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3.1.9 司马穰苴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9、司马穰苴(生死年不详)
春秋时期的齐国名将。姓田,名穰苴。齐景公时由晏婴推荐任将,官为司马,掌握军政和军赋大权。
他处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时期,任将期间,善于以法治军,纪律严明,赏罚分明,提出“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临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1]。凡触犯军纪,不论贵贱、将士,都必须以军法论处。监军庄贾为齐景公宠臣,自以为出身高贵,骄傲自大,违反军纪,不按部队指定日期报到,司马穰苴即依军法斩了庄贾。
他总结了治军和作战的经验,提出“众寡以观其变,进退以观其固,危而观其惧,静而观其怠,动而观其疑,袭而观其治”。就是说,用兵多少要看形势变化,军队进退要看阵地防守是否坚固,部队处于危急要看有否惊慌失措,部队待命时要看是否意志松懈、思想麻痹;部队行动时要看到薄弱环节,袭击时要看到有没有准备。还提出“以战止战”,“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当时他虽然还不能认识战争的根源和性质,但从这些可以看出,已具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齐国的军队,在法治路线的治理下,整顿了军纪,提高了战斗力,打退了晋、燕等国的入侵,收复了失地。他被尊为大司马。后因景公听信谗言,他又被辞退。战国时编著的《司马法》,保留了他的一些军事思想。《史记》载有《司马穰苴列传》可参考。
注:
[1]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