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命悬一线」的濒危物种,如何才能「逆天改命」?
在自然界,存在着这样一群野生动植物:林氏细鲫、鼷鹿、雷山髭蟾、荷叶铁线蕨……
不同于大熊猫、金丝猴、亚洲象等明星物种,我们很多人可能连它们的名字都没有听过。它们有着共同的特点:种群数量极少、徘徊在永久消失边缘、知道并了解的人寥寥无几。
由于栖息地破碎程度高、分布地域狭窄、长期受到外界因素干扰等原因,它们的种群数量急剧下降,难以维系正常的生殖繁衍。
也许是一场传染病,也许是一场山火,甚至可能是一次大规模滑坡,某个物种可能就会永久性地消失了。
林氏细鲫,我国特有的美丽小鱼
林氏细鲫(Aphyocypris lini)属鲤科细鲫属,为我国特有物种。这种长着金棕色条纹的小鱼仅分布于我国香港和两广部分地区的小溪中。

林氏细鲫体型细小、性格温和且不挑食,生命力极强。但本应繁衍生息的它们却因生境内水利建设和水体污染遭受了灭顶之灾。《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已将林氏细鲫列为野外绝灭(EW),《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 鱼类》也将其列为绝迹(野生)。无数寻找林氏细鲫的考察队满怀憧憬地出发,最终又都无功而返。直到2020-2021年,在福建省开展的调查中,才在福州市永泰县重新发现有少量野生林氏细鲫分布。
鼷鹿,世界上最小的鹿科大眼萌
你见过兔子那么大的鹿吗?作为体型最小的偶蹄类动物,鼷鹿只有1.7-2.6公斤重,体长也不过44-48厘米。它们长着老鼠一样的面孔,雄性鼷鹿还拥有肉食动物那样长长的“獠牙”,前腿短、后腿长,能够像兔子一样跳跃奔跑,受惊时也能游泳逃走。

鼷鹿是真正的林栖动物,以植物的花果及其他落地野果为食,在中国仅分布于西双版纳西南部的勐腊、尚勇、勐远等地。它们天性胆小,喜欢在夜间独自活动,听到一点风吹草动就会惊慌逃走。近年来,西双版纳等地的林区开发活动,不断刺激着鼷鹿们的脆弱神经,也割裂了它们原本熟悉的栖息地。再加上非法猎杀,鼷鹿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甚至一度被认为在我国已经绝迹。
雷山髭蟾:童年超长的“爸宝蛙”
1963年,人们第一次在贵州省雷山县方祥公社格头村发现了雷山髭蟾的身影。事后证明,雷山县海拔880-1800米阔叶林中的溪流也是雷山髭蟾仅有的家。

2021年,雷山髭蟾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保护动物。
雷山髭蟾的濒危既有人类活动的影响,也与自身生物学特性密不可分。他们产卵较少,且蝌蚪发育时间长达3年。野外考察还发现,雄蟾会肩负起守护蟾卵的重任。有爸爸看护的卵宝宝,孵化率可达100%,而一旦失去父爱,孵化率会降低至5-20%。一旦雄蟾数量下降,对整个种群都具有致命影响。
荷叶铁线蕨:石缝里长出的“植物界大熊猫”
在我国三峡库区,分布着一种生命力顽强的小草,它们早在数百万年以前就出现在地球上,直到20年前,还可以在覆有薄土的岩石表面和石缝里轻易找到它们的身影。这就是荷叶铁线蕨,和大熊猫一样历史悠久,如今也和大熊猫一样稀有。

荷叶铁线蕨身形矮小,高度在5-20厘米之间,叶片呈圆形或圆肾形,叶面上围绕着叶柄形成1-3个同心圆。荷叶铁线蕨还具有药用价值,全草入药可以清热解毒。正是因为其惹人喜爱的外表和入药功效,荷叶铁线蕨遭到大量挖掘破坏。如今在重庆万州、石柱、忠县一共发现12个荷叶铁线蕨的种群,旦各地植株均极为稀少,总量已不足1,000株。昔日遍布地表的顽强小草,如今也成为濒危物种红色名录里落寞的身影。
当某一物种走向灭绝,会发生什么?
有人可能会觉得:「物种灭绝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即使没有人类参与,灭绝的物种数也数不清,连地球霸主恐龙都灭绝了,保护这些极其稀少的野生动植物又有什么意义呢?」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
在过去4亿年中,全球每27年约有一个物种灭绝;
在1600~1700年间,鸟类和兽类的灭绝速率大约是每10年1种;
在1850~1950年间,灭绝速率迅速上升到每年1种。
自工业时代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强烈干扰,物种灭绝的速度被大大加快了。
为什么我们要对物种灭绝那么紧张?
从生态意义上讲,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它提供人类所有的食物和重要的工业原料。
如果没有雄性不育野生稻,就没有今天的杂交水稻;不少土著鱼携带的独特抗性基因,也为未来商品鱼育种提供了更多可能。
当一个物种灭绝,不仅会使人类永远失去一种自然资源,还会通过生物链引起连锁反应,造成另外10-30种物种出现生存危机。
复杂的基因犹如独特的种子,在未来世界有无限的可能。任何一个物种的灭绝,都代表着一座基因库的消失。
从更简单一点的意义上来说,这些和人类共同生活的动植物,它们也有生存的权利。
人类不应该以自我为中心,剥夺其他物种生存的希望。当人类的活动严重威胁它们生存的时候,人类就有责任保护它们免于灭绝。
这些小种群如何才能逆天改命?
寻找、保护、繁育、资源保存,最终让濒临灭绝的小种群物种重返自然界,并与生态系统协同发展,这是SEE基金会(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为保护中国亟待优先保护的野生动植物,正在进行的探索性保护工作。
针对林氏细鲫,项目计划建立近自然的繁殖饲养场并开展林氏细鲫的繁殖饲养,并将养殖成功并达到相关标准的个体放归并补充野外种群;由于没有对鼷鹿开展过系统化的调查,项目计划在潜在分布区利用红外触发相机开展调查,以进一步了解其分布状况;对于雷山髭蟾,项目拟调查了解清楚雷山髭蟾的种群数量、家域,繁殖期、觅食期及冬眠期的位置与生境选择,基于调查的结果制定雷山髭蟾的保护策略,同时通过联合调查增强当地保护区人员开展雷山髭蟾监测与保护的能力;在荷叶铁线蕨原生地社区,项目计划开展保护专项培训,培养在地的物种保护社区志愿者参与到保护地的监督巡查,通过自然教育的方式,开展在地宣传片拍摄、自然摄影、生物多样性影展、自然教育课程开发等富有影响力的推广活动。
万物有灵且美,每一种动物都值得,继续在这个星球生存繁衍,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保护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