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附近,投入又抽离

“当眼前与远方分离,眼前沦为苟且,诗和田野便永远遥不可及。”可两者是分离的吗?。当眼前的苟且和远方的诗与田野分离,则后者将是永远的幻影。诗和田野可以就在眼前,我们不必一直渴求一个远方,而是学会生活在附近。。?
豆瓣年度总结里是这么说的,“附近与世界不是芥子与须臾的关系。生活在附近,也意味着一种观察世界的方式。”
我们的附近可以不只是苟且,有一颗诗心,生活再细微处,也会存有美感。
朱光潜《诗论》
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但又于世相之上,再造天地。诗必有本,本于自然;亦必有所创,创为艺术。诗与人生世相之妙处惟在不即不离。惟其“不离”,所以有真实感;惟其“不即”,所以新鲜有趣。
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就是如诗一般生活的,投入又抽离,忘我投入时也有片刻的抽离,在人群中孤独清醒,就是在投入与抽离两者之间,我们生命的层次更加丰富。
我们在读诗时,会发现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景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使人神魂为之钩摄取了,若惊若喜,霎时无暇旁顾,仿佛这小天地中有独立自足之乐,此外偌大乾坤宇宙,以及个人生活中一切憎爱悲喜,都像在这霎时间烟消云散去了。
读诗的过程,也是蕴酿诗心的过程,我们也会慢慢像诗人那样,让我们的附近自成世界。或许是在黄昏,天暗下的那一瞬,凉风习习,你抬头见壮美的夕阳垂在天边;或许是在雨后,薄雾淡淡,你见树影婆娑,心地豁然清凉。
一种审美的眼光可以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的秩序,在这秩序感中,宁静安谧,我们会进入一种心境,渺小却独立,与万物相连仍旧自在,控制感像余晖一样,散去。憔悴与无力便好了很多。那美要何处寻呢?除了自然秩序之美,还有其他美吗?下次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