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安北郊战国铸铜工匠墓发掘简报

2021-11-06 10:48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西安北郊战国铸铜工匠墓发掘简报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1999年1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配合位于西安北郊北康村西安乐百氏食品有限公司基本建设过程中(图一),发掘了一座战国晚期墓(编号:99SXLM34),出土铸铜陶模具、陶器、铜器、铁器、漆器、石器等一批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的器物。其中铸造鄂尔多斯式青铜饰牌及其他器物构件的25件陶模具的出土,是本次发掘的重要收获。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 墓葬形制与葬式葬具

此墓为一座带壁龛的竖穴墓道土洞墓,墓道开口距地表1.7、深5.1米,呈口大底小的K方形。墓道内填五花土,上部填土经过夯打其上口长4、宽2.7,下口长2.5、宽1.3米。墓道宽于墓室,墓室长3、宽1.04米。墓室北壁前端有—壁龛,宽0.84、高0.65、进深0.52米。墓葬方向90。,为正东西向,墓室在东。墓室上半部被一东汉墓(99SXLM33)的墓室打破,所幸未伤及墓底的人骨架及随葬器物,也未被盗扰。葬具为木质单棺,已朽。棺长2.2、前端宽0.8、后端宽0.65米。内葬一人,右侧身屈肢葬,头向西,骨架已朽,成年男性,年龄不详(图二、三)。

二 随葬器物

此墓随葬器物非常丰富,计有陶模具、陶器、铜器、铁器、石器、漆器等41件。其中陶器摆放在壁龛内,铜印、铜环、铜座漆器、铁刻刀等放在棺内墓主头前,铸铜模具、砺石等器物摆放在墓主人身体两侧及脚下。另外.在墓室口内右角放有数块已朽的动物骨骼。

1.陶模具25件。为铸造铜饰牌及其他器物的母模。泥质,有红陶和灰陶两种。由于烧制时火候和烘烤面不同等原因,有的模具表面呈青灰色或灰黑色。

人物纹饰牌模1件(99SXLM34:28)。菱形,图案雕刻而成,为革带或其他器物上的装饰件。泥质红陶,表面灰黑。底板呈不太规整的菱形。边长6~7厘米。上有4个凸出的支钉。底板左薄右厚,底部凹凸不平,有6个较深的手指按痕。图案呈横向的菱形,两道麦粒状绳索纹围成菱形图案,中有2人。其中右边一人占据整个画面的主要位置,为一中年女性,头缠一圈带有两飘带的头巾,面带笑容,和蔼可亲。上穿圆领窄袖衣,下着百褶长裙,侧身搂抱着左边一人。左边一人似为一稚气未脱的男孩,身穿紧身衣裤,坐于地上,左腿前伸,右臂屈向胸前,左臂下伸手撑地面,身体靠向母亲胸前,腿边放有1个玩耍的毛球。整个图案布局主次分明,人物表情自然丰富(图四、九)。

动物纹饰牌模4件。形状各异,图案雕刻而成。底板为手制,厚薄不匀,有的背面凹凸不平。

A,马纹饰牌模1件(99SXLM34:21)。长方形,为铜带扣的模具。底板长9.4、宽7、厚2-2.5厘米。上、下、左边中部各有一长方形小凹槽,背面附有较薄的一层草拌泥。图案长7.8、宽5.6厘米。泥质红陶,表面青灰。图案为浅浮雕式,为1匹奋蹄奔腾的骏马,马前肢内屈,后肢翻转向上,后蹄与马鬃接,马尾向下弯曲,上框有“S”形相连的鸟喙状装饰,边框饰麦穗状的绳索纹(图五、一O:1)。

B.双羊纹饰牌模1件(99SXLM34:22)..竖长方形,中间向两边分叉,似为弩机上的装饰件。泥质红陶,表面青灰。底板呈不太规整的长方形,中间分叉,长7.7~7.9、宽6.2~6.7、厚1.4厘米。底板两侧及中间分叉的左边各有1个小长方形凹槽。图案为浅浮雕式,长6.4、宽4.7厘米。呈三角形布局,在两个相向的三角形内对称分布着2只奔跑的绵羊。绵羊头上有弯曲成圆形的粗大椅角,嘴巴张开,前腿内屈,后腿一条向后伸直,一条翻转向上。边框饰麦穗状的绳索纹(图六、一〇:2)。

