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庄诗话》 宋 何汶 (二)
1 《唐子西语录》说“写诗的确很难,我在看别人文章时从不感到蹇涩,可作诗真的苦,为了句子通顺总要悲惨几天才能写成一篇。写好后初读起来觉得还不错,没见到拿不出手的地方,然后再不管了,明天起来再拿昨天写好诗看下,简直是瑕疵百出。然后为了通顺再过上几天悲惨的日子,通过几天来的反复修改,觉得比以前写的稍微好了些。再放几天不管,重新拿出来再读下,瑕疵又出来了,总是要这样来回修改四次,方敢拿出去见人,只有这样的作品才会让人称奇。李贺的母亲叱责李贺说‘儿子,怎么每次你写诗都像要呕出心来才可以。’这句真不夸张。现在有些人不经意间,下笔就是千百言,真的非常厉害啊!” 2 《王直方诗话》说“朱景文说‘做一个写诗的人必须要先有自己的特点,然后才能不朽传下去。如果是拿圆规画圆圈,用尺子画四方,最终还是跟人家屁股后。’所以黄山谷说‘写文章最怕紧跟人家屁股后(原文,文章最忌随人后)。’山谷又说‘自成一家才算开始上道(原文,自成一家始逼真)。’这可不是轻易得下的结论。” 3 《蔡宽夫诗话》说“王荊公曾经说‘写诗最大的毛病就是事太多。’意思要合题并言简意骇,如果瞎编出太多事,即便写得很工整又能有什么用处。如果是自己有感而发所写,借事将自己的想法表明出来,此时心意变换形态错出,写出的事虽然多,但又何妨呢?” 4 《石林诗话》说“用诗描述事,不能牵强附会,一定要在不经意间提到,那么描述的事能与辞合而为一,看不出刻意安排 强行拼凑的痕迹。” 5 《卻扫编》说“陈参政去非小时候与崔鶠德符学作诗,他问崔鶠德作诗的要节。崔老说‘凡是要作诗,先别去注意工拙,最主要是忌讳俗气。天下书一定要去读,但要谨慎让自己别为了某事而读。’” 6 《许彦周诗话》说“季父仲山在扬州时,去拜访东坡先生。刚好听他在教别人写诗说‘你要熟读《毛诗 国风》与《离骚》,作诗的要点都在里面。’我曾经觉得东坡先生这教导起点太高了,后来随着年纪增长,才了解东坡真的是善于教导后学。” 7 《雪浪斋日记》说“以前有人说‘将《文选》读烂,就是半个秀才了(原文,文选烂,秀才半)。’正是因为《文选》中记载的事大多领悟后可以成为本事。我也知道如果希望了解文章的机要,应当看《文选》。因为《文选》中从三代开始到战国、秦、汉、晋、魏以及六朝的文章都有记录。可以从中学到远古时期的浑厚,近代时期的华丽。” 8 《瑶溪集》说“有人说杜子美教导他儿子说‘要熟读并精通《文选》里说的道理。’《文选》的重要性难道不明显吗?现代人如果不作诗,读不读没关系,要是想写个诗什么的,那么《文选》不可以不熟读。《文选》是写文章的祖宗,收集了两汉、魏、晋、宋、齐各家精品文萃而编成,那么写文章的人有什么理由认为《文选》不重要呢?老杜崇尚的宗法《文选》,我们应该旁罗曲探,不断琢磨直到融会贯通。” 9 《苍梧杂志》说“苏东坡曾经对钱济明说‘在读书时看到能成为作诗题材的,要把它记录在另一本册子上。’这也是写诗的一种方法。” 10 《唐子西语录》说“凡是作诗,要注意平常所发生的事,这些都是写诗的材料,整理下来以备后用。韩退之在《范阳卢殷墓志》说‘书要无所不读,然后取来作为写诗的资用。’就是这个意思。《诗疏》更要去阅读,里面记载下许多作诗精髓,比如里面记载有‘络纬鸣,懒妇惊。’之类的,非常值得作诗人去体会。《乐府解题》也必须熟读,也收集了很多精髓。我有首诗说‘时难将进酒,家远莫登楼。(人在艰难时期将要喝酒,在离家远的异乡不要登上高楼。)’学的就是古乐府里有名的联子。” 11 黄山谷说“好诗词,都是从学问里出来的。若是写诗偶然有一二妙句,那也如闭上眼睛摸象,摸到哪就得到那,不是想要的又像是自己要写的。如果睁开眼睛看到全象,自然与古人契合根本不用四处找证明。” 12 《后山诗话》说“魏文帝说‘写文章要以意为主,气为辅助,词是卫兵。’如果魏文帝作不到这一点,他的作品能传下来吗?” 13 《刘贡父诗话》说“诗要以表达意义为主,文词修饰次之。意深义高的诗,即便文词一般,也自然是一首好诗。一般人看到古人写诗,语句非常平常,如果不了解其中的意义,于是模仿语句平常,这是入鄙野而可笑的作法。” 14 《苍梧杂志》说“葛鲁卿有个侄儿名延之,曾经自己说与苏东坡非常熟,在儋耳陪苏东坡四处游玩。东坡有教他写作诗和文章,东坡说‘就如市场里的店铺,什么都有,但每样东西都是为了换钱而已。此时你会发现,容易得到的是东西,难以得到的是钱。现在文章的词藻,就如市场卖的东西。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钱,如果文章有个中心思想,那么古今一切,可以翕然成为我所用。如果能了解到这个,就是会写文字的人。’” 15 黄山谷说“诗文不可凭空强写,一定要有境来触发,那么自然写出好诗来。每写一首诗,一定要有思想。写长篇要遵守曲折三致意原则,这样写作才能形成文章。” 