,同时保护航天员免受太空空间环境及流星等的侵害。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液冷服,它是航天员进入舱外航天服前穿着的那件蓝色的衣服。由于航天员在太空行走时十分耗费体力,身体会产生许多热量,为了保证舒适,就需要为身体散热。液冷服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液冷服上布满了塑料细管,如果将这些细管展开的话长度将有100米左右。细管内流通着冷却液,它能够带走航天服内多余的热量,使航天员在舱外工作时也能保持身体干爽舒适。


身穿液冷服的神舟十二号航天员。


再来看看头盔,“飞天”舱外航天服的头盔由头盔壳、面窗结构和颈圈等构成。其中,面窗有四层结构,最内层是两层压力面窗,中间充氮,能够起到隔热和防结雾的作用,保证航天员视野清晰;然后是防护面窗,它防护着压力面窗不受损,如果其自身损坏了可以在轨进行更换,进一步保护着航天员在太空中的视野;最外层金色的是滤光面窗,是航天员的“太阳镜”,当航天员在阳照区出舱时,就可以放下滤光面窗,保护航天员的眼睛。


航天员使用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和头盔。


此外,航天服还在肩、肘、腕膝、踝等关节处使用了气密轴承,保证航天员的手脚可以随意转动的同时严格保证气密性。所以,重达130千克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可以说是重而不笨,行动灵活。


航天员安装设备时动作灵活。


最后,来看看航天服的测控通信系统。测控通信系统不仅支持着航天员在舱外活动时与舱内通信,而且能够监测和传输航天员出舱活动期间的各项生理信号、航天服的环控生保系统工作参数等。例如系统的计算机和传感器可以测量出出舱航天员的血压、脉搏,航天服内的温度、压力等,这些数据将先传回空间站,再由空间站转发至地面,以便地面人员及时掌握航天员的情况。


神舟十二号航天员的此次出舱活动首次检验了我国新一代舱外航天服的功能性能,首次检验了航天员与机械臂协同工作的能力及出舱活动相关支持设备的可靠性与安全性,为空间站后续出舱活动的顺利实施奠定了重要基础。


来源:中国航天科普

听说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出舱时戴了太阳镜?是真的吗?他们背的“大背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