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AIN-1 2001:太空漫游-万字拆解-1

0.前言,关于我和朋友为什么开始写这些内容:
“We used to look up at the sky and wonder at our place in the stars—now we just look down and worry about our place in the dirt.”
“We didn't run out of planes, or television sets. We ran out of food. The world needs farmers. Good farmers, like you.”
以上两句话摘录自《星际穿越》

你与我,与他,都不过只是在絮穗随风飘扬的玉米地里的一介农夫,在这片被汗水浸润的土地上日复一日的耕作,采摘,播种,守望。我们似乎永远只属于自己的一隅田地了。可是,科幻的存在,却让我们能够将弯曲的脊背,从脚下这片贫瘠的土地中站起,给予我们将视线置于宇宙的契机与勇气。
2023年初,随着流浪地球2和三体电视剧的播出,国内沉寂已久的科幻市场又迎来一股复苏。我和朋友感到很欣喜,因为像刘慈欣这样的作家的爆红从科幻作品的潮流来说是一种复古,而复古能受到这么多人喜欢,是很难的。

为什么说他的成功是一种复古的潮流呢?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大约在上世纪1930年到1960年,这里黄金只是一种风格描述,而并非一种发展的高潮。可能是受到这一时期航天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黄金时代的科幻大都是对宇宙,对未来,对人类文明前景的描写与构思。将目光置于苍穹之上,对未知的世界有强烈的热情,宏大的叙事框架,这成为了这一时期小说的鲜明风格之一。不少耳熟能详的科幻作家,阿西莫夫,克拉克都在那个时代写出了自己最著名的作品,筑起这座名为‘科幻的’大厦。

此后的时间里科幻作品更多地向主流文学靠拢,拥有了更成熟写作风格,注入了更多的主流价值,以具体样本呈现的同时,却也流失了一些黄金时代的热情。刘慈欣在回答科幻应该关注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时说:“关注我们世界之外的世界,关注这些并不存在的世界。”,他的作品中表现出了对宏大宇宙的强烈热情,在他当代的同行中已经不多见了。
近些年来,我们能看到的科幻,颇有几分逐渐回到这个名字刚刚诞生时的奇技淫巧之感了。《地心引力》,《火星救援》这两部近十年来大热的科幻作品,在宇宙探索的背景下,选择讲述了关于个人挣扎与求生的故事,而国内的科幻作品,却大都成为以科幻作为包装的劣质商业,回到流量与热度至上的趋势。或许,我们依然能够写出很好的科幻,只不过,再次回到宏大的,起源式的叙述框架,似乎再也无法做到了。

与此同时,科幻的受众,亦正在不断固化与缩小。我们能够同时思考的东西是极为有限的,甚至是狭窄的。日日的柴米油盐,现实生活里个人所面临的困境与危机,逐渐占据我们所有的精力与热情,迫使我们趋于眼前的狭隘。作为05后,我曾与家人一起观看一部广受好评的科幻电影。观影结束后,询问家人对这部电影的看法,得到的回答却是一致的“较为无聊”,“过于天马行空”,“扯”,“难懂”。这样的回答令我感到诧异。再当我不甘地问及,家人是否有思考过影片中所展现的一些概念与背景时,得到的回答却也是一致的否定。这的确是令我有些悲哀的。
与生计搏斗的这一代人,似乎失去思考身外的虚拟世界,构建宏大想象的机会与动机了。可是我依然感到不甘,我想,作为人类中的一个个体,探寻我们的起源,探寻我们之外的其他个体,探寻我们所处环境的状态,这样的热情应是值得被唤醒的。至于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唤醒,我想我们现在有了一个可能并不标准的答案。

