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操作总结及2023年操作策略
2022年的操作比较有难度,因为一季度是单边下跌市,其他三个季度是强震荡市,这种市场,既能秒杀操作频繁的交易者,也让持股不动的投资者一无所获,这还是建立在持仓合理的基础上,持仓不合理的也基本上“输途同归”。细节我平时讲得够多了,下跌中仓位守住了,触底时底也抄到了,在恶劣的环境下也算得上操作拉满,这里就不细说了,仅说明一下A股三大重要指数的全年概况,区间为2022年1月4日至12月30日,上证指数下跌15.13%,最大上涨幅度19.60%,最大回撤幅度21.58%,贝塔值为1;沪深300指数下跌21.63%,最大上涨幅度20.58%,最大回撤幅度29.54%,贝塔值1.04;创业板指下跌29.37%,最大涨幅36.06%,最大回撤幅度36.64%,贝塔值1.24。这些基本数据中能看出,相对情况较好的是上证指数,不仅因为总的跌幅最小,而且震荡中的上涨和下跌幅度基本一致,而明显下跌大于上涨的是沪深300,说明下跌的主力是非银权重股,贝塔值二者近似,说明同步随动,分化并不明显。另一方面,创业板指虽下跌最大,但震荡中上涨和下跌也是一致的,说明创业板继续向下的动能并无其突出性,高贝塔值说明创业板出现了明显分化的板块,且多空拉锯激烈,我的结论是,创业板中的宁德时代及其业务关联性大的公司,和以医药、医疗为主的高市净率权重的占比过大,造成了这种现象,这是内因,外因有两个,一个是疫情,一个是乌克兰危机,我具体说明一下。
疫情原因
爆发初期,医药和医疗保健板块是机构抱团的重点板块,也是创投等一级市场交易的重点板块,“大健康”概念正在被渲染的时期,一场疫情把“牛皮”吹破了,各路资金死走逃亡伤,这个阶段本已过去,但全面放开后又出现了新的冲击,比如布洛芬之类的药品短缺,抢购风,让资本市场开始怀疑“原料药产能世界第一”这个称号的虚实,相关公司无差别崩跌,而以岭药业这样的“神药”公司被爆炒,从我个人的专业性来看,这肯定不是机构主流行为,而更像是散户情绪的反应,原因有二,一,机构做不到快速调仓,也不敢这么做;二,原料药产能第一是宏观定义,不是微观属性,也就是说,任何单一时间上,少数地区上出现的短缺,都会造成实际的冲击,和我国医药产业基本面没有必然关联性。比较明显的证据是,上市公司中主营布洛芬原料药的龙头企业,在回复投资者质问“产能是否被相关部门征用?”“为什么迟迟不发货?”“为什么关闭了原有的买药渠道?”等等问题时,有明确否认的,比如亨迪药业,也有承认“被征用了一小部分”的九安医疗,说法不一,但都声称不影响供货,与购药者的实际体会相去甚远,明显的,是流通领域的制度出了问题,通俗地说,有人在发国难财,这才是主因,而把屎盆子扣上市公司头上是不符合实际的。
乌克兰危机
和资本市场无关的部分不去讨论它,我们看看到底类似的冲突对全球市场的影响会有多大,是否我们夸大了该事件的影响,先来个图

这是纳斯达克的年线,很明显,90年代后的五次大战,没有逆转市场的能力,唯一见顶回落的一次科索沃战争,原因是纳斯达克已经连涨五年,且第五年进入加速角度后,没有进行充分调整,直接加速,本身就有见顶风险,科索沃战争不过是赶巧了而已。海湾战争造成的下跌,覆盖了前年全部涨幅后,出现长下影线,说明当时恐慌清仓的人,完全放弃了之后的九年牛市,而逆市低吸的人盆满钵满。利比亚战争甚至连覆盖线都走不出来,基本上对趋势毫无影响。这次危机也一样,而且天佑中华,你想啊,作为一个核大国,最担忧的是有另一个核大国与其接壤,这次不论结果如何,是欧美乌集团压制了俄,还是俄向西突围压制了欧美乌集团,对咱们都是利好,而最终的代价由冲突双方支付,我们得来一个更好的发展环境,把握好一定能转为危机,这是我对“站在和平一边,站在对话一边,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的理解,面对风高浪急的现实,唯有乘风破浪,才能做到未来可期。
