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开始学中医:望舌苔

7.3.1舌诊-舌苔-苔质
同学们好, 现在我们继续学习,舌诊之望舌苔。

舌苔,是指舌面上的一层苔状物,由胃气蒸化水谷之气而产生。
正常的舌苔,为薄白苔,颗粒均匀,干湿适中。
由于患者的胃气有强弱,病邪有寒热,所以可以形成不同的病理性舌苔。 所以我们通过望舌苔,可以来诊断胃气的有无以及病邪的性质。

7.3.1苔质
首先我们来学习的第一个部分就是望苔质。
苔质,是指舌苔的质地和形态, 它主要观察舌苔苔质的厚薄、润燥、腐腻、剥落、偏全和真假等方面的变化。
(一)薄、厚苔
我们先来学习薄、厚苔,
【舌象特征】
薄苔,是指透过舌苔,能隐隐地见到舌体的舌苔,又叫见底苔;
厚苔,是指透过舌苔,不能够见到舌体的舌苔,又称为不见底苔。
我们看这两张图:
左边这张图,就是薄苔。我们可以透过舌苔,看到舌面上的舌乳头,以及舌肌部分,这种舌苔就是薄苔。
而右边这张图,是厚苔。我们透过舌面上的舌苔,尤其是透过厚厚的舌苔,看不到舌下肌肉的部分,这种舌苔就是厚苔。
【临床意义】
厚苔和薄苔主要反映邪气的盛衰以及邪气的深浅。
薄苔,首先是有苔,所以它是有胃气的。其次,薄苔,是正常舌苔,或接近正常的舌苔,因此,即使有病,病情也不重。所以,薄苔通常见于表证初起,里证病情轻浅,胃气未伤的病变。
厚苔,首先也是有苔,表明有胃气,正气尚充足。其次,厚苔,一定是有病变,而病变一定来自于邪气。通常与宿食积聚,或痰浊停聚有关。所以,厚苔,主要见于里证。相对于薄苔而言, 厚苔的病情是比较重的。
【转化意义】
厚苔和薄苔,可以随着病情变化,而相互转化。
如果舌苔由薄转厚,通常表明:邪气由浅入深, 由轻到重,病情在加重;
如果舌苔由厚转薄,通常表明:正气胜邪,病情减退,疾病在好转。

我们用两个例子来说明。
比如,第一个例子是初起时见薄白苔, 经过一段时间后,舌苔不断加厚,变成黄厚腻苔。舌苔由薄变厚, 说明了邪气渐渐的入里化热, 这是病情加重的表现。

而下面这个例子,舌苔原先见黄厚黏腻苔,邪气较重,湿热明显。通过清热化湿治疗之后,舌苔渐渐变薄,接近于正常的薄白苔。说明清热化湿的治疗有效,病情在好转。
所以,厚苔和薄苔,随病情变化,而发生转化:由厚转薄,病情是减轻;由薄转厚,病情在加重。

(二)润、燥苔
下面我们来学习润苔和燥苔。
【舌象特征】
润苔,是指舌苔润泽有津,干湿适中,不滑不燥。
而燥苔,是指舌苔干燥,扪之无津,甚则舌苔干裂。
【临床意义】
润苔和燥苔,主要反映体内的津液盈亏和输布情况。
润苔,正常人可以见润苔,表明津液充足。病变时也可见润苔。那这是什么病呢?什么病不会损伤津液呢?答案是寒邪、或湿邪,引起的寒证或湿证,不损伤津液,因而可以见到润苔。
而燥苔,表明津液已经受伤,比如:热证,或燥证,会损伤津液而出现燥苔。另外阳虚,津液不能够上承到舌面,也会表现出来干燥。这个阳虚,津液不能上承,是我们通常容易忽略的一个原因。
【转化意义】
润苔和燥苔,也会随着病情变化,而相互转化。
如果舌苔由润转燥,说明:第一,热邪加重,损伤津液;第二,阳虚加重,津液失去输布。所以由润变燥,通常是病情加重的表现。
如果舌苔由燥变润,说明:第一,热邪减退,津液恢复;第二,阳气回复,饮邪已经被蒸化。这是病情好转的征象。
所以润苔和燥苔,随病情变化,也会发生转化:由润变燥,病情是在加重;由燥变润,病情是在好转;

(三)腐苔和腻苔
第三个,我们来学习腐苔和腻苔。
【舌象特征】
腻苔,是我们生活中间非常常见的一种舌苔,尤其是在中国南方。
腻苔,是指苔质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易脱落的一种舌苔。
看这几张图,图中显示,舌苔都很脏很厚,而且有一种油腻腻的感觉,这些舌苔的颗粒细腻而致密。在生活中,看到这种舌苔,有人会用牙刷去刷,但是刷不掉,这种舌苔就叫做腻苔。
下面这张图,舌苔的颗粒比较粗大,象豆腐渣堆积在舌面,根底松浮,揩之易去,或成片脱落,脱落之后舌底光滑,这种舌苔就是腐苔。
【临床意义】
腻苔和腐苔,都是舌苔上堆积了很多的苔状物。这苔状物,都与湿浊、痰饮、饮食积滞有关。
腐苔的形成,多因阳热有余,胃中浊邪上泛之蒸,聚积于舌面而形成的。主食积胃肠、痰浊内蕴。如果,腐苔的舌苔成片的脱落,脱落之后,舌底光滑,表明这种腐苔是有胃气衰败的表现;
而腻苔,刮之不去,揩之不易脱落,表明胃气充足,但是邪气亢盛,这个邪气主要与湿浊、痰饮、饮食积滞等阴邪有关。在中国南方,由于湿气较重,所以腻苔是非常常见的舌苔。
由于湿浊、痰饮、饮食积滞这些阴邪堆积舌面时,本来的颜色应该是白色;阴邪邪气重,则舌苔质地通常偏厚;而阴邪不会伤津,则舌苔质地润泽。因此腻苔的完整描述,应该是白厚腻而润苔。通常简称为白腻苔。
如果白腻苔,由白转黄,而成黄腻苔,则表明湿浊,痰饮、饮食积滞,已经化热,而为湿热,痰热,或食积化热的征象。

