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学概要》读书笔记(一)(二)
(我想我还是很勤奋的,居然放假都能更新,难得啊~)

订购的平板还没到,还是很期待用平板记笔记的感觉的,但书是必须得开始读的,总不能做那种等平板到了再读书的事,实在本末倒置,所以就还是先把读
书笔记写下吧,待以后再说。
今年是计划下了要学习文字语言相关科目的学习的,挑了很多书,例如《音韵学教程》《训诂学原理》等等,这本《文字学概要》自然也在其中,选的是裘锡圭老先生的著作。这些选择基本上遵从的x乎的答案,毕竟我不是文字语言专业者,术业有专攻,终究要听专业人士的建议,然后自己去摸索才行。
首先想说说这本书,内容大致看了看,都是属于专业性质范畴的,许多知识应该和之前学习的《医古文》课程内容相合,还算有些“亲切感”。值得一提的是附在开头的的《朱德熙先生关于<文字学概要>的信》,是朱德熙先生关于这本书草稿的一些修改意见。前言中提及朱先生说他在回信后半年便与世长辞了,其中文字虽平实无奇,字里行间无不透出做学术的严谨。另,这本书书名也是朱先生题写。至此,可叹成书之难,尤其一本传世育人、授业解惑的书!
花了一个下午时间,也是草草读了“(一)文字形成的过程”和“(二)汉字的性质”两个章节,这都算总论性质的章节,故而不长,但也花了不少时间。常常感慨读书太慢,虽说阅读小说一类可做到一目十行,但每每阅读这类专业书籍,或是最近受罗翔老师推荐的《会饮篇》《理想国》,总是进度缓慢,字句品读起来总是很慢,也很难。也有朋友安利过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每次只挑书中感兴趣或需要读的部分来,久而久之一本书自然读完。这方法好,但我似乎有些执念,总想把一本书读完才好,这是受了强迫症的影响,也是我可能还没有遇上使用这好方法的契机吧。
第一章谈文字的形成过程其实说了一个关于文字定义的问题,本书是把文字定义为“记录语言的符号”,这是被认作狭义的定义,广义的定义认为文字是“凡传递信息、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和符号”。我从行文中感觉到这里裘锡圭老师是很明确地选择了狭义的定义,而其原因可能在于所谈的文字是今日我们这套成熟的汉字体系,而非一切文字。试想如果要去研究所以人类文明史上的文字,那么这个范围必定会很宽泛,范围一旦扩大,那么随之而来的概念定义也会是一个宽泛的。对于成熟的汉字体系来说则不然,是一个很明确的将语言记录下来的符号,就是这么简单。研究贵在明确自己的视角,视野过宽或过窄,都是会有所弊病的,我想这里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这也是我的臆测而已。
故而后文开始,举了几个文字的例子开始谈文字的形成,包括中国的古汉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及中国云南的纳西族文字。这中间的叙述我觉得是很抽象的,因为作者试图讲清楚文字原始的概念,首先文字是一个符号,但是单纯的原始符号(图像)并没有到文字这个层次,那么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文字呢?“跟图画有明确界线的表意字和假借字的出现,是文字形成过程正式开始的标志”。从原始符号(图像)到文字,其中的阐述很艰难,我在阅读时几乎体验了一种剥离式的理解,你得去想象,因为你是天然就有了文字语言这个概念的,但是原始人不会啊。你得去体会:啊,原始人看到什么什么东西,他自然地遇到了这个东西,比如狩猎的食物,他吃了就了事。但是随着生产力发达了,人口增长,遇到的事物也会越来越多,这些因素驱使下,他终究遇到了需要记录的情况,脑子里终于开始在想办法去记录一些事了。比如今天吃了鹿肉,他会记下吃了xx,甚至是xx了xx,大家通过交流,哦,原来xx是吃啊,xx是鹿肉啊。这应该是原始的语言,但语言要记录,比如部落记录仓库里有多少xx,要xx,还需要数字,这就是很原始的记录了。但是这些都还是原始符号(图像),我们说的是文字,是含有广泛信息,记录下人类语言的符号。比如“鹿”,原始人可以画出鹿的样子来表示,但“吃”呢,怎么去表达?就是说,象形是很基本的,一旦到达表意这个阶段,文字就有它的雏形了。