这两个年度重大事件只说这么多,最重要的二十大报告不得不说,必须深入学习。东方证券认为,二十大开启了新的增长模式,这个观点非常准确,二十大报告中提到的行业非常多,既强调了创研上的突围不能松懈,也指出了优势产业要不断巩固,其中三个“安全”和三个“优化”我印象深刻,粮食安全,能源资源安全,供应链产业链安全,产业结构优化,能源资源结构优化,交运物流结构优化,从而完成产业体系的现代化,也就是向新兴工业转型,能源资源低碳清洁,高效利用转型。依次说,我说不清,就挑两个说得清的说说,首先,粮食安全,这个绝对安全大可放心,常识上,十四亿人口大国,任何人都不敢拿粮食开玩笑,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而中国独有的农垦模式,把过去零散的、不适宜的、低效的耕作行为,集中到适宜耕种的东北、内蒙等地,这从宏观数据中明显能观察到,所以,不要因为自己家乡的耕地越来越少,撂荒越来越多,就因此质疑粮食安全,这是不对的,不能以自己目力所及的现象,就推测最终结论,假设某地的人们约好了,一起去抢购粮食,那么,再怎么充足的储备都会引发挤兑,而挤兑发生之后,挤兑者不能说,“你看,我说粮食不够吧”,这个逻辑不成立。某些知名网红专家学者,极力反对合村并点,对农垦模式的成功避而不谈,顶着三农专家的头衔,打着藏富于民的旗号,去提倡恢复“一亩三分地”的旧模式,什么目的咱不知道,但网红专家往往粉丝众多,煽动性强,迷惑性也强,我劝各位不要轻信,真有他说的那么好,怎么高层不重视呢,不按他说的改呢,开玩笑嘛。
关于能源资源安全,也有一个常识需要说明,这和大多数人的观感也是相反的,大家都说中国地大物博,其实不是“博”而是“薄”,为什么这么说呢,你要看和谁比,和日本比咱当然“博”,因为日本的资源储量非常奇葩,什么都有,但都是标本级别的,根本不能用,而我们的问题是,资源长板特别长,短板也特别短,比如煤炭和磷矿特别丰富,一些稀缺资源特别少,就目前新能源建设来说,镍钴等贵金属必须依赖全球收矿,作为大宗之母的铜,按理说有一定的储量,可在集中生产下,依然不足,上图

这是全球铜矿带分布图,红点是富矿位置,绕着咱们走的,比如智利,国家虽小,但一个铜矿主产区的产量,就和中国全国的产量相当,中国最优质的铜矿在西藏,提炼难度虽不高,但运输不变,建设难度大,即便强行上马,最后的价格也不具竞争力,只能作为最后选项,铜矿石主要来源依然是进口,看图

国内储量占比特别尴尬,高品质提炼难度低的矿在西藏,但运输成本高,江西云南运输成本低,但提炼成本高。

这只是最基本的铜资源,尚且棘手,何况别的稀缺资源,而作为长板的煤炭,也远没有充分发挥,煤化工的发展空间依然很大,从煤炭股的走势中可以看出,和过去不一样,起码不是周期股走势,周期股全盘解套后,筹码集中不抛,维持高位长期震荡,这是A股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煤炭板块指数企稳的位置,比07年牛市泡沫的位置还高,而且不需要成交量维持,逻辑上,一定是发生了基本面的变化,以前我说明过,碳交易一旦落地,高排放的企业减排空间大,本身就是优质的交易品,这是煤炭板块能脱离煤炭期价的原因,不仅如此,国内钢铁业(房地产开发)的低迷,焦煤焦炭也必然走低,国际上,俄乌冲突引发的欧洲能源短缺也已过去,至少预想中的严冬并没有来,欧盟提前充实了库存,实质上的短缺也没有发生,于是进口量下降也导致煤价走低,气候上,煤价总是冬天贵,夏天贱,也会周期性回落,三大利空冲击煤价,煤炭股无论如何都不应该撑得住,可奇迹就这么发生了。目前还在以周期股看待煤炭股的人不少,不乏专家观点,暂且不论,问题的关键是,“双碳”这个逻辑是否牢靠,只要足够牢靠,煤炭就崩不了,我稍深入地说明一下观点,仅一家之言。
