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此一说 | “敲竹杠”趣说
◎倪培森
人们常常把勒索钱财的行为称作“敲竹杠”。为何有这样的比喻?“敲竹杠”又是怎样产生的呢?传说有这么几种不同的说法:
一、源于上海“十六铺”
鸦片战争后,上海成为对外通商码头,中外客商云集。当时外滩的十六铺码头是国内各路客商的交会地,一些外埠的小商贩,白天在十六铺经商,夜晚为了节省开支就在码头附近路边屋檐下打地铺过夜。这就为警察局的巡捕和一些地痞流氓提供了“生财”的机会。他们以维护治安为由,向小商贩勒索钱财。小商贩们斗不过地头蛇,又怕血汗钱被抢去,就动脑筋把铜板、银元、纸币藏装在挑运货物的抬杠里。可时间一长,被巡捕和地痞知道了内情,每每先用棍棒敲敲商贩的竹杠或抬棒。俗话说:“好汉不吃眼前亏,强龙难斗地头蛇。”识时务的小商贩怕因小失大,就从杠棒中倒出些银两来“开路”。从此,“敲竹杠”成了强行勒索的代称。
二、源于清朝禁烟期间
清朝末年,官府查禁鸦片甚严,为了瞒过水关的检查,某些水运客商将烟土密藏在竹篙或竹杠之中。一天,船航行至浙江绍兴码头,水司衙门官员上船检查,未发现偷运烟土情况,正待放行。一位师爷吸着长筒旱烟上船办理纳税手续,他信手在竹杠上敲了几下,倒出烟锅里的烟灰。客商吓得心惊胆战,以为被师爷看出什么破绽,慌忙掏出银两,悄悄塞给师爷。尽管师爷是无心的“敲”,船商却是有意的“给”。事情传开后,人们就把“敲竹杠”同“依仗权势,勒索钱财”划上了等号。
三、源于四川抬滑竿的脚夫
四川山多,旧社会有钱人上山要坐两人抬的滑竿代步,这就为贫苦百姓开了一条谋生之路。有些滑头的人想从坐滑竿的身上多捞点油水,便合谋行动。滑竿抬到半山腰,其中一人敲几下竹杠棒,两人便停下滑竿,想出各种理由向坐竿者提价。山高皇帝远,坐竿人无法可想,只得答应加钱并预先如数付清。这虽然只是一种小计谋,但毕竟多少有些强行勒索的意味,人们便把强行提价称作“敲竹杠”。
四、源于店老板暗示伙计提价
当年,上海不少店铺的老板都善于察言观色,凡见陌生顾客或顾客买货心切,便敲响竹筒,暗示伙计提价,提一成敲一记,提两成敲两记,最多时敲三记。因此,“敲竹杠”便有了抬高价格、向顾客索取钱财之语义。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00年第5期《有此一说》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