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岑译本通俗札记 绪论第三章

2023-04-03 14:16 作者:2兀m比qB  | 我要投稿

§1 语言:它的定义

一、语言学的对象【为语言现象/言语活动】(P28)

(一)语言学对象研究方式的特殊性(P28):

1.其他科学:以不同的观点考察预先确定的对象(对象在前,观点在后)

——「别的科学都是对预先确定了的对象进行工作,接着就可以从不同的观点去加以考虑。」

2.语言学:不同观点创造了不同的语言学对象(观点在前,对象在后)

——「发出nu这个词……仔细考察一下……人们将会按照不同的看法连续找到三四个完全不同的事物……那远不是对象在观点之前……是观点创造了对象」

nu可能是一个音节,也可能是一个抽象概念的表达形式,从历史比较语言学的视角来看,还可能是拉丁语词。

(二)对象的二重性(P28-30):语言现象总有两个「互相对应」的方面,「而且其中一个要有另外一个才能有其价值」。

1.作者列举了四个“两重性”(dualités)(P29):

(1)发音与感知的两重性

论点:某个语言单位(「例如一个n音」),需要有「音响印象」和「发音器官」「两个方面的对应才能存在」,但需注意:①语言不能单纯归结为音响印象,而要有音响印象与发音器官二者相对应;②有了发音器官(的动作),才有音响印象;②有了音响印象,才能确定发音器官的动作。

理解:其实就是音响印象与发音器官的对应,即「声音是音响·发音的复合单位」:语言,一方面是发音器官(口)产生的具体语音(是客观的,能够用仪器测量到的声波),一方面是感知器官(耳和脑)产生的“音响印象”(是主观的,原文“impressions”)。产生特定语音的发音器官必须和能够感知到这个语音并产生音响印象的器官同时运作,一个语言单位(例如一个n音)的所有意义才得以存在。

(2)音与义的二重性

论点:「声音是音响·发音的复合单位」,声音「与观念结合又构成了生理·心理的复合单位」。

理解:即声音(心理)与观念(生理)的对应。声音本身不「构成言语活动」,而「只是思想的工具」,「本身不能单独存在」,需要与观念相配合才能构成语言。

也就是原文「声音跟观念结合起来又构成了生理·心理的复合单位」。语言符号的二重性就是:它的形式为语音形式(手语除外),内容为语义。

生理层面的音和心理层面的义是不可分割、紧密联系的。如汉语符号“火”既是由生理活动产生的一个声音,是生理层面的一个单位,其语音形式是[xuo214];它还是一种观念,有它的特定意义,即“物体燃烧时所发的光和焰”,能够在人脑中激起一幅图像,所以也是心理层面的一个单位。只有音和义相结合构成“火”这个语言符号,才能指称人们对这一现实现象的认识,“火”字的声音和观念的价值是通过这种彼此的联系体现出来的,所以不可能找到一个语言符号只有音没有义,也不可能找到一个语言符号只有义没有音。

(3)个人与社会

论点:「言语活动有个人的一面,又有社会的一面」。

理解:假如抛开语言的社会一面,就无法设想语言的个人一面,反之亦然。

这是索绪尔的独特观点,与第二节语言与言语的差别相对应:

语言同时存在两个面向,一个是个体的面向(côté individuel,语言是个人的一种能力,我们能够说话,可以用语言表达很多事情。我说出来的话和任何人说出来的话都不一样,在声学上和句法上都有我的个人特征,没有两个人的语言形式是完全一样的,听到说话的声音就能分辨出不同的人),一个是社会的面向(côté social,虽然每个人说出的话都不一样,但我们之所以能够沟通交流,是因为语言存在社会面向,我们说的是同一种语言——汉语的一套语言规则存在于所有人的大脑中)。

二者联系紧密,不能够分割开来。个人的语言能力无法与社会抛开来谈:如果一个人从不进行人际交往,没有在社会关系中正常地发育成长,就不会习得某门语言;社会的语言也无法脱离个人:比如我们要研究某门语言,一定要借由研究个人具体的言语活动,从众多个人的语言现象中归纳出某种规律,语言作为一个很大的言语社群所共有的资源,必须以个体为观察的窗口加以研究,而如果不再有个体使用这门语言,这门语言就灭绝了,失去了其社会性。

