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常识午餐】
1.(单选)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 )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
A.形式
B.体制
C.思想
D.手段
【答案】B
【三级知识点】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知识。
第二步,2014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只有人与人和谐相处,社会才会安定有序。”社会是由人构成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都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理顺了、和谐了,社会才能安定有序,才能和谐稳定。因此,社会治理要紧紧抓住人这个核心。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体制创新是一种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企业管理手段。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
一是建立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这是提高市场化程度的主要内容。
二是合理的所有制结构体制。现在所有制单一,国有资产比重太大,要大力推进调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般竞争性的待业国有资产尽快退出,让市场去选择投资者,在市场中实行优胜劣汰。对垄断行业也要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积极推选投资主体多元化。
三是营造非公有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市场准入、审批办照、待遇、服务等方面,都要创造宽松、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快非公有经济的发展。
四是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审批项目,简化审批程序,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和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体制、政策、法律环境上,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法规,改善市场环境,加强市场硬件建设,拓展市场运作领域,营造有竞争力的投资、创业和发展环境。
2. (单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人格权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权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请求行为人承担:
A.司法责任
B.刑事责任
C.行政责任
D.民事责任
【答案】D
【三级知识点】法律-民法-民事责任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民事责任知识。
第二步,根据2021年版《民法典》第九百九十五条,人格权受到侵害的,受害人有权依照本法和其他法律的规定请求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的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请求权,不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
①民事责任,是指民事主体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民事义务应当依法承担的不利后果。不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民事义务,就是违反民事义务。民事责任既是违反民事义务所承担的法律后果,也是救济民事权利损害的必要措施,还是保护民事权利的直接手段。
②刑事责任是指依照刑事法律规定,行为人实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为所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③行政责任是指犯有一般违法行为的单位或个人,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应承担的法律责任。行政责任主要有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两种方式。
3.(单选)根据《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代表候选人的差额不少于应选人数的:
A.10%
B.20%
C.30%
D.40%
【答案】B
【三级知识点】政治-时事政治-党政专题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党政专题知识。
第二步,根据《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第九条,代表候选人的差额不少于应选人数的20%。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根据《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第十条,代表产生的主要程序是:(一)从党支部开始推荐提名。根据多数党组织和党员的意见,提出代表候选人推荐人选。(二)选举单位就代表候选人推荐人选与上级党组织沟通,提出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采取适当方式加强审核把关,可以对代表候选人初步人选在一定范围内公示。(三)选举单位研究确定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报召开党员代表大会的党的基层委员会审查。(四)选举单位召开党员大会或者党员代表大会,根据多数选举人的意见确定候选人,进行选举。
4.(单选)“一带一路”倡议已为古丝绸之路赋予了时代的内涵,为亚欧区域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下列各国中,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没有经过的是:
A.阿富汗
B.沙特阿拉伯
C.意大利
D.美国
【答案】D
【三级知识点】人文科技-人文历史-中国历史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中国历史知识。
第二步,丝绸之路,指西汉(前202年-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从长安(今西安)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东起长安(今西安),沿途主要经中亚五国、阿富汗、伊朗、伊拉克、土耳其、希腊、意大利、沙特阿拉伯等国,达地中海东岸,全长7000多公里。由此可知,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没有经过的国家是美国。
因此,选择D选项。
【拓展】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元、明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5.(单选)古人归纳总结出许多观天象识天气的谚语。下列与天气变化无关的谚语是:
A.东边日出西边雨
B.雷声连成片,雨下沟河漫
C.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D.雨后生东风,未来雨更凶
【答案】A
【三级知识点】人文科技-人文历史-文化常识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第二步,东边日出西边雨,反应的是一种自然天气现象。人们常用“东边日出西边雨”来形容天气的局部差异。这种天气现象发生的季节是夏季。在地形比较复杂的地区,或者局地短时强对流天气如雷暴、冰雹的多发季节,在一个范围很小的区域中,天气也常常会迥然不同。A项当选。
因此,选择A选项。
【拓展】
B项:雷声连成片,雨下沟河漫,这句谚语适用于夏天,也是气象类谚语。是累代农民观察实践出来的,科学的解释就是,具有重湿气的空气的传导声音效能较干空气为大,因此可以传声至较远的地区。B项排除。
C项: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这是气象类谚语。春夏季节的傍晚,天空的西边,有象石山耸立的乌云迎接落日,日落进云里就看不见了,叫“乌云接落日”。这种乌云是浓积云或积雨云。这种情况是由高空低气压系统造成的。它移动速度的快慢不同,故“不落今日落明日”。如果接落日的云底漏出阳光,同时又是孤立的浓积云或积雨云。到了晚上空气对流减弱,云就可能消散,不会有雨或者有点小风雨,第二天仍是晴天。如果不是浓积云或积雨云接落日,就不一定有雨下。C项排除。
D项:雨后生东风,未来雨更凶,意思是雨停后,仍有三、四级的偏东风,这是降雨暂停的征兆,表明西边还有低气压移来,未来会下更大的雨。这句是关于天气变化的谚语。D项排除。
6.(单选)《清明上河图》是北宋作品,描述了八百多个人物,七十多匹牲畜,二十多辆车、桥,二十九艘大小船只,以及各具特色的房屋、桥梁、城楼等。这幅画主要表现的是:
A.山水景色
B.社会风俗
C.祭祀风光
D.田园风光
【答案】B
【三级知识点】人文科技-人文历史-文化常识
【解析】
第一步,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第二步,《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描述了八百多个人物,七十多匹牲畜,二十多辆车、桥,二十九艘大小船只,以及各具特色的房屋、桥梁、城楼等,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汉族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为北宋的风俗画。即这幅画主要表现的是北宋的社会风俗。
因此,选择B选项。
【拓展】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数量庞大的各色人物,牛、骡、驴等牲畜,车、轿、大小船只,房屋、桥梁、城楼等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