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屈指重阳能几许,夜来寒露已为霜。恒古千秋,天地变化,斗转星移,时光流水,人生匆匆

2023-10-05 09:31 作者:中医师张先生  | 我要投稿

屈指重阳能几许,夜来寒露已为霜。恒古千秋,天地变化,斗转星移,时光流水,人生匆匆如秋风。闭眼是春,睁眼就到了冬,一晃寒露已来临。 寒露,在每年的十月交节,太阳运行达黄经195度。秋分之后的寒露,已是深秋。在寒露时节,我国北方的农田已经收获了玉米,农民开始种植冬小麦,炎夏的燥热早已消散,露水透着凉意,秋风萧瑟,层林尽染。 寒露,虽万物归寂,却又硕果累累,是一个饱含无限生机与乡愁的时节。深秋,没有春的蓬勃与夏的繁茂,但她的色彩是丰富的、饱和的、充盈的,她的色调是清逸澹远的。深秋是成熟且优雅的,蕴藏着生命的活力,且又沉稳、安静。寒露之寒,为生命增添了一丝冷静、一缕清凉、一怀离愁。 进入寒露,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风零,天渐凉,叶渐黄,天变得干燥。此时的深秋,白天晴空万里,艳阳高照,夜晚清冷的月色洒下一缕缕银色的清辉。所以白日幽晦,天寒夜长,风气萧索,雾结烟愁。野风香,秋风菊花黄。农历九月,菊花日渐金黄,所以菊花又称九花。寒露的第三候足以证明:菊有黄华。草木皆因阳气开花,而晚秋独有菊花因阴气而开放。令我想起李玉刚的一首歌《秋月》:秋已至,天转凉,鸿雁下斜阳,思雨竹,更惆怅,请君莫忘添衣裳。红花谢,叶子黄,天籁声铿锵。桂树茂,菊花香……这时的晚秋,桂花菊花缕缕的馨香,铺天盖地袭来,显得越发的浓香郁人。寒露又遇九九“登高远望”重阳节的来临,更易让人产生思乡盼归的情怀。唐代诗人卢纶在《晚次鄂州》里即景抒怀,写下了千古绝句“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唐代诗人戴察的《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描绘了深秋月夜寒露凝结之景。 在草木日渐萧索之时,菊花却开得分外热闹。“菊有黄华”是寒露三候之一。秋风飒飒,鸿雁南飞,此时菊花凌霜而来,从容绽放,做了一季的韶华之主。菊花,又叫黄花、九花,素有“花中隐士”“花中君子”之称,深得文人墨客喜爱。屈原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赞菊之高洁;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菊为伴,安贫乐道;杜甫用“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描写其不与群芳争艳的傲然。寒露时节,民间多有菊展,观者众多,呈一派欢乐景象。宋代菊花品种培育繁多。南宋范成大《范村菊谱》记述了30多种菊花品种,黄色就有胜金黄、麝香黄、太真黄等16种。明清以来,观菊成为市民的一大休闲娱乐活动。清代《清嘉录》记载,每年菊花初绽时,江苏苏州虎丘一带的花农挑着担子进城叫卖。市民购花后,插于瓶洗中以供观赏,有的还以柔软的铁丝缠绕花梗,将花枝拗成各种形状。更有人于“广庭大厦”之中,将千百盆菊花堆叠成山,形色绚烂、姿态万千,称为“菊花山”。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意指此节气气温进一步降低,草木上的露水不仅发白,而且非常冰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天文上规定,太阳到达黄经195°时为寒露,民间称“吃了寒露饭,不见单衣汉”,到了寒露,中国各地已全面进入秋季。北方是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天冷露寒;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而东北和西北地区,则四野萧瑟、时见早霜,即将或已经进入初冬。 古人说,“寒露燥邪当令,肃杀之气甚,人体阳气收敛,阴津潜藏。”《皇帝内经·素问》也有记载:“秋三月,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告诉人们,早睡可使阴津收敛,早起可以顺应阳气的抒达。民间虽有“二八月,乱穿衣,”但寒露后不久毕竟就是农历的九月,早晚应适当添加衣服,增加户外活动,以提高自身免疫力。寒露是夏秋暑热与秋凉干燥的交替时节,中医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深秋时节正是人体阳气收敛之时,养生要遵循“养收”这一原则。这时气候的特点是“燥邪当令”,所以养生的重点是养阴防燥,故古人云:“秋之燥,宜食麻以润燥。”意即应多食用芝麻、糯米、蜂制品等柔润食物,少吃辛辣食品。和抵抗力。 中国的儒家哲学认为,人为五行之秀气、天地之心灵、万物之精英,表现自然的万物,亦是表现人之性灵。寒露时节,为人间平添了一丝美意,四时流转,风物含情,每一个节气都是好时节。寒露,在平静与清凉中孕育着新的生机与希望。

屈指重阳能几许,夜来寒露已为霜。恒古千秋,天地变化,斗转星移,时光流水,人生匆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