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诗坛,王维才是那个最懂孟浩然的人
盛唐诗坛 / 布衣诗人孟浩然(四)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惜。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01
公元728年,已经40岁的孟浩然在多次干谒失败之后,决定到京城参加一次正儿八经的“公务员”考试。
这一年七月,他从襄阳出发,紧赶慢赶于当年的十月前到达长安。
当时,政府规定参加考试的士子,必须要在十月二十五日统一到户部报到,然后在正月参加礼部举办的统考。
02
对于这一次考试,孟浩然抱有很大的期望。虽然曾经为他引荐的老前辈张说早已退居二线,但积威仍在。李隆基对他也甚为倚重,大事小事都要派人去讨讨主意。放榜之前,孟浩然心情有些小忐忑,总体还是有信心的。
他在诗作《长安早春》里写道:“草迎金埒马,花伴玉楼人。鸿渐看无数,莺歌听欲频”,意思是御沟上青草冒顶,玉楼上香花不断,经常能看到南飞的鸿雁,更不用说早莺了,时时刻刻都在耳边轻啼。
一句“何当桂枝擢,归及柳条新”,微微透露了他的忐忑。他说但愿能够一举登第,回家还赶得及柳条清新。
这是孟浩然诗作中少见的涂脂抹粉之作。虽然他竭尽全力地讴歌李隆基的盛世,可骨子里的隐士心气,还是暴露了于奉承一事上的心力不殆。你看张说就能驾轻就熟:“云逐笙歌度,星流宫殿飞”(张说《道家四首奉敕撰》)。再看张九龄的不动声色,“岸傍花柳看胜画,浦上楼台问是仙。”(张九龄《奉和圣制龙池篇》)。
暂不说这几句诗作的技巧优劣,单从容量和体格来看,孟浩然的这一首显然失于单薄,读来确实小家子气。虽然他已经极力地用金玉去粉饰他所看到的盛世,但显然没有触及皇家气象的内核。
由此也可以看出,孟浩然从来都不属于政治,也不属于那个盛世。
03
毫不意外,孟浩然落第了。
落第之后的孟浩然并没有像诗中所写的那样及时回乡,而是在长安逗留了很长时间。也是在落第之后的那段时间,他结识了王维。
少年成名的王维那一时期恰逢人生的低谷。据王辉斌教授考据,大概是在开元十七年的夏秋之际,王维从隐居的淇上回到长安终南山一带习道。孟浩然则因为落第也在终南山散心。两人一见如故,此后多有酬往。
关于盛唐诗人们的友谊,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说杜甫心中只有李白,李白心中只有孟浩然,而孟浩然心中却只有王维。但依我看来,王维心中也是有孟浩然的。
04
不管如何,在孟浩然的诸多诗友中,王维无疑是最懂他的。
在两人的这段交往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是王维曾给孟浩然画了一幅像。因为后世画作遗失,这一段公案便为两人的交往平添了许多的传奇色彩。
关于王维为孟浩然画像这件事情,版本多细节也各不相同。晚唐皮日休的《郢州孟亭记》,宋代葛立方的《韵语阳秋》,《新唐书》的孟浩然传,包括宋代的《宣和画谱》均有不同记载。
1156年,南宋填词名家葛立方因得罪秦侩而被罢官,归休后,葛立方隐居吴兴汛金溪专事著书,七年而成二十卷《韵语阳秋》。此书主要评论汉魏以来至宋代诗人的作品,同时也涉及风俗地理、书画歌舞、花鸟鱼虫等。
其书十四卷“王摩诘自谓”一条详细记载了《孟浩然像》相关事宜。作者葛立方自称在孙润夫家见到一幅王维画的《孟浩然像》,画上有王维的自题序跋:“维尝见孟公吟曰‘日暮马行疾,城荒人住稀’又吟云‘挂席数千里,名山都未还。泊舟浔阳郭,始见香炉峰’,余因美其风调,至所舍图于素轴”。
又有茶圣陆羽的序题,说是家藏有古画《襄阳孟公马上吟诗图》,因故赠与好友中园生,以进一步证实画作存在的真实性。
再有北宋张洎题记,称在京师见过吴僧楚南所藏的王右丞笔迹《襄阳图》。他说图中的孟浩然“颀而长,峭而瘦。衣白袍,靴帽重戴,乘款段马,一童总角,提书笈负琴而从。风仪落落,凛然如生”。
尽管一条条题记竭力佐证画作的真实性,但葛立方依然通过拙劣的画功和字体推断出此画乃后世伪作。
05
虽然画作的真伪在历史的烟云里难以确辨,但可以确定的是,在开元十七年两人短短数月的相逢里,王维确实用一支画笔记录了孟浩然的淑清骨貌。都说画龙画虎难画骨,在这短短数月的知己之酬中,灵心善感的王维看见了孟浩然的风骨,也看懂了他不羁的心灵。