(4)共时与历时

论点:「言语活动既包含一个已定的系统,又包含一种演变」。

理解:即已定现状与历史演变的对应。言语活动「是现行的制度和过去的产物」,语言系统的现状和其历史状态的关系密切难分。

言语活动具有共时性:包含一个“已定的系统”(système établi),是一套“现行的制度”,即当下已经完备的系统(语言是说话所使用的一套符号系统,由语音、词汇、语义、语法等子系统构成,我们学习语言,就是要习得这一整套系统);

也具有历时性:包含一种“演变”(évolution),是“过去的产物”,即其在历史上经过漫长演化的结果。

总而言之,语言系统的现状和其历史状态的关系密切难分。

难点1:在呈现语言现象共时与历时的二重性时,索绪尔说:

「在任何时候,言语活动既包含一个已定的系统,又包含一种演变;在任何时候,它都是现行的制度和过去的产物。乍一看来,把这个系统和它的历史,把它的现状和过去的状态区别开来似乎很简单;实际上两者的关系非常密切,很难把它们截然分开。假如我们从起源方面去考查语言现象,例如从研究儿童的言语活动开始,问题会不会变得简单些呢,不,因为就言语活动来说,认为起源的问题和恒常条件的问题有什么不同,那是非常错误的;所以我们还是跳不出圈子。」

言语活动「起源的问题」和「恒常条件的问题」不能认为“有什么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从起源方面去考查语言现象」:研究刚开始说话的儿童的言语活动以探究人类语言初形成时的面貌,是为了借此抛开语言的历时性,而只研究语言共时的一种体系。

「恒常条件的问题」可理解为语言的发展演变中永恒存在的一套固定的、有迹可循的规则和条件,它对历史比较语言学研究有重要的价值。

二者不能分开来看,是因为:后者的一套规则和条件在漫长历史中的任何时刻都始终左右着语言的形态及其发展、演变,儿童语言等“起源”性的语言现象也不例外。研究语言的历时演变,需要考虑这些“恒常条件”;而研究单个的、共时的语言现象,也无法跳开这一套恒常规则对语言的影响。

2.二重性对研究造成的障碍及克服障碍的方法(P29-30):

索绪尔清楚地看到这些二重性对语言学这个学科的研究造成了障碍甚至是危机:

第一,语言学研究面临着只考察其中一方和同时研究两个面向的dilemma。无视或考虑二重性的这两种倾向都存在问题:前者较为片面,丧失完整性;而后者会导致语言学的对象散乱,丧失具体性。(这或许就是「语言学的又完整又具体的对象是什么呢?」这一问题「特别难以回答」(P28)的原因。)

第二,还会导致更严重的问题——“跨学科”。语言现象的二重性使得我们无法把语言学与专门研究语言所涉及的各方面现象的其他学科截然分开,一旦思维稍有差错,就很容易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拱手让给其他学科。(既然语言现象涉及诸多其他学科,设置语言学这个单独的学科又有什么意义呢?从其他学科如社会学、生理学等角度分别考察语言相关的问题不好吗?)

所以,索绪尔为了避免语言学失去立足之地,就必须对其研究对象进行规范。索绪尔确定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是“语言”,通过把语言的地位抬到最高,来在众多二重性中“引入一种自然的秩序”,由此建立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自身的一套完善的逻辑。(克服障碍的方法就是(P30)「一开始就站在语言的阵地上」,把“二重性”「当作言语活动的其他一切表现的准则」)索绪尔紧接着要做的就是论证语言为什么在言语活动的研究中所占有的首要地位。

二、为“语言”下定义(P30-32)

(一)“语言”与“言语”辨析(其一)(P30)

①「语言和言语活动不能混为一谈」;

②语言「只是言语活动的一个确定的部分」(「而且当然是一个主要的部分」);

③语言「既是言语机能的社会产物,又是社会集团为了使个人有可能行使言语机能所采用的一整套必不可少的规约」。

④ 语言「是一个整体、一个分类的原则」;言语活动是「多方面的、性质复杂的」,还是跨领域的(物理、生理、心理;个人、社会),无法「理出它的统一体」,也就无法「把它归入任何一个人文事实的范畴」。

(二)为了论证语言在言语活动的研究中所占有的首要地位,索绪尔共提出了四点论据:

第一个论据(引用辉特尼有关语言“约定俗成”的观点)是为了证明“符号”的性质无关轻重,产生语音符号的发音器官并不是言语活动的主要因素。

第二、第三个论据(“分节语”和“失语症”)进一步表明,人脑中指挥符号的语言机能在言语活动中的地位高于作为语言物质外壳的各种语音符号。

第四个论据(“社会属性”)更进一步指出:具有社会性的“语言”的地位又高于人们与生俱来的“语言机能”。综上,“语言”在语言学研究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2.语言在言语活动事实中的地位

