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代拾遗】《埃达》 海原苍狼的神话图腾
维京(Vikings),一个以勇猛残暴为名的民族,同时也是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民族。大众对于维京的了解仿佛仅限于他们强壮蛮横的海上强盗的形象,维京人也因此被称为“海上战狼(The se wolves)”。然而实际上,历史上的大部分维京人不仅并不像文学作品所描述的那般凶狠野蛮,还有着自己独特迷人的社会文化。《埃达》作为现存最权威的维京神话资料,详细记述了多篇精彩的北欧神话故事,从侧面向我们展示了维京时代的精神风貌。它是独属于维京人的精神图腾。
公元五世纪左右,维京人开始与罗马人展开海上贸易。八世纪,来自海上的盗贼第一次从英格兰东海岸登录并展开劫掠。此后三百年间的欧洲大陆都处在维京人这把北国重锤的惶恐之下。维京人极盛之时的势力甚至延伸到印度,斯德哥尔摩考古出土的青铜佛像证实了这一点。通过航海,维京人在冰岛、格陵兰都有移居,甚至比哥伦布早五百年涉足美洲大陆。“维京”一词的来源是未知的,常被他们侵略的盎格鲁-撒克逊人称其为“wicing”,“vic”在古挪威语中是海湾的意思。实际上,作为海盗从事劫掠的维京人只是少部分。大部分挪威地区的维京原住民也从事种植畜牧等生产活动,有着贫富和阶级分别。
17世纪初,丹麦的主教布吕恩约尔弗·斯汶逊在冰岛发现了一份装在羊皮纸口袋里的手稿。经过仔细研究,斯汶逊确信这就是遗失已久的、属于历史学家、博学者塞蒙恩德(1056-1133年)的诗歌手稿。斯汶逊将它命名为“雷吉乌斯经典(CODEX REGIUS)”。此后,手稿被带回哥本哈根王室献给丹麦国王,并作为原本先后出版了《女占卜者的预言》、《高人的箴言》等多篇诗歌。到19世纪,冰岛诗体《埃达》中的多篇内容已经被翻译为多种文字并发行,其中大部分内容就来自雷吉乌斯经典,部分则后来在别处被找到。1971年,在丹麦军舰的护送之下,雷吉乌斯经典终于回到已成为共和国的冰岛。现今,这篇记载着人类智慧之光的手稿保存在雷克雅未克的阿尔尼·马格诺松研究所。
九世纪左右的冰岛,来自挪威的移居者将属于自己民族的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这种诗体被称为“埃达”。“埃达”一次在古代斯堪的那维亚语中原意是“太姥姥”或者“古代传统”,后来转化为“神的启示”或者“运用智慧”。12世纪末期,冰岛诗人斯诺里·斯图拉松从拉丁语“Edo”一词变化出冰岛单词“埃达”,意思是作词或者写诗。13世纪前,《埃达》中的所有诗篇陆续由吟游诗人写成,因此被称为“老埃达”或“诗体埃达”。13世纪,斯诺里·斯图拉松又以散文的形式重新解释了诗体埃达的情节,做出了《散文埃达》或称《新埃达》。总而言之,诗体埃达就是中古时代的北欧民间史诗。
诗体埃达的主要内容可分为神话和英雄传说两部分。由于埃达诗集保存完好,它已经成为我们口中“北欧神话”的主要代表,主要讲述了天地初开、神创造万物和人类,以及不同种族的神之间争斗的故事。诗体埃达第一篇《女占卜者的预言》就借女占卜者之口讲述了整个北欧神话的世界观:世界诞生之初,南北大地被无底的金伦加鸿沟隔开。鸿沟北边是冰天雪地的尼夫尔海姆(雾之国),南侧则是火焰冲天的穆斯贝尔海姆(火之国)。最初的生命,霜巨人伊米尔就这样在金伦加鸿沟旁边诞生了。此后巨人以雾之国的一头奶牛的乳汁为生,在身上生出了巨人。而母牛也从冰山中舔舐出了最初的神。后来,巨人和神们逐渐增多,为了争夺牛乳而展开了战斗。战斗以巨人族的失败流亡和伊米尔的死为结局。伊米尔巨大的身躯流出的鲜血形成了如今的大海。奥丁为首的神以伊米尔的身体为材料,制成了如今的太阳、月亮、星星以及万物,它们都生长在名为“尤克特拉希尔”的世界树上。此后,神族迎来了最初的繁荣时代,在最高的天宫建立起宫殿,享受着荣华富贵。后来,阿萨神和华纳神两大部落间经过争斗走向联盟,与霜巨人、人类及各种怪物发生了埃达当中的种种故事。但好景不长,洛基的变节成为神族走向衰落的催化剂。先是长达三年的芬布尔之冬,后是光之子巴德尔的死,都预示了最终的毁灭“诸神黄昏”的到来。饮过智慧之泉、听过女占卜者预言的奥丁也在默默为诸神黄昏做准备。他收集在战争中死去的战士,召唤他们到英灵殿“瓦尔哈拉”成为自己的士兵以抵御巨人的攻击。正如占卜者所说,诸神黄昏最终还是无可避免地到来了。诸神和英灵们与入侵的巨人和怪物展开了惨烈的战斗,大部分神都战死了,世界之树也在熊熊烈火当中燃尽。经过很长世间的黑暗之后,幸存的神和人再次苏醒,重新创建了新的世界。
