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思路及调解过程思维导图(微观解纷策略及案例解析)
一、调解思路

1.受理审查:事前风险分析(符合条件受理,否则告知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2.明确目标:第一步,信息收集与处理(全面收集信息并分析);第二步,判定当事人调解意愿;第三步,确定问题症结(找出目标的漏洞和弱点,抓住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3.初步确定目标:采用换位思考法以普通人的认知进行判断调解目标是否合理。原则:以法律为准绳,以公序良俗为原则,坚持以公正为前提,做到相对公平合理。
4.综合分析:第一步,事情预判(当前态势分析和事情发展趋势充分预判,并换位分析双方当事人对结果的接受程度);第二步,风险分析(对第一步内容进行风险分析及化解措施);第三步,结论(采用换位思考法以普通人的认知进行判断调解目标是否合理、可行、可操作性和符合现实性,结论可行则进入下一步,不可行重新分析查找原因(信息收集与处理、未抓住主要矛盾、目标不合理、态势和预判分析不全面、风险分析等原因))。
5.制定方案(具体实施步骤):第一步,根据事物本质或基本规律制定框架或“大方向”;第二步,根据事物的漏洞和人性的弱点制定具体实施步骤(每步骤内容采用换位思考分析论证)。
二、调解过程
6-1.方案的实施和修正:按“PDCA”四步循环工作法进一步修正调解方案,即调解过程中信息收集与处理→分析、判定→修正方案→实施。
调解员的观点:制定的调解目标具备合理、可行、可操作性和符合现实性,讲究情合理的说法。
调解员的底线:指最低的限度或事情在能力范围前的临界值。政策法律就是调解员的底线,其坚守的底线合法未必合情合理,但必须坚持以底线思维调解矛盾纠纷,准确判断各种风险,守住政策法律的底线。
6-2.具体操作流程图(第一步,组织调解。采用面对面调解(特殊情况采用背靠背调解),认真倾听双方当事人陈述事情经过及诉求,查找双方认同事项和非认同事项,调解员坚守底线,不发表任何观点,负责稳控双方当事人情绪及进行心理疏导和公开解答疑问,让其自行博弈。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协议内容不违背真实、合法原则等,调解员组织其签订协议;否则,调解员宣布停止调解,告知相关事项。第二步:谈判僵局。及时介入,采用背靠背调解,在不侵犯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下,利用信息的不对称与其博弈。整个调解过程按修正后的调解方案实施,针对目标的漏洞和弱点,运用合适的调解方法与技巧予以沟通和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让双方当事人认同调解员的观点(调解目标的合理区间范围内),为后续调解夯实基础)。
7.调解结果:事后风险分析。调解成功,告知当事人30日内共同向人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第一种情况:直接签订协议;第二种情况,组织再次自行博弈,适当时提出建议,促使协议签订):调解失败(第一种情况:稳控纠纷组织二次调解;第二种情况:调解员观点不合理,更换调解员组织二次调解;第三种情况:稳控纠纷,下达终止调解决定,告知合理解决纠纷的途径(仲裁、行政、司法等途径或向上级调解部门申请调解、向有关职能部门寻求帮助))。
提示:民间纠纷个案常常带有一定的不严格合法的特征,这恰好契合人民调解“不违法”的合法性特征。
作者:何林松、何杰文、李黄芝
2023年3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