中美脱钩不可取,合作竞争将长期存在
我们总说“摒弃冷战思维”,实际上冷战很难形成,原因很简单,中国不是苏联,美国虽然出现了一些“麦卡锡”,但没有出现“杜鲁门”。冷战的基本思维是,利用除热战以外的一切方式,削弱打击苏联,包括政治、经济、科技、舆论、学术,乃至文化体育,都被武器化了,除了没开战,各方面影响之深远,投入和损失之巨,调动资源规模之广,都于热战有过之而无不及。之所以能持续近四十五年,基础条件是,苏联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系统,它的一切都是单独运转的,当时的世界,美苏以外的主要国家,很难在不加入其中任何一方阵营的情况下生存发展,而美苏彼此也没有可靠的、必要的利益运行机制,但凡这两个条件任意一个不满足,冷战这件事都玩不转,而今日之中美,科技上竞争为主,贸易上合作为主,其他方面也是千丝万缕,其中利害不言自明,没有任何一方期待或愿意打破这个稳态,对双方,对全球都没有任何好处。国家间的关系一定以利益为基础,所以,无论形势如何变化,最终也必然会以某种恰当的方式,重新回到合作发展的轨道,而国家的实力建设是最大的动因,谁有能力,迫使对方重回正轨,谁才真正有实力,而实力的体现方式,用通俗的语言讲就是,咱们有什么东西能与别人交易,或者说双方可以合作的、有极大吸引力的、最大的共同利益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双碳”,原因很简单,首先,过去那种高污染、低附加的,血汗工厂般的发展方式,我们玩不起也不想再玩了,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早已丧失,再加上现实情况如此疲软,人类有史以来最大人口规模的工业化虽已完成,但工业现代化的山头又挡住去路,还是一条必由之路,不走不行,那么好,我们要技术,而且比任何时候都迫切,技术专利哪家强?同样的,西方精英要推行碳交易,可交易品发达国家自己没有,需要发展中国家提供,而发展中国家碳排放量大的,金融市场也足够大的是谁?我认为我说清楚了,不能再说了,至于此观点是否可靠,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的官网,充满了ESG实打实的国际间合作,因此,来源不明的各种极端观点都不应采信,以官网权威发布为准。
凡事皆有利弊,冷战作为一种竞争方式,正义与否,正确与否,历史并无公论,但客观结果上,世界范围内,科技得到了高速发展,就算到了今天,移动互联网时代早已成型,还在向着新领域前进的时候,也得益于冷战遗产。今天的中美竞争关系,冷战言过其实,热战更是痴心妄想,“凉战”(cool war)更为贴切,同样的,逼着我们向前,向高质量发展转变,体现在资本市场上,我想将会是题材股爆发时有,成长股长期投资不断,价值股合理估值,垃圾股退市增多。自《证券法》修订后,全面注册制也在今年3月18日完成了首次全网测试,制度条件有了,相信推进过程会非常快,以尽早迎接,尽快适应这个新变化,新挑战,新时代,新征程。
总理李强3月1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第一次全会,作为履新首秀,意义非凡,其中有几项重点,最为重要的是,“大兴调研之风,落实机构改革”,我体会到的是,谁都别闲着,无事要生非,服务型政府要落实到行动上,这打消了很多民营企业关于“国进民退”的顾虑,强调了GDP的数量没有质量重要,我们要深信这一点并非虚言,民营企业部门的重要性是无法替代的,原因也很简单,并不是大多数人都能在国企、事业、机关就业,大部分人都在民企、中小微就业,或从事自由职业,民退,谁敢退。