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喝酒“上脸”酒量差?“不上脸”是能喝?真真假假,该听谁的?

2021-06-09 18:57 作者:大城小医  | 我要投稿

“上脸”与“不上脸”,谁的酒量更好?

是不是经常在酒局听到这样的对话:“喝酒上脸,酒量不行”或者“不上脸,酒量可以的”,这种缺乏逻辑且矛盾的传言显然并不可靠,其实酒量的强弱和饮酒后上不上脸没有直接关系,相信大部分人都能在身边找到一些与民间说法相反的例子,比如喝酒不上脸反而不能喝的人。这是因为造成“不上脸”的原因多种多样,不可以一概而论,所以对于这类民间说法权当娱乐就好,不必太过当真,唯一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酒精对人体的伤害是切实存在的,人人都该控制酒精摄入。

人的酒量是由什么决定的?能后天训练吗?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酒精进入人体后,90%以上都要靠肝脏进行分解代谢,代谢越快,越不容易发生醉酒反应,即酒量较大;代谢越慢,醉酒的速度就越快,即酒量不佳,所以一个人对酒精的敏感度主要取决于此人肝脏的情况。

肝脏代谢酒精的过程离不开两种,一种是乙醇脱氢酶,另一种是乙醛脱氢酶。酒精,也可以简单概括为乙醇,进入体内后主要通过肝脏中乙醇脱氢酶的氧化作用转变为乙醛,然后再经过乙醛脱氢酶的催化代谢为乙酸,最后变成二氧化碳和水,随着人体代谢排出体外。

所以,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的含量越高,肝脏分解酒精的能力就越强,而这两种酶的活性、数量和分布情况主要由遗传决定。

由此可以得出,酒量基本上是练不出来的,只能说部分人由于长期饮酒而让身体熟悉了这种状态,身体已经麻木了,对酒精的反应变弱,看起来像是酒量增加。

其实这不是什么好现象,因为人体总的分解酒精的能力没有改变,而身体对酒精的反应却在减弱,这就意味着危险来临时机体不会发出强烈不适来警告主体,因而人容易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过量饮酒,最终导致酒精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为什么有些人喝酒“上脸”?

所谓“上脸”,就是指部分人在饮酒后,酒精通过肝脏代谢为乙醛,而乙醛是对身体有害的,在它的刺激下,皮肤开始泛红、起斑点或疙瘩,所以一般情况下,肝脏将酒精转化为乙醛后会迅速地进行下一步分解,把危险的乙醛分解为安全的乙酸。

喝酒“上脸”的人群,肝脏内部酶的活性不佳,不能快速将乙醛转换为乙酸,所以才会表现出“脸色变红”,然而乙醛分解不够及时,极易引发反胃、呕吐,甚至还可能杀死肝脏细胞,诱发肝硬化甚至肝癌。

因此,“上脸”正是人体安全警告的一种,意义在于提醒主体控制酒精摄入量。

为什么有人喝酒“不上脸”?

如果是普通的面无异色,那么就是肝脏内部酶的活性比较好,分解酒精的能力强,通俗点说就是酒量好。但如果是与“喝酒红脸”相对地“喝酒白脸”,甚至越喝越白,那就需要提高警惕了。

饮酒后脸色发白是因为身体内部缺乏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或者酶的活性不佳,酒精分解不及时就会停留在肝脏中,导致体内的乙醇含量在短时间内大幅增加,对肝脏造成了很大负担。

因此,身体为了加速分解酒精,血液会向肝脏聚集以供肝脏解酒,流向其他部位(如:脸部)的血量自然就会减少,所以才会有“面无血色”,也就是所谓的“喝酒白脸”的表现。

这种症状非常危险,意味着体内器官正在超负荷运作,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超过脏器所能承受的最大限度,继而酿成悲剧,所以这类人群必须严格控制酒精摄入,尽量做到少喝甚至不喝。



喝酒“上脸”酒量差?“不上脸”是能喝?真真假假,该听谁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