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学读书笔记】之香港电影词条
人物:胡金铨

胡金铨(1932—1997):导演,编剧、演员。祖籍河北,生于北京,1949年前往香港,曾先后做过广告画师、绘画海报及电影广告。1958年,在李翰祥的引荐下,签约邵氏电影公司,成为合约演员。在邵氏电影公司期间先做演员,参演《江山美人》(李翰祥导演)、《畸人艳妇》(岳枫导演),并担任《花田错》(严俊导演)编剧。后于1963年,初执导筒,担任《梁山伯与祝英台》副导演(实际分担导演工作)。1965年,自编自导抗战片《大地儿女》,因题材敏感被迫删改,票房也不尽如人意。1966年导演低成本电影《大醉侠》,获得商业成功,被认为“开创中国新派武侠纪元之作”。
1967年,胡氏离开邵氏电影公司,奔赴台湾,加入联邦公司,但与香港电影公司仍有联系。在台期间拍摄《龙门客栈》(1967)、《侠女》(1971)、《迎春阁风波》(1973)等影片。其中《侠女》在香港遭遇口碑和票房滑铁卢后,但获得了戛纳国际电影节选片人皮尔•利思昂的赏识。在皮尔的支持下,胡氏自掏腰包购买版权,并将分为上下两部上映的《侠女》剪辑为3小时版本,参与第2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获得最高技术奖,奖项为胡氏赢得了国际声誉。但他70年代的作品,在香港大多票房成绩不高,80年代,更是难以筹措资金拍片。1989年,胡氏应徐克邀约,拍摄《笑傲江湖》,因两人理念不同,中途退出。胡氏最后一部作品是由中港台三地合拍的《画皮之阴阳法王》(1993年)。在1997年逝世前,胡氏都在为拍《华工血泪史》筹措资金,终未成功。从影以来,胡氏仅导演了11部长片,却因开创新派武侠类型、影片文本浓厚的历史和京剧氛围,以及快速的剪辑,「丰富了大众电影的传统」。
电影公司:嘉禾影业有限公司

嘉禾影业有限公司(1970—2007):20世纪70-90年代中期,香港最大的制片机构之一。1970年,原邵氏电影公司制片经理邹文怀出走,与何冠昌、梁风等人共同创立了嘉禾影业有限公司。与邵氏影业垂直整合的产业运作模式不同,嘉禾影业以“卫星制”推动了制片模式的创新。同时,制片模式的创新,为嘉禾招徕各路影人,这些影人在不同时期,均开创了不同类型的影片风格。1970—1973年间,嘉禾签下回国省亲的李小龙,其合作的首部作品《唐山大兄》获得320多万港币的票房,随后《精武门》、《猛龙过江》和《龙争虎斗》同样票房骄人,多部电影的成功,不仅让李小龙成为华人的骄傲,也使嘉禾影业在香港电影界站稳脚跟;1973年,李小龙意外去世后,嘉禾影业沉寂过一段时间。不久,许冠文和许冠武等兄弟加入嘉禾影业,开创了具有香港本土意识的“许氏喜剧”。由“许氏喜剧”开创的喜剧精神,将喜剧动作化,促成了嘉禾与日后成为功夫喜剧巨星成龙的合作。从1978年开始,嘉禾与成龙展开了长达21年的合作,期间共出品了27部成龙出演的电影,成功开拓了复合电影类型:功夫喜剧片和警匪动作片。其中,黄飞鸿系列电影、僵尸系列和鬼打鬼系列电影都极大的丰富了香港电影类型。进入21世纪后,随着香港电影产业的式微,加之1998年邹文怀的得力助手何冠昌辞世和公司内部的财务纠葛,嘉禾逐渐失去昔日荣光。2007年,邹文怀将嘉禾影业公司转卖给内地的橙天娱乐(国际)控股有限公司。随后,嘉禾影业有限公司改名为“橙天嘉禾”。2018年,创始人邹文怀去世,嘉禾影业最终成为香港电影史中的一段传奇。
类型与流派:香港电影新浪潮
香港新浪潮电影(1978/79—1982):亦称“香港电影新浪潮”、“香港新电影”,三个名称均指,于1978/79年开始,一群出身电视台的新导演执导的香港电影,这个称呼在1981年左右逐渐消失。一般认为,香港新电影开始于1978年严浩导演的《茄哩啡》,崛起于香港无线电视台菲林组。时任无线电视台节目部经理梁淑怡创立的“菲林组”招募了一批从国外留学归港的青年电影人,如徐克、许鞍华、严浩、蔡继光等人,同时给予本土影人谭家明和章国明锻炼的机会,为香港新电影的出现提前培养好了新鲜血液。1978年,随着香港无线独立制片的崛起和严浩的处女座出世,1979年,徐克的《蝶变》、许鞍华的《疯劫》和章国明的《点指兵兵》也接连推出。同时,一批非出身电视台,但都有留学背景的导演如瓮维铨、于仁泰也分别推出了《行规》和《墙内墙外》等影片。这些影片获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赢,引起了投资人和影评人的注意。1980年,香港新电影数量增多,徐克和许鞍华成为新浪潮的主力军,徐克推出了《第一类型危险》和《地狱无门》、许鞍华拍摄了《撞到正》,其他新人导演也都拍出了自己的作品。但与去年的好评如潮不同,评论界开始出现不同的声音,批评主要集中在香港新电影艺术性不足方面。1981年,新艺城公司成立,香港制片环境发生变化,大公司主导制片业开始取代小公司占据山头竞争的局势,香港新电影的导演们除了许鞍华外,大多投身大公司拍片。到了1982年,香港新电影的浪潮彻底归于平静。但关于其终止时间,至今仍有争议,有学者认为新浪潮终于1984年,有学者则认为新浪潮1982年已经结束。无论如何,香港新浪潮电影在一开始确实给香港电影界带来了震撼,虽有部分影评人抨击其缺乏历史感、国家感、民族感和政治感。但作为一场电影运动,香港新浪潮电影在影史中留下了令人难以忽视的印迹。
