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青年欢乐多(六):致学存乎心,补拙莫如勤
2015年3月在北京面试工作,不久后得知未被录取,正巧此时沈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招聘5名工作人员,就欣然投出了一份简历。很长一段时间未见回复,当自以为已经没有希望的时候,四月上旬接到沈阳打来的电话,通知我4月23日前往沈阳考古所参加考试。
不远千里从西安赶到沈阳,参加了23日的笔试与24日的面试,没过几天就收到“被录用”的电话。赶在5月7日又回到沈阳市,按照单位的安排,一下火车就前往沈阳第四医院进行体检,12日体检结果出来后,正式签订两年的合同,开始了自己第一份较为正式的工作。同时被录取的还有其他三位同学,分别来自吉林大学(刘郭韬)、辽宁师范大学(李一鹏)和西北大学(刘秋晨)考古专业。
本人和赵晓刚所长的合影

13日工作第一天,就跟随着赵晓刚所长,前往位于新乐遗址博物馆对面的文物整理基地,我目前的任务就是配合“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一进入基地办公楼的大厅,迎面就是苏白先生,2011年为沈阳考古所题写的:“致学存乎心,补拙莫如勤”。后来得知,原来宿白先生就是沈阳人,这句话也一直激励着我。


我们主要办公的地点位于基地的地下库房,这里内外有好几道巨型防盗门,而且到处都是摄像头,每一次进入库房都要填写表格。和我一起工作的同事,包括负责摄影的“张哥”,负责给文物称重的“文哥”,以及专门登记信息的“辰姐”。
“张哥”正在摄影

“文哥”和西北大的同学一起给文物称重

“辰姐”在登录信息

我则主要干些体力活,将文物从库房的柜子中取出,然后搬运并摆放到摄影台上。由于本科在西安考古所参加过类似的实习,加之可以亲手触摸到很多珍贵文物,所以干起工作来迅速上手,并且非常有兴趣。
本人正在摆拍

这里的活并不累,单位给我们安排的住处在北陵东面,每天顺着新开河步行40多分钟,就可以到达文物整理基地。东北的天4点多就亮起来了,从来没能睡过一次懒觉,不到6点就躺不住,7点左右就出发上班,8点之前到达办公室,10分钟后去厨房就有做好的早餐,饭后休息一会儿,9点整就按时下库房开始工作。下午5点下班,中午饭后有一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其间我会和其他几位同事,一起去不远处的友谊宾馆内公园散步。
在外人看来悠闲与枯燥的工作,在我看来却充满了挑战和发现。我们拍摄的文物,从新石器时代陶器和石器,直到近代勃朗宁手枪,从一粒小珠子,到半人高的陶缸,再到数量众多的钱币和铜泡钉,前后经手了近千件文物。能够亲手触摸到如此众多的文物真品,对我来说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
大量用石膏弥补的陶器

大量的铜泡钉

比利时产勃朗宁手枪


有时候还会发生一些小麻烦。有一次打开一件信封,上面标有:“420—509,共89个”的字样,它的意思说:“其中有89件文物,他们的编号从420到509”。信封内是大量的铜泡钉,可是当我按照号码一一对照时,发现多了一个号码,这就意味着少了一件文物!再回来看信封“420—509,共89个”的字样时,发现这明显“矛盾”,如果“420—509”应该有90件才对呀!我们商量之后,猜测应该是曾经的编号人,忽视了“0”号的存在,如今要想将这个号码消去,将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经过一个多月的工作,拍照、称重、编号、填表、上传等一系列的工作初步结束,7月7日参与了单位组织的沈北新区通用机场田野调查。清早,在姜万里所长的带领下,和单位其他同事一起,前往沈北新区二台子遗址。这里未来将建成机场跑道,我们需要进行前期的田野调查,随后对重点区域进行发掘。
按照施工方给出的用地范围,我们一行七八人,从南向北,一字在田野中行进,采集到了大量辽金时期的陶瓷残片,并且寻找到曾经发现的烽火台遗址,可见这里在辽金时期是一处重要古人活动区域。调查结束后,单位决定不久后,对这里局部进行发掘。
考古所与沈阳新区的领导们


烽火台遗址

我采集的陶片

在沈阳考古所的工作,不仅很高兴,而且收获颇多,每个周末还有大量自己的时间,可以在市内参观,或者前往周围城市旅游。但是刚工作两个月,西安这边就有其他的就业机会,不得不忍痛割爱,离开了刚刚适应的沈阳考古所,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如今,祝愿沈阳考古所发展顺利,同事们幸福安康,尤其是与我一起入职的其他三位同学,以后都能有一个好的归宿。最后,晒一下我们沈阳考古所的伙食吧!




2015年5月13日—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