要点1:两人间言语活动

言语活动是相当庞杂的,要想从中找出属于语言的范畴,首先要考察个体的行为,因为一切言语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个人的行为。索绪尔因此以最简单的语言现象为切入口,即先研究两个人之间交际的言语活动是怎样完成的。

图1中,甲大脑中产生一个概念,通过大脑的指令,由一个心理过程转化为生理过程(大脑让发音器官运动,产生一个音)和物理过程(声波从甲的嘴里传播到乙的耳朵里)。

随后,是乙对语言的感知,乙听到了这个声波,在大脑中形成了一个对应的概念,由此完成了意义由甲到乙的传达。反过来同理。

图1:两人间言语活动的外在体现

图2是图1中两人交流这一不断循环的过程的抽象概括。


图2:两人间言语活动的抽象体现

此循环可以简单概括为三个层面:物理(声波)、生理(发音和听音)、心理(概念c和音响形象i)。

索绪尔对这幅图提出的三种二分的划分标准中,以人体为界的内(包括生理和心理)和外(物理)以及心理和非心理(包括生理和物理)这两种划分都是围绕这三大层面进行的。

只有主动(从联想中枢到耳朵)和被动(从耳朵到联想中枢)的二分是根据信息的流向所作的划分,反映在心理层面中,c→i(概念引发音响印象)是主动的“执行”过程,对应的是信息的产出端,而i→c(音响印象唤起概念)是被动的“接受”过程,对应的是信息的接收端,由此可见,在有效的交际活动中,说话的任一方必须同时扮演着信息的产出者和接收者。

此外,一些中间步骤在这幅高度概括的图中并未得到体现。比如“联合和配置”。我们的语言是系统不是孤立的符号,而是一套完善的符号系统,把符号串联起来这一心理过程在图中没有体现。

要点2:索绪尔的独特观点:个体的“言语”和社会的“语言”

第一节中“个人与社会”的二重性与第二节中“语言与言语的差别”相对应。

第一节讲到语言现象同时存在两个面向(côté):

一是个体的面向,对应“言语”,它是混杂的、异质的、不可捉摸的、片面的:言语是个人意志和智能的行为,一定掺杂了个人生理、心理的各种要素,因此一个人说出来的话在声学上、语法上带有个人特征,没有两个人的语言形式是完全一样的,任何人也无法掌握一门语言的全部词汇和用法。

二是社会的面向,对应“语言”,它是具体的、同质的、可以捉摸的、完整的:语言是一个语言社群所共有的资源,它作为从众多个人言语中提炼出来的一种社会制度,较言语更加具体,纯属心理范畴,虽然每个人说出的话都不一样,但人们之所以能够沟通交流,是因为语言存在社会面向,语言这一套规则同时存在于这个语言社群所有人的大脑中,语言中的词汇和用法只有在社会整体中才能完整地存在。

虽然“言语”难以研究,是次要的,“语言”便于研究,是首要的,但二者联系紧密,其中一个必须有另一个才有价值,不可分割。

个人的言语能力无法脱离社会:如果一个人没有处于社会关系中,就不可能习得某门语言;

社会的语言也无法脱离个人的言语:比如要研究某门语言,必须以个体为观察的窗口加以研究,从众多个体的言语活动中归纳出某种规律,同时,如果不再有个体使用某门语言,这门语言就会失去其社会性并灭绝。

§3 语言在人文事实中的地位:符号学

索绪尔在这一节中为语言学这门学科在科学体系中指定了一个地位,即语言学应归属于一门在当时尚未存在的“一般科学”——符号学。

我们知道,语言是说话所使用的一套符号系统。而符号系统除口头的语言外,还有很多种,比如文字、手语、礼节形式、军用信号等,它们的外在形式各异,但均属于“人文事实”,表达着心理层面的抽象观念,均符合符号“任意性”(形式和意义之间没有本质上的、自然属性上的必然联系)和“规约性”(约定俗成)这两大特征。

符号学的研究对象涵盖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符号,其任务是揭示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符号由什么构成、受什么规律支配,符号学所揭示出的这些有关符号的普遍性规律也可以应用于语言学。












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岑译本通俗札记 绪论第三章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