另外还强调了我国人口红利并未消失,这反映出,人口问题已非常严峻,没有回转余地,资本市场上也很明确的反应出这一点,食品饮料板块和医药板块,都是“嘴”,也都大幅下跌,但走势上,医药有资金敢托底,食品饮料则不然,其中有的权重,起跌时间比医药早得多,但时至今日依然没有底部特征,其他消费,比如家电板块的权重,走势也不乐观,这里的逻辑是老龄化。老人和年轻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消费,年轻人什么都想买,新鲜事物敢于尝试,适应也快,老人则是能不买就不买,什么东西能用,用起来差不多就得了,哪怕发达国家也一样,比如日本,最有钱的肯定是老人,但消费品依然以年轻人为主,好多东西的包装都像零食包装一样,可爱的设计,漂亮的颜色,而老人们,拥有房产能收租,但每天过着简单的生活,打打麻将钓钓鱼,遗愿清单上有的就消费,没有的就算了。我认为,消费类中,那种爆发式增长的标的,无法预测,甚至它爆发的初期都不能完全确定其持续性,能度过这一时期的,确定性最强的只能是医药,人,尤其老人,病是最确定的事,不会因为集采的冲击就能改变这种基本逻辑。我前几年就说过集采的问题,和当时大家看好医药的大环境格格不入,现在看来,事实胜于雄辩。我并没有彻底看空医药,我当时核心观点是,首先,当时的医药股估值横向比较一定是高了,再加上资金蜂拥而入,集采又是大趋势,根本顶不住这种风险,在迟早会来的情况下,很多资金并没有明显的防范动作。同时我还说了,(结构性)熊市不可能不回来,当它来的时候,我们要记得关注医药股,所以,2022年在医药及医药商业板块的超跌股操作上,敢于去接而且能接对。医药股的一大特性是,牛市有熊股,熊市也会有牛股,因为药和药的实际差别是非常大的,而板块是一个整体,去分析整体显然是错误,现在再看医药股,里面只有少数还维持着良好趋势,比如佐力药业,昆药集团,太极集团,江中药业,华润三九,有的由于没有跟涨,而跟随板块下跌的初期就跌到位了,有的由于业绩改善,有的由于央企改革或资本运作,所以能在2022年逆市,我们在2023年能做的,只能是根据走势,发现这种主力行为,围绕着业绩、估值、改革三个方面去精选,板块、概念、赛道都是过去式了。
二十大后,很多地方都制定了很多措施,服务民企,抓就业,抓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以台山市为例,二十项措施涵盖了招商、科创、新兴产业、数字经济、销售、物流、平台建设、就业等方面,甚至补贴培训厨师,技工,家政,不可谓不细,其他地方的措施也大同小异,对于新兴制造业、企业孵化、金融扶持、数字化建设、科创、人才培养都是一致的态度,表示帮扶力度要大,要真抓实干,真金白银,这好比,原来的人都直呼卷不动了,这时间再说什么都没用,但只要放开得足够大,把新的资源,新的人才吸收进来,所有老人儿干劲都来了。实体如此,资本市场也如此,实体孵化的初创企业,一旦被确定为突破方向,所需投入是巨大的,资本流速的要求也很高,且不能中断,和施工中途停工一个道理,没有天塌下来的情况出现,都不能轻易中断投入,只要不中断,问题都是小问题,一旦中断,全是问题。那么好,大兴之后必然大干,大干必然快上,资金上的需求是无法预估的,估出来也没用,到时候照样对不上,而这一切不能完全指望财政。初期可以通过补贴奖励,铺开之后就管不过来了,也拿不出更多的钱,这时候唯一的出路只能是上市,资本市场本身就是干这个用的,把风险拿出来交易,大规模的集中交易自然能解决资金需求,分散风险,实体和资本市场都把各自擅长事做好,才是真正的服务于实体。大量的新公司上市,冲击固化的资本利益集团,全面注册制和强制退市制相辅相成,自然就“为有源头活水来”,我们看看年末年初某日的概念板块交易量排行,是否体现这一点

