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品:G大调第一钢琴奏鸣曲“生日快乐”KB.05ll:Andante cantabile ed grazioso















创作时间:2023年寒假(一月)
曲式:常规奏鸣曲式。呈示部(第1~108小节)发展部(第109~第149小节)再现部(第150~253小节)
调性:A大调 节拍:2/4拍
速度:行板 音乐气氛:优雅如歌的,舒缓优美的
风格:95%莫扎特+5%贝多芬。
前几天刚做了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的专栏,在第一乐章活泼的旋律结束以后迎来了第二乐章的缓慢优美,(这个乐章我在行板后面加了两个修饰语:优雅如歌的,所以我希望演奏者能够按照我的要求来)其实第二乐章也是一个奏鸣曲式,不过感觉有点像三段式ABA,这个乐章有点模仿莫扎特第39交响曲的第二乐章和他的第二小提琴协奏曲的第二乐章的主题。不管怎么样,下面我们来进入主题吧。
首先是呈示部(第1~第108小节)首先是第一主题(第1~39小节),主题是在A大调的三和弦上,在几个小节后不久就出现了回旋音,这个主题一共重复了三次,随后便进入一个比较长的过渡段。
过渡段首先以主调的关系小调升F小调开始,再通过一些转调手法一直把调性往下挪,先用升f小调移到D大调,再通过关系大小调的转变移到b小调,后面用同样的修辞手法,先用b小调移到G大调,再用刚才同样的方式移到e小调,随后就以e小调展开过渡的部分,当下行了八度迎接即将结束后,呈示部第一主题结束。
接着是第二主题(第40~第108小节)第二主题在属调E大调上,第40小节出现了巴赫这个牌子的波音,第43小节~第44小节也是一样,只不过音区往上移了一个八度,46小节和第47小节也是莫扎特的一个招牌风格,第46小节的E-Sharp音和附点十六分音符和三十二分音符组成的小切分节奏,让人感觉似乎有点诙谐又不失去典雅,第47小节似乎出现了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慢乐章中的一些元素,在第49~第51小节中又出现了附点三十二分音符和六十四分音符的小切分节奏,让人感觉更加活泼和典雅,不过既然是缓慢乐章,这种短暂的活泼和典雅并不会影响太大这种缓慢优美的气氛,第52小节出现了一个非常优美的旋律,第53小节又出现了莫扎特小提琴协奏曲缓慢乐章的因素,因此,我还特意在那个小切分节奏上面特意写了一个Violin(表示要求演奏者必须演奏出小提琴的优美)第54小节~57小节突然来了一些G大调的强奏,但很快就变成了e小调,随后就是一段下行的三度分解和弦半音阶,一直营造着较为紧张的气氛,但是这种紧张的气氛一会儿就没有了,之后又变回了E大调优美的旋律,之后,在第71小节中出现了上行的分解三度半音阶,第72小节又出现了小切分节奏,第73小节你快速的分解三度音的上行跑动,让人感觉既典雅,又不失旋律的优美,第74小节中出现了演奏非常快的六十四分音符,考验演奏家手指的快速跑动和演奏家的手指独立性,随后便是一些非常优雅地装饰音啊,颤音啊,无处都显示着莫扎特的风格,第84小节出现了下行的大小七和弦的分解下行琶音,第86~88小节演奏三十二分音符快速的上行跑动半音阶,逐渐紧张起来,不过和前面说的一样,并没有紧张到那种让人害怕的感觉,第89小节是下行的E大调分解和弦琶音,第90小节非常具有特色,竟然从大字组的八分音符B,直接跳到了小字二组的b的附点八分音符,随后一串下行的六个三十二分音符,最后第91小节一个颤音解决所有问题(这个颤音演奏难度比较大,因为是一个三度的颤音,也就是这个小节一共要演奏64个64分音符的三度颤音)之后是结尾主题1(第92~第95小节)第94小节和第 95小节到处都是颤音,这个乐章似乎没有贝多芬的味道了,之后是结尾主题2(第96~第107小节)出现了另一个技巧:左手超过两个八度的跨越,先是一个跳跃的音,再直接跳到比他高两个八度的音,必须保持手指跳跃的敏捷性,而右手的旋律是一些和弦,用手一些非常优美的八度旋律音,这优美的旋律底下藏着不怎么令人显眼的左手伴奏,分解和弦和三度上行音阶,而右手是优美的小切分节奏的音,当右手的应停留在E大调的六和弦上,呈示部就结束了,只是在结束的时候还有一穿上行的半音阶,然后再反复一段,之后呈示部就结束了。
接下来是展开部(第109~149小节)这个展开部比较短(相比较于第一乐章)展开部开始于e小调,但是开始九小节后就通过他自己变成了b小调,再通过b小调变成了A大调,但是A大调有点崩不住了,用了一个降低第六个音的方法变成一个和声大调,在通过和声大调变成a小调,之后这段有一个非常长的华彩,这些花材基本上都是前面是附点八分音符,后面是30二分音符的颤音,要么就是一些类似于萧邦的琶音,所以这一段非常好,这段演奏下来的话,基本上要一分半,在第145~ 到第149小节中出现了上行的十六分音符半音阶,其实这些半音阶的作用就是为了结束展开部,过渡到再现部,展开部到此结束。
最后是再现部(第150~253小节)再现部和呈示部基本上是一样的,只不过再现部中,第一主题变成D大调的地方,之后变成了d小调,再通过d小调转到a小调,调性的转变方法出现了改变,而且学过奏鸣曲式的应该知道,如果是大调奏鸣曲,在呈示部中,第二主题是属调,但是在再现部中,第二主题是主调,也就是说在这里的第二主题是A大调,基本的和声进行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变了个调,中间一些装饰音,左手伴奏的细微变化,其他都没有什么改变,但是在最后一些非常弱的琶音,让人感觉意犹未尽,最后的琶音是A大调的三和弦and d小调的三和弦,在琶音中,音乐的声音越来越弱,最后停在了A大调了三和弦上上面有个无限延长记号?,在最后一个小节有五个p,意思是超级超级的弱,最后以非常弱,结束了整首曲子。
好啦,今天的内容就分享到这儿了,希望大家也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古典音乐,那么我们下期再见了,拜拜!
(大家可以猜猜第三乐章是什么曲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