C,双马纹饰牌模1件(99SXLM34:15),为2个顶尖相连三角形组成的装饰件。底板整体呈不太规整的长方形,下面中间开叉,上面有凸起的“人”形浇铸口,左右两边各有1个长方形的小凹槽。底板长8.6-8.8.宽6.7~7.1、厚1.3-1.5厘米。底部附有一层厚0.6~1.4厘米的草拌泥,红陶质。图案为浅浮雕式,泥质红陶,表面红中有黄,因磨损,部分图案稍模糊匚图案呈等腰三角形,左右对称,各自独立又互相对应.图案为一双马,中间为1个马头,两边各一马身,艺术构思奇巧独特。马屈两腿翻转,似作奔跑状(图七、一O:3)。

D.鹰虎搏斗纹饰牌模1件(99SXLM34:35)。呈不太规整的椭圆形,右下角残缺,但图案完整,应为某种器物上的装饰。底板通长5.2、宽约4.2,1?0.5-0.6厘米。底板背面也有草拌泥痕迹。图案为椭圆形布局,高浮雕式,泥质红陶,表面灰黑。通长4.1、宽约3厘米:主题图案为一展翅的雄鹰与两猛虎搏斗:雄鹰双翅展开,怒目圆睁,伸颈张嘴钳住虎身、同时鹰的双翅又被两虎分别咬住。虎首上方还有2只向两边弯曲的鸟首蛇身怪兽。整个图案布局紧凑,构图对称,雕刻非常精细,鹰虎形象写实性强(图八、一O:4)。

泡饰模10件。泥质红陶,有圆形和椭圆形2种。

A.圆形泡饰模1件(99SXLM34:32)。底板呈不太规整的椭圆形。通长4.5、宽约4、厚1.1-1.2厘米。上有3个对称的方形小凹槽,—端留有长方形浇口。泡饰径2.4、中间厚0.9厘米。图案雕刻而成,分为两圈。第一圈由绳索状边饰在中心围成一葵形;第二圈亦由绳索状边饰围成,由于磨损较严重,图案模糊不清(图一一:1)。

B.椭圆形泡饰模1组(9件)(99SXLM 34:34)。形制相同,出土时倒扣在一长方形陶底板下,呈龟形排列。据现场观察,泡饰模原来附着在陶底板上,因此泡饰模应为一版组合式的泡饰模具。底板已残。长12.8、宽7.2、厚2.6厘米。泡饰模呈椭圆形,头部稍尖,底部平整,面鼓起,素面。长3.1、宽2.1、中间厚1厘米(图一一:2)。

器件模10件。泥质红陶和泥质灰陶,模制,可分为车马器、器物配件以及单件器物等。

A.车马器5件。

车書模1件(99SXLM34:17)。泥质红陶。喇叭状,实心,末端平直,上刻有十字交叉线,中心有小圆孔。杏体有一圆箍,无辖孔和辖。通长5、径6.4厘米(图一二、一八:1)。衡末模1件(99SXLM34;29)。泥质灰陶,圆柱形,顶端有四棱箍,末端中心有一细深孔。棱箍部分稍残。通长11.6、径3.2厘米(图一三、一八:2)0

盖弓帽模1件(99SXLM34:16)。泥质红陶。上端似花瓶,喇叭口,束颈,鼓腹,有八棱。体为圆柱状,偏上部有一帽钩脱落后形成的小圆孔,下端有两道细凹弦纹。通长9.9、顶端径2.8、下端径2厘米(图一四、一八:3)

棒形饰模1件(99SXLM34:19)。泥质红陶。圆柱状,上端稍细,顶部残缺处露出了中间的铁芯。陶模中加铁芯,应为加固模具之用。通长10、底端径1.5厘米(图一八:4)。