与世界上大部分神话一样,故事中的英雄或者神明总能在现实历史上找到原型,故事的内容也总能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风貌。譬如故事中的“芬布尔之冬”就被认为是北欧地质史上一次大规模降温。而“诸神黄昏”具体代表哪一次大毁灭,至今仍未有定论。神话中的神明也对应了当时维京社会的种种阶级和职业。譬如主宰奥丁代表统治者,拿锤子的托尔代表铁匠等手工艺人,战神提尔代表战士,诡计之神洛基代表吟游诗人等等。而其中的许多人物,都能在实际的历史记载当中找到对应的君王或者英雄。著名的《尼伯龙根之歌》和《伏尔松萨迦》就源自诗体埃达,故事中的艾特礼原型就是历史上被称为“上帝之鞭”的匈奴王阿提拉。
冰岛诗体《埃达》共三十八首诗篇,其中《女占卜者的预言》是最具神话色彩的诗篇,也是神话诗的代表作。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当中指出,该篇描写的是氏族社会瓦解时代时道德堕落的现象,但其中对新世界的描写又充满了希望。《洛基的吵骂》一篇直接反映出氏族社会内部的重重矛盾,权贵之间的淫乱污秽、明争暗斗一览无余,氏族末期大家长的权威也逐渐瓦解。《高人的箴言》则详细阐述了维京武士做人处世的种种经验和原则,其中不仅有维京人对于武力的崇拜,也有他们对智慧和应变能力的崇尚:一个真正的武士不仅要有锋利的刃,还要恩仇必报、讲究义气、注意礼节、照顾弱者,最重要的是有睿智的头脑。这样的描述确实与人们认知中的维京武士形象大相径庭。然而,与某些宗教不同,在这样以一篇劝导式的诗歌当中,却并未出现木讷的道德约束和清规戒律,恰恰说明了维京武士自由豁达的不拘性格。尼伯龙的故事中对黄金的渴望,从侧面折射出当时冰岛高超的黄金锻造技术,印证了维京人与罗马帝国进行黄金交易的历史。除此之外的许多诗歌和故事,也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北欧的自然社会环境,如霜巨人代表的冰山和严寒、跨越种族的爱情等等。最后的《太阳之歌》与其他内容不同,显然写成在基督教传入北欧之后,收到严重的基督思想影响,极具说教口吻,其内容也明显是庄园经济的产物。
除了历史和社会学意义,诗体埃达的文学造诣也是不言自明的。《埃达》有叙述、旁白、独白、对话等丰富的叙事方式,有恢弘的英雄叙事和广阔的故事场景,同时还有大量的类比、暗示、譬喻、排比等手法;有的文章诙谐可爱,有的激烈昂扬,有的则庄重严肃、语重心长。因此它也成为研究冰岛文学流变、语言发展的重要资料。
不论如何,诗体埃达,或者说北欧神话和维京文化,对今日的影响是绝不可忽视的。维京人先进的航海技术直接推动了欧洲航海事业的发展;与其他民族的贸易中,外来商人也直言道“他们有华丽的着装和优雅的品格”。而对于欧洲大陆,维京人的侵略尽管罪孽深重,却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在法兰西,他们成为骑士的代表;在爱尔兰,他们建立起以个人权利为基础的共和国;在俄罗斯,他们变成了东正教最正统的捍卫者。当然,更不必说影视小说等作品中的雷神托尔等英雄形象了。
就在维京人肆虐欧洲的三百年里,经过一次次的“圣战”和宗教改革,基督教已经逐渐代替了北欧神的信仰,盛极一时的维京统治逐渐日薄西山。公元1066年,在斯坦姆福德桥战役中,被称为“北海霹雳”的“无情者”哈拉尔二世不幸战死,英格兰军队迅速击溃维京士兵。“诸神黄昏”终于到来,神明们倒在了血泊之中。最后一个纯粹的维京人,像他的先祖所向往的那样战死沙场,英灵殿是他最终的归宿。一个以维京命名的时代也就此落下了帷幕。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还真不知道维京原来曾经对欧洲版图造成过这么大影响,更不知道他们也有很发达的社会文化和生产技术。真正的维京文明在十一世纪就已经结束了,说来还真是让人扼腕叹息。这也正提示我们,无论任何时候,都要珍惜和平,在和平时代守护好属于自己的文化,才不至于失去民族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