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全说书-二战之意大利局势和凯塞林的计划(三)
当1943年7月25日,意大利发生政变,墨索里尼政权倒台时,局势变得对德国人极其危险。这个时候,德国的作战部队和意大利部队一起在西西里中部的山区抵抗英美军队的进攻,按照计划他们将逐步后撤越过墨西拿海峡,进入意大利南部,然后沿着山区步步抵抗直到进入那不勒斯南部的预设防线。不过在这条道路上,意大利人至少有十几个师的兵力,随时可以切断他们的补给线。和这些德国人混杂在一起的边抵抗边后撤的意大利部队,几乎是这个国家最好的几支部队,如果意大利政府下达命令,他们完全有可能和德国进行战斗。
而且即便到达了意大利中部,那么这里的德国援军也只有一个师,这个师名义上是帮助意大利人守卫罗马,实际上更像是监视意大利的首都,并且保护在当地的德军设施,而在罗马的意大利的部队有五个师,虽然德国方面努力说服意大利人把这些部队派到南部去抵抗英美军队,不过意大利人似乎并不为所动。所以除非意大利人主动放弃了自己的首都,那么即便德国军队撤退到这里,也依然是腹背受敌的状态。再向北看,从意大利中部到阿尔卑斯山的漫长道路上,意大利依然拥有庞大的军队可以调动,而此刻隆美尔的B集团军还只存在于纸面上,除了一些后备军的老弱病残之外,希特勒承诺的从东线抽调的部队还远在天边。从7月25日的局势上看,如果意大利人和盟国联手,先切断德军补给线,然后和登陆的盟军联手围歼他们,那么在南线的德国军队就是灭顶之灾。现在能够挽救德国人只能是依靠于意大利的懦弱,以及英美的胆小。
在政变之后,新的意大利政府立即对德国表示,这场政府更迭并不会影响意大利对德国的态度,意大利将继续站在轴心国一面作战。不过对这种说法,希特勒是完全不信的,他相信意大利人已经在秘密和英美谈条件了,背叛随时可能在下一刻发生,而身处意大利的德国军队就是献给盟军的投名状。
不过双方最大的障碍就是罗斯福提出的“无条件投降”的原则,如果意大利选择和盟国合作,那么就意味着在战后必须接受对方的随意处置,理论上,即便美国人只要给意大利人留下内裤和面条过活就可以。所以意大利必须趁着自己还有筹码的时候,从英美口中得到一个和平条约。但是意大利人的运气很差,当他们努力和英美进行沟通时,英美之间却有更多更大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未来的世界格局的问题。在苏德库尔斯克战役的尘埃落定之后,现在英美领导人已经认定德国的战败已经是时间问题,而过去一直含糊不清的被搁置的分享战利品的问题就日益迫切起来。按照英国人的想法,英国将向美国让渡部分利益,比如把拉美和中国送给美国人“专宠”,而英国可以保留印度以及旧有的殖民地和一些势力范围,英国人建议在战后成立一些区域性的组织,一些区域由英国或者法国主导,另一些由美国人主导,还有一些部分可以由几个大国联合主导。不过美国人反对这个建议,认为英国人提出的区域性组织是努力保留自己的殖民体系的伪装,要求解散全部英国、法国、以及荷兰和意大利的殖民帝国,同时应该积极和苏联建立合作关系,努力构建一个完全被推平的世界,以便美国的资本可以主宰一切。
对于这样的结果,丘吉尔的政府虽然有一定的心理的准备,但是当大难临头时,依然发现结果是非常痛苦的选择。对于意大利人要求的谈判,面对这样更大的主题是,未免显得有些鸡肋起来。而且从美国方面来说,意大利的带枪投降也许并不是一件令人欢喜的事情,因为英国人一直拐弯抹角抗拒直接越过英吉利海峡在法国登陆作战的计划。如果在意大利的军事行动太过顺利,那么英国可能拿出从1944年从阿尔卑斯山和马赛港进攻德国本土和解放法国的军事计划和英吉利海峡的登陆计划竞争。但是在美国人看来,从英吉利海峡登陆欧洲是在距离和补给上最高效的作战路径,只有采取这样一个方法,才能确保美国军队可以赶在苏联人前面进入德国本土。这是当时大国外交上的一个悖论,美国人对苏联人更加友好,但是竞争心理却更强,因为他们担心如果苏联人的筹码太多,而自己的太少的话,那么在未来两国的合作上,美国将缺少支配苏联人的能力。而作为破产贵族的英国人虽然痛恨苏联,但是却并不愿意冒险心脏病发作危险和苏联进行跑步比赛,只希望保存实力来保卫自己的海外帝国。
如果按照美国人的计划,那么意大利只要慢慢地打下去,最好打到1944年初,然后美国收回兵力全力准备在1944年的诺曼底登陆战,不给英国人任何改变计划的口实。而在北非和西西里的战役中,不是面对补给困难的德军,就是面对无心恋战的德军,让美国人——尤其是身在大洋彼岸的美国高层过高的估计了美国军队的战斗力,也过低的估计了德国的人战斗力。这样对于意大利人带枪投降的要求,华盛顿方面就更没有多大兴趣,第一,如果意大利人带枪投降,战争进程过快,那么英国就会有机会反对诺曼底登陆计划,第二,即便意大利人不投降,那么依靠强大的美国军事力量,在未来的半年时间里,结束在意大利的战斗也是并不困难的。第三,如果意大利人从盟国口中得到了一份和平协议,那么就等于违背了当初的“无条件投降”的原则——这个原则是美国人单方面的提出,英国人包括丘吉尔在内都是反对的,只是迫于美国人的财势才不得不同意,如果在对意大利的问题上,开了一个先例,那么就完全有可能在德国的问题上也违反这个原则,而按照一部分英国人的设想,德国应该矗立在中欧对抗布尔什维克西进的堡垒,让德国和苏联互相牵制,英国保留自己的海外帝国,这样局面符合英国的传统欧陆外交策略,对于这样的想法,丘吉尔本身也有一定兴趣,如果这个设想成真的话,那么美国人按照自己的设想来改造世界的计划就变得不可行了。所以对于意大利的谈判要求,盟国方面的第一反应是不谈,第二反应是可以在“无条件投降”的前提下进行谈判——但是对于意大利来说,我都无条件投降了,还谈判有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