至于假借字,是一个很难以去搞清楚的过程,其中原理我是不太懂的。说起来倒是很简单,就是事物太多了,不够表示的,就因为一些字音或字意上奇妙的联系,借了某个现成的字来表示。之所以称“奇妙”,实在是很想去弄懂缘由,却又不知从何找起,不过作者也很“懂我”,在谈假借的一开始就说这道理并不深奥。其实这确实不深奥,你不去钻牛角尖,就不深奥。为何?因为这就好像公理一般,是不可也无须证明的,例如欧式几何里两条平行线不相交,为什么不相交呢?这是没必要证明的,因为是平行线,就不相交。树长了导管,花长了花蕾,人类造字用了假借,这就是一个“公理”了。你若是去钻,说怎么偏要用假借呢,为什么不用别的办法偏偏用了这个呢?那我想树其实也愿意长个水泵的,可惜它长不上啊。做学问,该杠则杠,不该杠处莫乱杠。
那么其实到此第一章的内容也就差不多了,后面再谈到形声字就是耳熟能详的部分,也就没有什么难以理解的地方了。
第二章谈的是汉字的性质,这也是一个作者明确的概念,其中一段话不妨摘出来,是我很喜欢的——“谈谈我们对汉字性质的看法,重点放在分析汉字所使用的符号的性质上,因为一种文字的性质就是由这种文字所使用的符号的性质决定的。至于究竟给汉字这种性质的文字体系安上一个什么名称,那只是一个次要的问题。”我想这句话不用我去赘述什么了,有关“名”与“实”的探讨,有心者应以此为诫,少一些无谓的争议。
这一章里有些概念很需要注意,如文字是语言的符号,但是谈到文字和谈到这个符号本身又是两个层次的概念,这个不能混淆。一个是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的一个单位或元素(姑且这么说吧),一个是该元素的外在符号体现,这也是个关乎定义的严谨的问题。那么后者,作者为了不引起叙述的混乱,就称作“字符”。
此后便讲到了一个重要的知识,字符的三大类,即意符、音符和记号。
意符和音符的叙述都还算好理解,唯独在记号这里,算是一个抽象概念了,按我的理解就是某个字符,它的本来表意和(或)表音都和它的符号无关了,作为一个具有特定意义的字符存在,这样的叫记号字。
且记号字应该是文字发展到成熟阶段广泛存在的现象,举书中的例子——“笨”原本是指竹子里的白色薄膜,这很合理,因为它的构成就是“竹之本”(有点王安石“波乃水之皮”的意思哈,等我以后学得多了再来看我闹笑话没有),但是现在肯定没有人用这个意思了,那么“笨”作为“不聪明”来讲就成了一个无任何表意或表音的记号字而存在了。
这里其实很有意思,因为我觉得到未来会有更多记号字的出现,时间会告诉我们答案,随着时间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字的含义为大众所遗忘,沦落成一个记号。我说“沦落”,是带有一点主观的悲观色彩,但文字毕竟是人在用,《新华字典》也是随着人的使用习惯在不断更改,如坐骑的读音。这就是时间带给我们的改变,也谈不上好与坏,只是单纯来说失去的令我觉得可惜,而有的人觉得累赘而已,而时间终究会让所有被淘汰的都变成土灰。
再到后面谈到的一些概念也就没什么难的了,谈到了一个“语素—音节文字”,其中关于“语素”注解里说是赵元任先生提出的,这个其实和表意、表音及记号是殊途同归,也就没有什么可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