(四)剥(落)苔
第四种,是剥(落)苔。
【舌象特征】
剥苔,是指舌苔全部或部分的剥落。剥落处的舌面光滑无苔。
我们来看这张(剥苔)图。这张图的舌面上,有少许舌苔,而且看起来不牢固,如果被压舌板给刮掉之后,舌面上就没有舌苔了。因此剥苔,又可以描述为少苔或无苔。
类剥苔,是指舌苔剥落处,舌面不光滑,仍有新生的舌苔颗粒,或乳头可见。
【临床意义】
剥苔和类剥苔,通常都见于虚证,与胃气不足、胃阴枯涸或气血两虚有关。
因为我们讲过:舌苔是胃气熏蒸,胃气上潮而形成的,有舌苔则有胃气,有正气。
舌苔剥落,表明胃气、正气亏损;如果舌苔完全剥落,表明正气亏损严重。
剥落苔,是哪种正气不足造成的,这需要根据舌色的变化来判断。
比如:
这张(剥苔)图,整个舌质的颜色是红色的,所以有热。而舌苔少甚至无苔,表明有虚。因此舌红苔剥,或舌红少苔或无苔,是有虚,又有热的征象,所以这是阴虚火旺典型表现;
如果舌淡苔剥,而且出现类剥苔,通常是由于血虚和气血亏虚引起的。
如果舌苔完全剥落,舌面光洁如镜,称之为镜面舌。
镜面舌有两种,一种是红色的镜面舌,由于舌苔完全剥落,正气大亏。红色镜面舌,为胃阴枯涸、胃阴大亏的表现,属阴虚重证。
另外一种,是白色的镜面舌,舌色晄白如镜,甚至毫无血色,通常是营血大亏,阳气将脱的危重证候。
镜面舌,不管是红色的镜面舌也好,还是白色的镜面舌也好。它们都是属于人体的正气严重亏损所引起的病证。
还有一种剥落苔,叫地图舌。是指,舌苔不规则剥脱,边缘凸起,界限清楚,形似地图,部位时有转移。地图舌通常是由于胃气、胃阴不足所导致。
【舌苔有无、消长、剥落转化意义】
观察舌苔的有无、消长和剥落变化,不仅能测知胃气、胃阴的存亡,还可以反映邪正盛衰,判断疾病预后。
如果舌苔从有到渐渐的剥落,表明人体正气在逐渐亏损。
如果舌苔剥落后,又慢慢长出薄白苔,这是邪去正胜,胃气渐渐恢复的好转征象。
【正常舌苔和镜面舌的区别】
下面,我们用这两张图,来说明正常舌苔和镜面舌的区别。因为有些人在描述自己的舌头时候,说自己舌面上面没有舌苔,其实它所表达没有舌苔,是指这种薄白苔。
薄白苔和完全没有舌苔的镜面舌的区别就是:
薄白苔,是舌面上可以看到薄薄的一层舌苔,尤其是可见颗粒状的舌乳头。而镜舌面上完全没有舌苔,而且颗粒状的舌乳头也是完全见不到的。
薄白苔是属于正常的,说明正气充足,而且没有邪气。而镜舌面,是属于正气大亏;红色镜面舌,是属于胃阴枯涸之象,白色镜面舌,是营血大亏,阳气将脱之象。

(五)偏、全苔
第五个,我们要看看偏、全苔。
【舌象特征】
全苔,是指舌苔遍布舌面。
偏苔,是指舌苔仅仅只是布于某一个局部。
【临床意义】
全苔,通常为邪气弥散,湿痰阻滞引起的病变;
而偏苔,表明舌面所分候的脏腑有邪气停聚。
比如:
舌苔偏于舌尖,表明邪气入里未深,而胃气已经受伤;
舌苔偏于舌根,表明外邪虽然退了,但是胃滞依然存在。
舌苔仅见于舌中,表明了痰饮、食浊停滞中焦;
舌苔偏于左或右,因为舌两边对应肝胆经,所以它与肝胆湿热有关。

(六)真、假苔
第六,也是最后一个,就是真假苔。
【舌象特征】
真苔,是指舌苔紧贴在舌面,不容易刮去,又称为有根苔;
而假苔,是指舌面上舌苔不紧贴于舌面, 容易被刮掉,刮苔后,再也没有舌苔,可以见到光洁的舌面,又称为无根苔;如果假苔完全刮去后,就称为镜面舌。
【临床意义】
真苔和假苔对于辨别疾病的轻重、预后有着重要的意义。
真苔,表明有胃气。
当疾病初期和中期时,见厚厚的真苔,表明了胃气壅实,病情比较深重;
久病见真苔,表明胃气仍然还存在;
假苔,表明胃气匮乏。
新病见假苔,表明邪气渐聚,病情较轻;
久病见假苔,表明胃气匮乏,病情较重。
以上,是望舌苔的苔质的内容。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望舌苔的苔色的内容。
同学们,本节课就讲到这里。
各位同道,本人自学中医并取得了行医资格,其中走了很多弯路,这是暨南大学孙立老师讲的课程,我认为这个课程非常优秀,我整理制作,同道共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