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比唱的好
说说我对“唱功”的理解吧。“走心”“走肾”这类对唱功的修饰,现在比较常见。我听了一首歌,觉得很舒服,“这歌手走心了”,这当然没毛病。可是,一首歌听下来没什么感觉,另一个人却很激动,这算什么呢?只走他的肾,不走我的肾?还是我们俩,有个人肾亏?
说不清楚的,容易引起争议的,这些都不太适合作为评判的标准。不然这评判最后难免沦为“撂人”,支持谁的人多,谁就唱功好,还“不接受反驳”。
这样说来,立个“客观”的标准,一个基本的要求是,它不容易被歪曲。正如常见到的“怼词”,“你行你上啊”。一个公平的结果,明显地显出差距,让人一目了然,这就是好的标准了。
唱功,简单通俗的理解,“唱歌的功夫”,或者说“唱歌的水平”。它本身并不包含任何实际的内容。当我们说一个人“唱功好”,好在哪?就要继续补充说,“音色”,“音域”,“控制”,“情感”,“理解”,不仅要讲出一大堆,而且又各有侧重。
“情感”“理解”这些,前面说过的,难免偏向主观,不适宜作为评判标准。音色音质之类,基本属于原厂原装,爹妈给的,总不能投胎重新来过,它也不太适合作为标准。
“唱功”,最终还是要落在“功”上。直观地说,“功”就是“做功”。就像竞技场上,跑步跳高,拔河举重,谁强谁弱,成绩不撒谎。
这个说法也是常见的,也有很多人觉得这确实是公平的,只是标准一向难定。唱歌比的是声音,它没有重量也没有长度,也不能说,我一个音拉长了,吼高了,我的功就比别人做得多。再说了,男女声天生有别,女声就是比男声高,所以男声唱功就差?讲不出这个道理的。
这只是我们走的方向错了。唱功的“竞技”标准,不能是比“高”,比“长”,比“快”,它应该是比“准”。
一首歌曲,它被创作出来,自身就立定了一个标准。曲谱,定的是“音阶”的标准。歌词,定的是“吐字”的标准。周董刚出道最被人诟病的就是“吐字”,听不清唱了什么词,不成了听外语歌了吗?
吐字的标准,当然也不是就定义为“字正腔圆”。吐字符合歌的意境,这是一个标准。吐字增进了歌的意境,这当然是更高的标准了。吐字败坏了歌的意境,这才是“不合标准”。
牵扯到“意境”,它还是难逃主观的意判。所以呢,应该分出两个体系,各出评语,综合判定。一个体系是语音方面,吐字的清晰度,嗓音的大小,有没有带方言口音,这些都比较直观,也容易认定。
另一个体系才是意境。嗓音小了,是不是唱到这儿,嗓音小更好听?带了方言口音,比标准发音又多了哪些意趣?周董吐字不清,是毁了这首歌还是让歌曲更有吸引力?
当然,唱功的重头戏,还是要看“音阶”的标准。这时候会遇到一个非常大的难题。音阶的标准离不开原本的曲谱。可是,听得出曲谱的人很少,看得到原本曲谱的人就更少了。一个歌手唱的是不是原谱,很难找到对照物。
让音阶的标准尽量贴近大众,必须将评判的权力尽量归于耳朵。我们作为普通人,平常也唱,也听别人唱,最容易有的也最容易听到的是什么?“他(她)跑调了”。
我们都听得出的跑调,这唱功就一定不够标准了,它就没有达到“准”嘛。这就是“标准”的第一个含义。不准就是不准。至于是不是走心走肾,是不是有人喜欢,喜欢的人多不多,跟这个标准没有一毛钱的关系。
这也对我们的耳朵提出要求,我们自己需要能够听得出来,歌手的演唱是不是跑调了。普通人耳朵的敏感程度,很难听出专业歌手是不是跑调。对普通人,也不应该过多要求什么。可是,如果我们需要谈论到唱功这样一个话题,至少说明,我们是乐迷,要比普通人更愿意亲近音乐。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不能有意识地培养耳朵的乐感呢?提升“听功”,总是比拥有“唱功”容易太多了吧?
听功提升了,才进得到音阶标准的更高阶段,它同样是“意境”。不跑调,这就是达标了,但也只是达标,它不能也不应该作为唱功的真正标准。
更高标准的“准”,是这一个音阶在这个位置应该发哪个音,应该轻还是重,应该长还是短,应该曲还是直。我们带着对音乐的理解,期待歌手唱出的的那一个。
于此,“跑调”的含义就不只是把音阶唱准,更需要把音阶唱“对”。音不对,则要从歌手已经唱过的部分梳理下来,感受这一个音阶是不是达成了整个的契合,是不是形成了我们没有料到的效果,是不是超越了我们的理解,引领我们进入更广阔的音乐空间。
唱功的探究,不应该只是一个谈资,更不应该成为无谓的捧高踩低的口舌之争。
听音评乐,是乐事更是雅事。不平而争还说得过,可争又没争过,自己惹一肚子闲气,又是何苦来哉?说这一个标准,也只盼个少半点争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