非常清楚了,市场行为完全符合基本面,这里面,把突发的ChatGPT去掉,也是同样的结果,这里面有光伏、锂电为代表的优势产业,也有5G这样处于关键应用年的板块,也有需要抓紧补课的创研行业,和熊了一年的指数形成强烈反差,市场并没有明显转为防御,依然激进,明显的,这条路不走也得走。其中,在年末年初最明显出现增量的板块,前半段是医药,但没有持续很久,后半段几乎都是软件,医药没有持续增量的原因很简单,它处于充分下跌后的底部震荡,震荡期的增量本就是一阵一阵的,反反复复,而软件不然,软件本身就长期处于震荡期,软件服务板块指数的高点,至今仍在2015年,它并没有一个明显的增值浪,也就是说,软件在当年中小创TMT概念炒作之后,从来都不是主流交易板块,原因都懂的,不强力保护知识产权,软件业抄袭盗版屡禁不止,最后砸的是所有从业者的锅,中国人才有的是,敲代码如今也不是什么高科技,小朋友兴趣班都有编程课了,充分证明了,制度不健全,光有人才也不行,比如中国软件这样的国家队,20倍的市净率,依然亏损,别的小公司,能成为题材股都属于贴金,并无实际价值。今天不同了,一系列外部冲击让我们清醒的认识自己,差距甚远,再不追赶就赶不上了。EDA,某些小青年觉得,有什么了不起的,不就是个画图软件吗?大不了用笔画!西方怎么怎么坏,打压我们如何如何,行了,歇歇吧,有时候真能把人气笑了,阿斯麦之所以能那么嚣张地说,即使把图纸送给我们,我们也做不出光刻机,道理非常简单,光刻机,作为现有人类已知的最复杂的设备,画线的量是以万亿为单位的,手画?一秒钟画一条,一辈子够吗?
现在资金流入软件板块的逻辑,不仅在于技术面,基本面上,中国工程师数量肯定是世界第一,20年培养了6000万,现有的高级工程师超38万人,一旦某个高端制造领域出现了突破,资本市场的反应是非常迅速的,比如晶盛机电、汇川技术、圣邦股份、兴发集团、隆基股份等,涨幅都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我们的策略是,不要看得过远,一开始就目指光刻机、高端芯片这样的,短期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投资者的生命是有限的,不要被这些概念炒作迷惑,而是关注有明确应用场景的,处于技术攻关关键时期的,有指望的领域,哪怕迈出一小步,市场给予的溢价都会是一大步,这才是最适合散户的策略,不要群魔乱舞,要冷静观察。机构投资者也是资本家,资本的属性必然是流向最有回报的地方,软件攻关的急迫性,已经足以支持激进风格的资本流入了,基于这一点,我们与其研究题材,不如紧盯技术,看它们怎么动,我们跟着动。目前软件板块的各个细分龙头都已确定,比如办公软件龙头,只能是金山软件,企业管理软件龙头是用友网络,人机交互科大讯飞,工业互联宝信软件,数字孪生广联达,都是确定的,国资云可能有变数,因为云服务本身不太可能独家,分散才能安全高效,但不出意外应该是联通和电信,老三不好猜,猜中有奖。
在龙头确定的板块中交易,基本上和技术关系不大了,而是取决于业绩,阿尔法重于贝塔,还是那句老话,有的就拿着,没有的只能看看。如果不满足于看看,还是想要交易软件股,只能用老办法,“下一站思维”,类似我们顺着“电”这个字,顺着一溜电线捋出一大堆牛股,都赢麻了,当时只听说过光伏概念,可光伏概念是个近十年的老概念了,只不过当时从报表上反映出,业绩拐点来了,其他的比如绿色能源等概念都没出来,各大网站也没人提,“绿电”是我纯瞎说的一个词,等“双碳”提出来的时候,其实都涨完了,好嘛,这时候人全都来了,就变现在这样了,只能看看。照方抓药,2018年底,春节前最冷清的时候,我们看出医药股不正常,眼看要休市,市场低迷的也差不到哪儿去了,节前节后买区别不大,同时,又怕“在沉默中爆发”,被迫提前买进,买谁不买谁不知道,于是买什么的都有,就挑自己认得的,不认得的不碰,我呢属于什么都不认得的那个,于是买了个山东药玻,你别管什么药,你得用瓶子吧?启发就到这儿,各位藏龙卧虎,软件这一块儿我差得太远,您肯定比我聪明,冷静地想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