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求助者都是带着答案来的值得尊重的人||焦点解决短程咨询笔记

问题背后是目标,抱怨背后是期待,困难背后是坚持。
——赵然
一、基本理念
焦点短程治疗(SFBT)是后现代的取向,它对人有一套基本假设:(1)每个人都是值得被尊重的;(2)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专家,都是带着答案来求助的,只是他忘记了自己知道答案或不知道自己拥有答案。
在做咨询时,SFBT的核心观点是,better enough(稍微好一点就好了,不要求完美),接受限制但不放弃希望,例如,接受焦虑的存在但仍然向目标而努力。咨询中,SFBT认为:(1)我们是和人一起工作,而不是和问题(尊重人);(2)要去寻找一个人的资源而不是关注他的不足;(3)要探索对方可能的未来和想要的未来;(4)要探索对方为想要的未来做出的努力;(5)改变应关注过去成功经验中所使用的方法,而不是去学习一个新的技术,毕竟让人在原地保持不变已经很累了。
从SFBT的角度看,当一个人一直说想要改变,却迟迟未见其转变时,一定是他的境遇太糟糕了,不让自身变得更差已经耗尽了所有的力气,最令人动容的是,即便如此辛苦,他依然还可以坚持在那里(多么的不容易)。在这一例子中,SFBT并没有将焦点放在“为什么这个人无法变得更好上”(不足),而是关注他“为什么能够坚持到现在”(他所拥有的资源),并且在最后,还点出了他为理想状态做出的努力(他在困境中仍然保持的坚持)。
二、咨询实践
1 提问的作用
真正的咨询实践里,SFBT特别重视提问的作用,认为提问是一个手电筒,能够“圈定”对方思考的方向。不同流派的提问有不一样的特点,认知行为治疗(CBT)的提问大多是消极式提问,引导对方关注负面影响从而产生改变:“在这次疫情中,焦虑让你拖延,那拖延给你带来了什么不好的影响?”而SFBT则是侧重于对方的积极点,用的大多是积极的提问,通过引导对方聚焦于自身的资源来解决问题:“在这次疫情面前,很多人在家里焦虑担忧得什么都不想做,而你还惦记着要完成的任务,你是凭借着什么让那份‘认真’不被焦虑冲散的呢?”
2 谈话内容的四象限
按照“好-坏”、“过去-现在-未来”,可以将谈话内容划分为四个象限(如图)。
通常来说,前来倾诉或求助的人,谈话的内容都在第三象限或第四象限,即谈论的是过去某件令人不安痛苦的事情(如失恋)或未知的令人惶恐的未来(如就业困难)。这时,先不要这么快地将对方努力带到第一第二象限,也就是不要让对方“想想过去的美好”或者“未来的无限可能”(这类做法往往是不会聊天的类型)。一个人一直在讲自己过去不好的经历或是惶恐的未来(俗称“抱怨”?),说明他要讲的这些非常重要,但是他却感觉没被你听见或理解。所以,此时不是劝导对方往好处想,而是陪伴他在那个“不那么好”的过去或未来(倾听,重复表达对方话中的观点,让对方直到自己是被理解了的),等到对方舒服以后,再将话题转到美好的过去或未来。例如,A说自己因为疫情而对自己的未来产生焦虑,这时,我们可以用另一个同样含义的词重复A的意思,让A知道他的焦虑被我们听到了:“这次疫情让你对以后的生活感到紧张”。
注意:微观分析,即逐词逐句地分析对方的话以及自己要回应的内容是很有帮助的,正如例子中,用“紧张”替换掉A所说的“焦虑”,既能够重复表达对方的心理,又能够让A感受到我们是有努力理解他的(不是单纯地重复而是改了一个词)。平时训练时也可以关注一下自己每一句回应背后所带的关于对方的假设是怎样的,像文章开头,SFBT的回应则是相信“对方是一个努力想要变得更好的人”的假设。
当对方觉得自己倾诉得差不多之后,先将对方带到第二象限,让其做好准备再带到第一象限去憧憬未来。

3 SFBT的问句类型
(1)寻找例外问句。寻找不那么糟糕的例子,是最有SFBT特色的问句,通过询问例外,能够破除对方以偏概全的消极思维。如“听这么说,似乎你的感情经历一直都不如意,那么,过去的恋爱真的没有一丁点儿美好的吗?”
(2) 应对问句。即探寻对方资源以及对方为理想状态所做出的努力的问句,如“你是如何在这么糟糕的情境中坚持下来的呢?”
(3)刻度尺问句。用于让对方将状态具体化,同时也可以从中挖掘已有资源,帮对方找到通往未来的信心。如“假如你理想中的状态是10分,你觉得你现在是几分呢?”、“你现在已经有的4分是怎么做到的呢?”(寻找资源)、“你觉得有几分就可以了?”(better enough,其实不一定要到10分这么完美,很多人可能8分就满足了)、“8分的生活是怎样的呢,从现在的3分到8分,接下来你可以做些什么呢?”(具体到接下来的行动)。
来源/参考:赵然:SFBT核心技术在支援服务热线工作中的应用(“东方明见心理”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