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纪事(七十六)---遣使南下
安重诲对于各路诸侯的态度非常强硬,是典型的鹰派。屡次对明宗李嗣源建言,希望能够南下伐吴讨平淮南,完成庄宗李存勖未完成的事业。
吴国在庄宗李存勖灭梁以来,经常遣使到洛阳朝见,从未断绝。天成二年(927)十月,吴国大丞相徐温病逝,追赠齐王。十一月,杨溥在徐温的继任者,其养子徐知诰的挟持下称帝。这彻底触及了安重诲的底线,于是后唐和杨吴的使节断绝。
同时安重诲对于刚刚征服的西蜀四川也不太放心。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和东川节度使董璋都是他重点的关照对象,毕竟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一旦这些手握重兵的将领隔绝交通,很有可能再次形成割据势力,让郭崇韬的伐蜀成为徒劳。安重诲在这点上倒是很有政治智慧的,收其权,减其兵,分其地,将两个节度使所管辖的范围和职权缩小,慢慢让他们失去自立的能力。
但对于钱王这种自唐末开始就雄踞一方的藩镇就不再是钝刀子割肉,而是想要快刀斩乱麻,行雷霆手段震慑诸方。之前吴越有使南来,投递国书,安重诲朝中重臣自然投书谒见。或许行文不恭,又或礼不贵重,安重诲记恨之。

但是细想之下,这些论调应该都不成立。明宗在兴教门之变后登基,钱王也在第一时间表示效忠,派遣使节入洛。安重诲作为朝廷重臣,显然是要交好的对象。钱王也历经三朝,宦海沉浮已久,真的会如司马温公所说“辞礼颇倨”?个人觉得应该是书信中行文过于公式化,如《旧五代史》云“吴越国王致书于某官执事”,而且礼物对于安重诲这种骤然崛起的新贵可能略显单薄。
安重诲其人应该是比较贪财的,当年孟知祥入蜀,想要家眷也前往成都。但是按理来说,封疆大吏的家眷应该留在京城为质,以免割据形成。然而在孟知祥偷偷贿赂安重诲黄金百两后,居然成行。等到家眷抵达成都,孟知祥对属下笑道:“都说安枢密使是天地间少有的人杰,谁知只需要百两黄金就能办如此大事,不足为惧。”于是更加萌生自立的想法。
天成四年(929),后唐明宗李嗣源派遣供奉官乌昭遇、韩玫南下出使吴越。韩玫乃是安重诲亲信之人,而且性格凶暴,气量狭小,与乌昭遇有嫌隙。这次出使,韩玫仗着自己有安重诲作为靠山,经常凌辱乌昭遇,甚至有一次乘着自己酒醉用马鞭抽打他。
这种种行为,连钱王都看不下去,想要据实上奏后唐朝廷。但乌昭遇还是希望以大局为重,不希望把这种有失国体的事情宣扬开来,不然以中原正朔自诩的后唐王朝面子往哪里搁?
那乌昭遇如此顾全大局,回京之后会有怎样的结局?请看下期---昭遇蒙冤。
参考书目 《十国春秋》(卷七十八)
《新五代史》(卷六十七 吴越世家第七)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世袭列传二)
《资治通鉴》(后唐纪五)
《吴越备史》(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