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伦访华是来救中国,还是要中国救美国?我们要避免自我想像
这几天,关于美国财长耶伦访问中国的事件,在中美两国舆论场引发了激烈讨论。与布林肯两天一夜的中国之行相比,耶伦的访华行程长达四天,她将与多名中国经济和财经领域官员会面。对于耶伦此行,有人表达悲观情绪,有人则对中美可能展开讨论的议题做出了判断,我们可以用“充满好奇”来形容,但也有大量的自我想象。
按美国官方的说法,耶伦此行旨在加强中美在全球宏观经济、金融发展等课题上的沟通,并将与中国探讨如何负责任地管理双边关系,以及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而在中国这一边,很多人认为耶伦此行就是来卖美债的,有一句非常生动的话来形容:“美债滞销,帮帮我们!”在6月中旬,美债首次突破32万亿美元,达到美国经济总量的145%,这是一个客观条件。但是,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基于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下降、离岸人民币交易弱化、进出口压力上升等难题,中国大幅度增持美债的现实政策空间不存在。

更有意思的是,在美国彭博社看来,耶伦此行是给中国上课的,或说“来拯救中国”的。比如,她计划敦促中国加大对陷入困境的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减免,以及希望中国央行出手稳住人民币汇率,避免中美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
耶伦也将对中国针对美国存储芯片巨头美光科技实施的禁令提出反对意见,对中国的《反间谍法》和《对外关系法》表达关切。她还计划就中国如何提升内需,促进经济复苏等议题拿出美国意见。
与耶伦访华几乎同时,美国的对华“芯片战争 ”似乎又有动作,正准备进一步限制美国企业向中国出售高端芯片,限制中企使用美国的云计算服务等。而中国也出台对镓和锗等稀有金属原材料出口管制令。我们也可以这么理解,中美的确正在推进经济领域的双边交流,但是手低下的较量可不会停。

如果我们观察中美媒体对耶伦此行的评价,都带着“我以为”的思维,也就是自我想像。其实,我们需要更加理性看待耶伦此行,因为沟通总比不沟通要好。
首先,美国应该想向中国传递“并不意在遏制中国”的信号,而中方希望美国通过行动证明这一点。从大的战略层面看,中美竞争的核心领域仍然是经济发展,耶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这一个中国对美国打压的不信任危机。耶伦此行还要向中国表达美国“去风险”战略如何实施,脱钩“绝对不行”在具体操作层面如何落实,避免引发中国的进一步反击,也是耶伦此行的重点。
其次,耶伦此行另一个目的就是与中国沟通全球议题。比如,让中国减免许多国家的贷款。中国大陆对发展中国家提供超过贷款5000亿美元,美国高调跳出来对着中国施压,要求允许部分国家重组债务降低欠款,双方对此毫无共识。再比如,中美如何合作避免引发全球供应链危机,美国想避免在国际贸易上出现的去美元化趋势等等。

最后,耶伦要与在华开展业务的美国公司相关人士会面,这是作为美国财长该做的事。
总体而言,虽然耶伦访华带来很多争议,但是根本不可能出现“中国救美国”和“美国救中国”的情况,因为中美都不可能依赖对方解决国内的问题。耶伦来华就是一次针对敏感议的交流,让中美在经济发展上避免发生进一步对抗,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正面意义的事。“美国想逼中国买美债”这种说法完全误解了中国购买美债的本质:为了保护自身的财富和发展空间,并促进世界经济的共同繁荣。中国经济发展更不需要美国人的说教,因为中国经济几十年的发展成就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