晚唐诗人朱庆馀在《过孟浩然旧居》一诗中,就以“平生谁见重,应只是王维”,来形容这段珍贵的友谊。
在气象万千的盛唐诗坛,以恬淡虚静用事的王维和孟浩然自成一派。他们在田园和山水间吟风弄月,试图弥补人生的缺角,倒是也写成了大唐诗坛的一片溶溶月光。
06
1908年,马勒创作出了声名煊赫的组曲《大地之歌》。那一时期恰逢欧洲掀起一股唐诗热,马勒组曲的歌词皆选用唐诗德译作为歌词。其中的第六乐章《分别》歌词分为上下阕,分别选用了孟浩然的《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和王维的《送别》。文化的隔阂显然让马大师误读了孟浩然的诗歌本意,但大师的无心之举倒像是这段友谊的另类注脚,有谶讳一般的玄奇意味。
孟浩然失意南归时,两人少不得各有诗相赠。孟浩然的一首是《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惜。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按古人的惯例,一般酬赠诗作都会以对方官职相称,表示敬意。比如孟浩然写给王昌龄的诗一般都称其为王大校书,大是他的排行,校书就是他的官职。张九龄写给小辈綦毋潜的诗,也是以綦毋学士为称。从上诗也可得知,王维这个时候还是社会闲散人员的事实。
诗作中是全然无法掩饰的落寞,他说在京盘桓年余却没有什么希望,天天在寂寞失望中度日。想要离京回乡却又不舍得与好友分别。接着慨叹自己无人援引,只好甘守寂寞,回乡隐居。
孟浩然向来是内矜的,但在这首诗里,他将自己的满腹牢骚向认识仅数月的新友倾吐。
07
王维是怎么开解他的呢?
《送孟六归襄阳》——王维
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
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
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
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
他说你一直在家乡隐居,人情世故自然不够练达。其实有一句话我老早就想和你说了,刚好借这个机会一吐为快。是什么呢?就是“劝君归旧庐”。
真是与众不同的王维,与众不同的送别。在初盛唐诗歌的送别语境里,从来都是属于朗朗乾坤和宏伟大志的。高适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何人不识君”;王勃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陆龟蒙说“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王维却真诚地让孟浩然回归旧园,他甚至已经为他规划好“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的无上逍遥。他说其实这样过一生也挺好的,就不要劳心劳力的往仕途里去了。
为朋友谋划出路的王维是清醒自持的,他仿佛看到了生命的枯瘦本质,所以能够进退自如、举重若轻。这是他的真诚,也是两个相似灵魂的惺惺相惜。
08
王维还有一首《送别》诗,据考证也是写给孟浩然的,相比上一首的精心雕琢,仅有6句的《送别》更像是打油诗,但读来却更有言短情长的况味。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他说下马接过老友递上的酒杯,问老友准备前往哪里?你说此番不顺意,准备回到老家隐居南山。去吧,去吧,一旦决定了就不要回头,天高路远,总有一片天空属于你。
这也是盛年之时的王维,他的生命里还不曾遭遇诸多的风浪,自有一股高门子弟与生俱来的洒脱和自信。可惜当时的孟浩然已经过了半辈子的苦读生活,一门心思地想突破人生的藩篱,自然不能悟透王维诗中的话机。
更遗憾的是,那个在诗作中清醒自持的王大才子,往后余生,数度沉浮,却也始终没有走出仕宦的藩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