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田野考古发掘方法有哪些?

2023-06-17 21:57 作者:文博硕士考研资讯  | 我要投稿


田野考古发掘方法有探方隔梁发掘法、探方对角发掘法、1X1米小探方发掘法、探沟法等。

考查院校:2018厦门大学



探方隔梁发掘法



把发掘区划分为若干相等的正方格,依方格为单位,分工发掘,这些正方格叫“探方”。5X5米探方为标准探方。


标准探方由主体、隔梁、关键柱三部分组成。


主体部分先发掘,形成掘坑。若干相邻探方在主体部分发掘时,诸掘坑被隔梁分隔开来。隔梁一般是在主体发掘完之后才发掘。关键柱往往保留,不发掘;若发掘.应在与关键柱相关联的四个隔梁被发掘掉之后,才可以发掘。


主体部分是面积最大的部分,是探方发掘的主体工程所在。通过对它的发掘基本上可以拿捏探方堆积的内含。


由于地下的情况十分复杂,开始向下发掘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如果全探方普遍向下挖掘,缺乏控制剖面,难以控制层位,所以要留下边部做隔梁。


隔梁的主要作用是为探方主体部分和后来的自身发掘提供控制剖面。留下的隔梁和关键柱还起到运土和人员来往的通道作用。


关键柱位于四个探方的交角处,四个探方的地层和遗迹的相互对应关系可以在关键柱上观察到,所以要放在最后发掘,或保留。


常规探方要求方向为正方向,即磁针指向。这样既便于测量,也有利于以后的发掘。有时受地形等影响,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其他方向。


一个标准探方主体部分面积为4X4米,隔梁面积为每个4X1米,关键柱的面积1X1米。探方西南角为探方测量的坐标基点。在实际工作中根据发掘对象的实际情况,探方亦可适当增大或缩小。在堆积层次极为简单的情况下,发掘坑的规格可以根据遗迹实际分布情形设置,如设置成5X6米、8X9米等,这类发掘坑是一种接近正方形的长方形,可以视为一种特殊的“探方”。


 探方隔梁发掘法适用于层位关系复杂的堆积发掘,因而成为我国新石器时代及以后各段考古使用最普遍的发掘方法。



探方对角发掘法



以十字形布四个大探方,不设隔梁。探方按对角方式划分2组,先发掘一组,绘出四壁剖面图,发掘完后再发掘另一组探方。


香港马海岛东湾仔北史前遗址南发掘区域采用这种方法。布5X5米探方29个,探方以磁正南北为方向,发掘区西南角为基点,探方编号是东西向以罗马数字编号、南北向以阿拉伯数字编号组成。发掘时不留隔梁,按对角式发掘。


1X1米小探方发掘法



发掘区布1米边长的小探方,拉线成网格状,每1米边长的探方都编探方号。发掘面积很小可同时向下挖掘时,每个探方内不留隔梁。发掘面积较大,可分组分批向下发掘,或发掘区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单独设立隔梁。由于探方面积小,便于控制层位和观察记录遗物的状态。网格方是遗物和遗迹分布的坐标网,测绘和记录都方便准确。绘图、采集土样、器物的描述等都依网格坐标进行。


发掘面积小、要求对遗物精细作业程度高的遗址发掘(每个遗物,包括碎片都进行细致记录,单独采集),适合使用网格小探方发掘法。


我国旧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基本使用此法,国外新石器时代以后的遗址考古发掘也常使用这种方法发掘,国内新石器时代个别遗址使用过这种方法发掘。


探沟法



探沟的掘坑平面是狭长的矩形,探沟在长宽米数和方向上比探方灵活,没有隔梁,意在用较少时力,查明较大范围内的地层情况和遗存分布大体情况。现在它的应用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属于试掘性的,考虑以后还可能在探沟左右布置探方,一般要使探沟成正南北向;二是属于对大型遗迹的解剖观察性的,如对城墙,沟壕等遗迹的局部发掘,根据对地下遗迹分布走向或堆积状况的勘探或估计来设置探沟。


探沟长边壁与遗迹走向垂直,这能在探沟壁上反映出遗迹横断面的实际情形。探沟的长宽米数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来源:冯恩学《田野考古学》

转自:吉林考古


田野考古发掘方法有哪些?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