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失败是成功之母,有的失败却是千古恨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失败和错误。有些失败是可以避免的,有些则是我们需要的,因为它们为我们带来了无法从其他途径得到的知识。对于这些失败,我们需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方式。
晓锦源在她的书中提出了一个明智的思考和讨论失败的框架。她将失败分为三种类型:基本的失败、复杂的失败和聪明的失败。通过讲述企业管理、大众文化、历史等领域的真实故事,她教给我们一些对待失败的有针对性的做法,不再以羞愧心和责备来对待失败,而代之以好奇心、易损性和个人成长的态度。
晓锦源的主要观点有五个。
第一,失败有各种类型。有些失败是我们应该尽量避免的,有些则是我们需要的,因为它们为我们带来了其他途径无法得到的宝贵的新知识。作者称这类失败为“聪明的失败”。这类失败通常发生在新领域中,是在追求善的过程中发生的。它们不仅不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反而可能会为我们提供重要的新知识。
第二,错误和失败并不是同义词。减少错误是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而避免失败则不是。错误是对事先确定的标准、程序、规则或规定之非预期的偏离,而失败则是偏离了所希望的结果之结果。有些失败是设计巧妙的实验之不可避免的有用结果,这属于聪明的失败。
第三,从失败中吸取教训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由于人们本能地厌恶失败,因此在失败后就不愿意复盘。另外,还有一种错误认识,认为人们主要从成功中学习而不是从失败中学习,因此不屑于去总结失败的教训。此外,人们也容易止步于肤浅的分析,例如得出“我今后要更加努力”的结论。最后,由于不好意思将自己的失败讲给别人听,使得家人或团队其他成员失去了替代式地从失败中学习或反思的机会。
第四,新产品、新服务最成功的验证过程总是充满失败的。如果你负责一个创新项目的试验验证,就会希望一举成功,并付出种种努力以确保一切都顺利进行。然而,这样做却可能与真实运作状况相偏离,导致项目失败。原本应该是经由失败通向成功的,却因追求成功反而导致失败。在新产品、新服务大规模上马之前,未能通过试验找到需要修补的漏洞,自然会导致整体失败。因此,我们需要学会接受和面对失败,以便从中吸取教训并获得成功。
第五,无论什么领域,最成功的人都是能健康地处理与失败的关系的人。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顶级运动员、技术发明家等,都是比多数人经历了更多失败的人。他们愿意明智地承担风险,尽管他们很清楚某些冒险通向失败。为了追求成长,他们放弃舒适,不断探索什么东西是有可能实现的。另外,他们也有行动偏好,准确地说是对重复迭代的偏好。由于不做尝试而导致的那种失败,他们是不愿沾边的。他们并不是马虎,而是愿意竭尽全力去防止可预测的失败,还愿意延展可能性,因为他们已经与失败成为朋友,特别善于从中吸取教训。
总的来说,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失败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需要接受和面对失败,从中吸取教训并获得成长。无论在什么领域,最成功的人都是能健康地处理与失败的关系的人。因此,我们应该学习如何正确地对待失败,以便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获得更多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