车轴模1件(99SXLM34:31)。泥质红陶。圆柱状,实心,上有3个间距相等的宽凸棱,一端还刻有2个三角形小槽。通长10、径1.4厘米(图一五、一八:5)。

B.器件模4件。均泥质红陶。

圆环模1件(99SXLM34:27)。底板呈瓢形,上有一圆环,底板周围有3个对称的长方形小卡槽,瓢把处有长方形浇口。通长6、底板径5.2、厚0.6-0.75,圆环径3.7厘米(图一六、一九:1)。

弩机悬刀模1件(99SXLM34:20)。呈刀形,体扁平,上端呈半圆形,有一穿孔。孔径0.55厘米。孔下内侧伸出一卡棱,其下变得细长。从陶模两面对称的裂缝来看,该模具曾经断为三截,经嵌入铁条修补后,仍在使用。通长10.2、厚0.8厘米(图一七、一九:2)。

鼎足模1件(99SXLM34:24)。兽蹄形,稍残,内侧平直。通高7.4厘米(图一九:3)。

魁斗形器模1件(99SXLM34:18)。呈半椭圆形,上面平整,下面弧形外鼓,一侧正中残留有把柄痕迹。长9、宽6、最大厚度1.6厘米(图一九:4)。

C.雁足灯(座)模1件(99SXLM34:23、30):泥质红陶。灯盘残缺,柄和底座断开。灯柄和灯座内夹有一根细铁棒。灯座由两层足踏板和雁足趾组成。足踏板呈前方后圆形,第二层较底层稍小,形成一台。雁腿及足趾雕刻精细,写实性强。残高14、长12.6、宽11厘米(图二O)。

2.陶器6件。全部放置在壁龛内,泥质灰陶,保存基本完好(图二二)。

鼎1件(99SXIN34:5)。体形低矮,盖带乳丁,附耳,深腹,平底,三兽蹄形足,足尖均残。腹中部有一折棱,素面。残高11.1、腹径17.4厘米(图二一:1)。

盒1件(99SXLM34:1)0盖较矮,圈足形捉手,盒身子口,深腹,圈足。腹中部有一折棱,素面。通高11.5、腹径17、底径8.2厘米(图二—:2)。

壶1件(99SXLM34:2)0带盖,侈口,圆唇,细颈,广肩,上折腹,下腹斜内收,底内凹。素面。通高22.8、腹径19.5、底径8.8,壁厚0.6-0.8厘米(图二一:3)。

罐1件(99SXLM34:3)0直口,方唇,广斜肩,腹斜内收,平底。肩饰按压弦纹数周,上腹有凸弦纹五周,其上又饰竖向细绳纹。高32、口径23、腹径44.8、底径21,壁厚0.8~1.2厘米(图二一:4)。

盆1件(99SXLM34:6)□出土时扣在罐(99SXLM34:3)上,可当罐盖使用。敛口,宽沿,尖圆唇,上腹直,下腹内折,圈足。上腹饰瓦棱纹两周。高11.6、口径28、腹深11、底径13.6厘米(图二一:5)0

缶1件(99SXLM34:4)。小口外侈,平沿,尖唇,短颈,广肩,腹斜内收,平底。肩部施按压弦纹数道,肩腹结合处有一折棱和戳点纹一周,腹上部饰竖向细绳纹。肩部阴刻2字(图二三)。通高34.4、口径8、腹径40.8、底径17.6,壁厚0.8-1厘米(图二一:6)。

3.铜器3件。

钩1件(99SXLM34:13)。钩部残。蘑菇形纽,身较细。饰高浮雕羊首.上有两只半圆形大弯角。通长4.4、高2.2厘米(图二四、二六:1)。

环(镯)1件(99SXLM34:7)。已残断。为细条状,剖面呈椭圆形。最大径5.5、环粗0.3~0.35厘米(图二六:2)。

印章1件(99SXLM34:9)0铸造。桥形纽,近方形。印文为阴文,为一“苍”字,字外有边框匸通高1.7、纽高0.6、印面长1.4、宽1.3厘米(图二五、二六:3)。