16 僧皎然的《诗式》说“写诗有三偷:偷人家话的是笨贼,比如傅长虞‘日月光太清’陈后主偷成‘日月光天德’(这二句中的太清,天德是形容日月光。太清出《庄子 天运》,天德出董仲舒《春秋繁露 人副天数》)。偷人家的思想虽然可以蒙蔽,但情境不可能是原来的样子,比如柳恽的‘太液沧波起,长杨高树秋(当太液起大波浪,高树摇摆幅度大时,秋天到了。)。’沈佺期偷为‘小池残暑退,高树早凉归。(小池边上能让残余的酷暑消退,高大的树能招来凉爽。)’偷气势的人才巧意精,如果能让人看不出,说明诗人偷到孤白裘了,如嵇康的‘目送归鸿,手挥五弦(我眼睛盯着回家的鸿雁,手自然地弹起五弦琴。)。’王昌龄偷成‘手携双鲤鱼,目送千里雁(我手携两只鲤鱼,站在那用目光为千里雁送行。)’” 17 《漫斋语录》说“写五字的诗句,第三个字是句子的眼睛;七字的诗句,第五个字是句子的眼睛。古时候人煅炼句子,只在句子的眼睛上煅炼。” 又说“凡是在煅炼句子的眼睛,只可以拿寻常熟悉的字来练习,练到不知不觉就用上了是最高了。” 18 《诗眼》说“世间都在说白乐天的《金针集》趣味不高,但是其中也有可取的。煅炼句子不如煅炼句义,这是文学老司机才能知道的道理。” 又说“煅炼字义不煅炼写句子,这个说法不太妥,因为好句子必须了解每个字的含义的人才能写出来。” 19 《吕氏童蒙训》说“潘邠老说‘七言诗第五个字要响亮,比如‘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返潮入江的水猛烈撞击石壁,即将消散的云簇拥树木掩没山村。)’这里的翻、失字就是响亮的字。五言诗第三字要响亮,如‘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池塘圆荷旁浮着小叶子,麦上的细绒落下如轻盈的花瓣。原诗句意境很高),浮字、落字是响亮字也。所谓的响亮,就是着力点。’’我认为每个字要活用,字一用活字字响亮。” 20 《珊瑚钩诗话》说“写诗是要以写出思想为主,也必须在里中煅炼句子,在句子中煅炼字义,这样的诗就工整了。诗如果韵律清高而深妙的话是绝,如果格局雅健而雄豪的话是胜。什么元轻白俗,效寒岛瘦,都是败笔。” 21 《复斋漫录》说“韩子苍说‘写文章不可以遵守老格式,也要有变新格式。现在有些人写文章非常害怕创新格式,这样的文章往往不好。苏东坡在写《聚远楼》诗时,本来要用‘青山绿水’对‘野草闲花’但这样的格式太老了,所以改为‘云山烟水’,苏东坡非常了解世俗人写诗的毛病。’我后来了解到陈无已这句‘宁愿笨拙也不要取巧,宁愿朴实也不要浮华,宁愿粗俗也不要弱势,宁愿孤僻也不要俗气。’确实可信。” 22 《吕氏童蒙训》说“陆士衡在《文赋》中说‘文章若能立下一句主要的论点,那么这篇文章就成了警策文。’这说到点上了。文章如果没一两句警策句,根本无法传到后世,这是因为不能竦动世间人,比如老杜以及唐朝几位的诗都是如此。而晋朝 宋朝的那些人并不致力于警策句,所以迷失在绮靡中而无高古韵味。老杜诗说‘语不惊人死不休’所谓的惊人,就是警策句子。” 23 《竹坡诗话》说“写诗写到平淡的句子,要似乎不是人着意而能写出的。苏东坡曾经写信给他侄儿说‘大部分写文章,前面都是气象峥嵘,五色绚烂,越写越老熟,到最后都很平澹。’我认为不止写文章,写诗的人更要学习这个方法。” 24 《雪浪斋日记》说“如果作诗希望词格清美,应该去学习鲍照、谢灵运的诗;希望天然而端正并显现风气的话,应该学习陶渊明的诗;希望在闲淡中显出清深的话,应该学习韦苏州、柳子厚、孟浩然、王摩诘、贾长江;希望气势格局豪放飘逸的,应该学习退之、李白的诗;希望工工整整的,应该学习杜子美的诗;希望了解诗的源流,应该学习《三百篇》以及楚词、汉、魏时期的诗。有前辈说‘建安才六七子,开元数两三人。’前辈能这样归纳出佼佼者不容易。我曾经与一位懂写诗的讨论,认为写书到晋朝以后就没人了,而写诗到唐朝以后就没人了。因为唐朝从大历开始,诗人所写的诗没什么可观赏的,那是因为晚唐一股衰败气息造成的。” 25 《吕氏童蒙训》说“读《庄子》让人意识宽广思惟深远,能让人想拿笔写作;读《左传》容易让人入法度中,所以使人觉得不容易写。可这两本书不可以因为喜欢读这本而不去读那本。近代人对待苏东坡、黄鲁直的诗,也应如此二本书。” 26 《后山诗话》说“要学写诗的,应当认杜子美为老师,因为规规矩矩,所以可以当教材。韩退之的诗根本没法去解释,能合才子的胃口。陶渊明不是写诗,他只是在表达自己心中的妙语而已。假设学不了杜甫,但写出来的诗非常工整;如果没有韩退之的才华与陶渊明心中的妙语,卻强行模仿他们,只能成白乐天那样子了。” 27 《雪浪斋日记》说“王逸少写书法知道变化,犹如韩退之写诗的变化,这一变可一洗万古扫空心猿意马。陶渊明、谢灵运的诗之所以妙语如珠,那是因为二人的人品高尚,王、杨、卢、骆是把市场炫耀卖弄的叫卖当成文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