类型与流派:许氏喜剧
许氏喜剧:笼统的说,许氏喜剧指的是由许氏兄弟(一般指许冠文、许冠杰、许冠英三兄弟)开创的一种喜剧风格,具有强烈的本土粤语喜剧色彩。1974年许冠文自编自导了《鬼马双星》,自此开创了许氏粤语喜剧的路线。许氏喜剧继承了以往香港粤语喜剧贴合社会现实的传统,聚焦于描写中下层市民生活。虽然许氏喜剧依旧对小人物的劣根性进行展示,但他们在展示的同时,又体察到小人物生活的艰辛,嘲弄之余,抱有怜悯。以一种调侃幽默且富有人情味的方式,观照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香港市民阶层,赢得了大众喜爱。同时许氏喜剧擅长将喜剧动作化,为此后的功夫喜剧电影奠定了基础。许氏喜剧的代表作品有《鬼马双星》、《天才与白痴》、《半斤八两》、《卖身契》、《摩登保镖》、《神探朱古力》等。
类型与流派:“无厘头”喜剧
“无厘头”喜剧:指的是20世纪90年代初兴起于香港的一种电影风格,也是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电影类型。“无厘头”的词源地颇有争议,但学者大多认为“无厘头”是广东省内方言,通常用来指代一个人的行为“无逻辑”、“无标准”和“无意义”等。在香港的特殊政治文化地位所催生出的地域文化与20世纪6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共同融合中,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无厘头”喜剧电影风格。周星驰是“无厘头”喜剧的代表导演和演员,他用夸张丰富的肢体动作,对传统和流行文化进行戏仿和颠覆,甚至用反传统、反经典的方式消解和重构了高雅文化。虽然这样做产生了喜剧效果,但也因低俗而饱受诟病,不过“无厘头”喜剧继承了香港喜剧观照小人物的人文传统,将镜头对准后工业化时代的社会边缘人,让他们在电影中完成逆袭,而受到大众欢迎。只是“无厘头”喜剧电影,过于依赖粤语方言且充满地域文化特色,在赢得华人文化群体喜爱的同时,也对非中华区的观众做出了区隔,使其难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获得理解。“无厘头”喜剧电影的代表作品有:《国产凌凌漆》、《大内密探零零发》、《济公》、《大话西游》、《九品芝麻官》、《鹿鼎记》、《千王之王2000》等。
类型与流派:鬼怪片
鬼怪片:“鬼怪”是亚文化区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作为电影的表现题材,在本土通俗文化和“敬畏鬼神”的原型集体心理,以及西方外来恐怖片类型的影响下,衍生为一种复合电影或电影亚类型。1913年,香港电影人黎民伟执导的短片《庄子试妻》中,首次出现了庄子的灵魂,但还算不上是鬼片。1936年出品的电影《午夜僵尸》是香港的第一部鬼片。1939年,香港共拍摄了《女摄青鬼》、《狐狸精》、《食人太太》、《古坟冤魂》等13部鬼怪片,也因此,20世纪30年代成为鬼怪片的第一个高潮。这一时期的鬼怪片,尚在发展中,同时在内容表达上常常借助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和志怪小说。在20世纪40-50年代,因外部政治原因,鬼怪片陷入低潮。及至止60-90年代,随着香港经济的腾飞,以及香港新电影运动的出现,“鬼怪”元素分别与喜剧和恐怖电影类型杂糅。这一期时期出现了喜剧鬼怪片“开心鬼”系列等,也有取材自中国古典小说《聊斋志异》的《倩女幽魂》三部曲,讲述鬼神(通常是女鬼)和人绮丽爱情的《胭脂扣》、《青蛇》等影片,电影类型更加丰富。97之后,因意识形态等原因,香港鬼怪片逐渐走向没落。而内地则由于意识形态的特殊原因,鬼怪片几乎在建国后被禁绝。而香港鬼怪片则有力的弥补和完善了中国电影在这一领域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