4.铁器锈蚀较严重,打制。

夹子1件(99SXLM34:10)。部分残。为一铁条折制而成,头尖向上弯曲。长30、宽2、厚2厘米(图二七∶1)。

凿1件(99SXLM34:12)。锈蚀严重。长条形,斜刃,柄部有朽木痕迹。残长12、宽1.6、厚1厘米(图二七:2)。

刀1件(99SXLM34:11)。仅存一段。扁平形,单面刃。残长9.4、宽4、刀背厚1厘米(图二七:3)。

5.石器

砺石2件。天然细紫砂石质。1件完整,另1件残。打制而成,其上均有较深的磨痕。标本99SXLM34:25琵琶形,一头大一头小,面较平整,有两道较深的磨痕,背面凹凸不平。长10.1、最宽处4.7、厚1.8厘米(图二八:1;三O)

石器1件(99SXLM34:26)。青灰石质。薄片状,残甚。表面粗糙不平。残长7.2、宽5、厚1.4厘米(图二八:2)。

6.漆器

卮1件(99SXLM34:8)。竹木胎:器身已朽,仅存顶盖上的铜纽、铜鑿及铜器座:纽呈“S”形,3件。鎏孔为圆环形,仅容一食指穿过,环上部向后平伸出一翘尾。座为圆形,中空,三兽蹄形足。高约15.4、直径12.8、足高1.4厘米(图二九)。

三 结语

从墓葬形制来看,该墓竖穴墓道的宽度大于墓室的宽度,壁龛开在墓室内,这种墓型常见于关中战国晚期秦墓"从出土陶器组合及器物形制来看,以鼎、盒、壶、罐、缶、盆为其组合,不见西汉早期常见的铉。鼎、壶、盆等具有典型的战国晚期器物特征。其中鼎与咸阳塔尔坡秦墓Aa II式陶鼎相似,壶与陇县店子秦墓M257:3J型陶壶和塔尔坡秦墓Aa II式陶壶相似,罐与塔尔坡秦墓A II式大口罐相似,缶与店子秦墓中M223:1陶缶及塔尔坡秦墓D式陶缶相似,盆与店子秦墓中M217:2A fl V式曲腹盆相似。店子秦墓中这几座墓葬的时代为战国晚期至秦代叫塔尔坡秦墓Aa II式陶鼎、Aa II式陶壶、A II式大口罐、II式陶缶的时代为战国晚期叫另外,从出土的具有鄂尔多斯式青铜文化特点的饰牌模图案题材风格来看,其中的马纹饰牌与西伯利亚出土的马纹铜饰牌上的图案相同叫故其时代也应基本相同。西伯利亚马纹铜饰牌的时代在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但从图案的边框纹饰来看,其麦粒状绳索纹应是战国晚期流行的装饰风格。另外,出土的鹰虎搏斗纹饰牌所代表的动物咬斗纹,也是战国晚期鄂尔多斯式青铜饰牌上最为流行的图案。综合以上诸点,该墓的时代应在战国晚期。

该墓墓主为侧身屈肢葬,是关中秦人墓葬的一种通行葬式囱。殉葬的陶器、漆器等均为关中地区战国晚期秦墓中常见器物,因此,该墓主人的族属应为汉族。另外,该墓随葬器物较为丰富,除一般的生活用具外,还有大量的铸铜陶模具、工具及印章,说明该墓主人应是一名具有一定身份的铸铜工匠。

该墓出土的具有鄂尔多斯式青铜文化风格的铸铜陶模具等器物,在陕西还是首次发现,在全国也属罕见,为我们研究鄂尔多斯式青铜文化、铸铜工艺、民族文化交流以及战国时期的考古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同。出土的人物纹饰牌模的图案不见于著录;双羊纹、双马纹以及鹰虎搏斗纹饰牌模的图案也与以前发现的同类题材的铜饰牌图案不同。本次发掘出土的陶饰牌模丰富了其内容,对研究鄂尔多斯式青铜饰牌图案的题材风格以及时代特征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发掘:岳连建 王纪元 雷立智 刘峰

绘图:雷立智

摄影:岳连建张明惠

执笔:岳连建

西安北郊战国铸铜工匠墓发掘简报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