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变成“美积电”;纽约时报:商业前景非常黯淡

文/行走斯图卡
五年前,台湾富士康在美国威斯康星州撅了一抔土,时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兴奋地说“这是世界上第八大奇迹”,诸多美媒和一些人也高呼“美国制造将重新统治世界”、“世界工厂回来了”;这号称投资100亿美元、创造1.6万工作岗位的投资项目,成为“美国再次伟大”的象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理解其实也没有问题:投资缩水到6亿美元、至今半死不活、只有1000多工人还不知道在干嘛的“伟大面子工程”,确实代表了“美国再次伟大”的真谛。此类事件很可能还要再次上演,那就是被拜登视为自己“伟大历史贡献”的台积电美国工厂。
美国《纽约时报》日前在一篇报道中认为,台积电变成“美积电”后,商业前景非常黯淡。2020年,台积电宣布投资120亿美元,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建造一个大型芯片工厂;2022年12月份,又宣布追加400亿美元,确保美国工厂将使用最先进制程的生产工艺——这个项目成为“一瓜两吃”的典范:最初的投资被共和党视为特朗普的“政绩”;但是追加投资后,拜登将其视为自己的“功劳”,甚至专门前往视察过这座工厂。
该项目被很多美国政客、媒体和智库宣传为“芯片法案”的“成功案例”,是美国将会牢牢控制高端制造业源头的证明;但《纽约时报》却在报道中提到,台积电内部管理层实际上一点都不看好这个项目,至少11名接受采访的高管都提醒说,这个项目“其实很差劲”,不仅成本过高、而且会削弱台积电的研发能力。
一家华尔街投资公司的高管也对《纽约时报》表示,台积电在美国投资建厂,从商业角度来说“毫无意义”;他甚至表示“台积电可能受到了美国的政治压力”,因为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对台积电来说“没有任何好处”。
《纽约时报》还披露,台积电的工厂还在建设,但成本“远远超出了预期”,以至于被人嘲讽“你们疯了吗?”
尽管厂子还没建好就已经暴露了很多问题,但是聪明人总会找到高情商的解释。《纽约时报》认为,台积电此举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对冲地缘政治冲突造成的风险”,一名台积电高管也表示“从长远看,能够给公司带来回报”。
其实不管是富士康还是台积电,在美国的投资实际上都是“政治因素”大于“经济和商业考量”,这就注定了其商业前景的不确定性。但对于华盛顿政客来说,它们其实已经赢了:捞到了政治资本、还能将这些台企搞得半死不活,增强了自己对芯片产业链的控制能力,还能阻止大陆通过这些台企获得先进技术和产品——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强迫台积电等台湾高端产业去美国落户,不是邀请它们去赚钱的,“此局,是请你去死啊”。
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台积电、富士康这些企业在美国是死是活,其实关系不大,我们不能将自己的产业升级战略寄托在这种企业身上,而是将先进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正所谓“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即便不对台积电下手,美国对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围堵和封锁力度,只会加强、不会减弱;当今之计只有加大产业投入、吸引和培养更多人才、完善自己的产业链体系,才能在大风大浪面前岿然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