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知识点速记之解放战争

打这些字好累
抗战胜利后形势:
1.全国人民渴望和平,反对内战
2.国民党拖延时间,为内战做准备
3.共产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想要建立自由民主国家
4.美、苏支持国民党,维护在华利益
争取和平民主斗争(1945.8-1946.6)
背景:
1.主要矛盾由中日矛盾转变为中国人民与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矛盾
2.和平建国是人民强烈愿望
3.两党不同的建国方针
4.1945年8.13,蒋介石连邀三次毛泽东到重庆谈判
经过:中共接受邀请,八月底乘专机到达重庆
成果:1945.10.10 《双十协定》
影响:避免了国共内战
不足:对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合法地位未达成协议
民主的希望-重庆政协会议:(1946.1.10)
代表:国民党,共产党,民主同盟,青年党,无党派人士
结果:1.通过项协议(1946.1.10)
2.较场口事件(1946.2)
3.国民党第六届二中全会否定协议(1946.3.1-1946.3.14)
国民党的统治危机:
经济:
1.无限制发行纸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
2.官僚资本挤压
3.美国大量向中国倾销商品,排挤国货
4.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政治:
1.召开所谓国民大会,通过《中华民国宪法》(伪立宪),进一步暴露国民党当局坚持独裁和内战的真面目
2.信誉下降
解放战争:(1946.6-1950)
战略防御:
国民党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1946.6-1946.10)
国民党重点进攻陕北,山东,陕甘宁边区(1947.3-1947.6)
中共方针:自力更生,自卫战争的方针
主动撤出延安,转正陕北
战略反攻(1947.6-1948.9)
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武汉,揭开战略进攻序幕
战略决战(1948.9-1949.1)
三大战役基本退摧毁国民党重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胜利奠定基础
辽沈战役(1948.9-1948.11):解放东北全境
淮海战役(1948.11-1949.1):解放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平津战役(1948.11-1949.1):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北平和谈:
背景:
1.国民党在长江以北军事力量全线崩溃
2.蒋介石退位,李宗仁代理总统职务
过程:1949.4,由周恩来领头谈判
结果:国民党拒绝签字,谈判破裂
渡江战役:(1949.4.21)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接着人民解放军向全国进军,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使国民党军队逃到台湾岛上,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胜利的原因:
关于国民党:
1.国民党通货膨胀,官僚资本挤压
2.一党独裁
3.不能解决中国社会根本矛盾,不能应对中国社会发展要求,不能代表广大人民利益,从而失去民众支持,丧失了在中国大陆的统治权
关于共产党:
1.《中国土地法大纲》
2.第七届二中全会
3.第二条战线与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4.能够始终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利益,得到了广大民众的支持,故能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
共产党的政策:
解放区土地改革:
1.1947年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
2.有步骤分别的消灭封建性半封建性剥削制度,平均分配
3.解放区亿万农民在政治经济上获得解放,中国共产党得到广大农民拥护与支持
与国民党土地改革的不同:
中共满足农民对土地需求,取得农民的支持,加速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解放区政权建设:
1.解放区设置行政区,巩固新兴人民政权,奠定政权建设基础
2.第七届二中全会(1949.3) 地点:西柏坡
内容:
1.确立党在政治,经济,外交上的基本方针
2.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
3.基本政策是稳定的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4.警惕资本主义糖衣炮弹,务必保持艰苦作风
3.第二条战线与人民统一战线
第二条战线:
核心: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
标志:1946,爆发抗议美军暴行运动
意义:配合人民解放战争,使国民党完全陷入孤立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含义:推翻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包括了各阶级在内的人民民族统一战线
4.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奠定理论基础
拓展(政治人狂喜)
成功的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近代中国革命角度:
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人民民主新中国,是伟大转折
2.现代化发展角度:
实现民族独立,为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经济,政治,文化等发展提供政治前提
3.从世界政治影响角度:
冲破帝国主义东方战线,对国际格局和世界人民革命斗争有久远的影响
4.从社会主义发展角度来讲:
是马、毛思想的胜利,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