思考自己生活之外的虚幻世界是否有益?我摸不着头脑。但当阅读科幻的时候,这样做确实给人一种愉悦,可能是因为享受白日梦,可能是因为享受侃侃而谈的自大,也可能是单纯因为欣赏而感到愉悦,最后得到一点点启发。不过在2023年,一个过去作品中的未来,当我们看着那些虚幻构想慢慢走到现实,说“思考虚幻事物好像有点用”大概是没什么问题的。
科幻成为别的作品中的一个元素而非一个类型的潮流似乎已经势不可挡,而科幻元素本身的泛娱乐化也已经成为现实。但我和朋友仍然向往这种艺术最初的价值:它让为了脚下生计而奔波的农夫,可以对着头顶100公里以外的星空感到一丝好奇,一丝敬畏,与一丝快乐。
这是我和朋友想在我们写的这些文章里称呼自己宇宙农夫的原因:我们借用那些经典作品的优良种子,撒播到自己贫瘠的精神世界,希望培育出的农作物能吸引更多的同好来喜欢科幻这个类型,给他们的生活带去一些乐趣。最后,我想说这些“农作物”大概是良莠不齐的,不过我们会尽力写的。
以下是我们的第一篇文章,最开始我们想介绍的都是最经典的一些作品,所以称之为谷物系列。他们最常见,也最值得被细细品读。对于Grain-1,我们挑选了2001太空漫游。作为黄金时代后期的集大成之作,用它来开启这个系列再合适不过。文章会结合书和同名电影,涵盖情节概括和拆解,希望我和朋友作为新手可以让你在看完这篇文章后决定去读这本书,看这部电影,或者重读这本书,重看这部电影。

最后,以下的系列文章只是几滴水,但是我和朋友仍然希望这几滴水可以让
Grain-1在你心中发芽。
以下引号中的内容来自2001原书。

1.成书以及成片背景:
“1964年4月,我离开当时还叫锡兰的斯里兰卡,去纽约完成我为时代生活公司所编的书《人类和太空》……我有相当充沛的精力可以兼差和库布里克合作……他想拍一部电影,探讨人类在宇宙之中的定位……他的构想,就算今天的好莱坞也很难接受。”

阿瑟克拉克站在2001中发现号宇宙飞船的布景前面
注1:前文中的“我”,本书作者阿瑟克拉克爵士,(1917年12月16日-2008年3月19日),英国作家,发明家,尤其以撰写科幻小说闻名。

注2:斯坦利库布里克(1928年7月26日-1999年3月7日),美国导演,经常被公认为电影史上最杰出和最有影响力的电影人之一。
“由于剧本必须把一点一滴的事情都标注得清清楚楚,所以不论读写几乎都一样冗长乏味……也许库布里克觉察到我不怎么耐烦,因此就提议在着手那单调又沉闷的剧本之前,先来写本完整的小说……小说和剧本是同时在写作,两者相互激荡而行。”
“库布里克想发展的却不仅仅是一个平铺直叙的探险故事。就像他喜欢跟我说的,我想要的是神话般庄严的主题。”
从最开始,2001就和其他的科幻小说产生了一些区别,他是伴随一部电影而生的,导演想把这部电影拍成一个关于人类和宇宙的神话。1960年代的科幻电影大部分仍有一种B级片(低成本商业电影,以促销为目的植入特定敏感题材)的感觉,科幻元素为了猎奇,惊悚,情色等目的服务。

上图为1968年上映的电影《太空英雌芭芭丽娜》的海报,预算为四百万到九百万美元,已经算制作精良的科幻电影(2001的预算为1000万美元)。该片以美艳女星简.方达为主要卖点,是著名邪典电影之一,片中特效大约是下图中的质感。


对比上图2001中发现号上的一个布景,是不是感觉不像一个时代的电影

2001以它独特的史诗感和高制作质量在它的同辈中显得尤为奇特,当同时代大部分科幻电影(甚至直到今天)在描述科学技术本身的新奇时,2001试图在技术发展背景下,关注人类本身的命运与宇宙的关系。对于这样一个未知和宏大的主题,神话的体裁似乎是必要的。和奥德赛类似,2001的故事也是关于漫长的旅行,一段是从地球到月球再到土星的航天旅行,另一段是人类这个物种在时间上的漫游与进化。

2.全书第一部分 I 太初之夜:
2-1章节概览



猿人,人类的祖先,在干旱的土地上生活得十分艰难,晚上蜷缩在山洞里躲避肉食动物,白天吃地上的植物,全然忽视着身边的大量食物来源。猿人虽然已经具有了进化为人的可能,但他们更像动物。对生存的要求驱使他们进食;对种族延续的欲望驱使他们繁衍;对死亡的恐惧驱使他们努力保存自己的生命。生存的基本欲望与原始的生存方式,决定他们没有多余的能量来做除了生存以外的任何事,对于同伴的死亡没有悲伤,也并不理解个体之间复杂的情感。


是什么让猿人出现了智慧的火花?从而开始走向不同的生存途径,去使用工具,征服自然?作者从猿人望月者和他的部落的视角叙述了他的看法。
“所有曾走在地球上的生物中,猿人是第一批会凝视月亮的。虽说望月者可能不记得了,但在他小时候,他曾经伸手想要触摸那升上山丘的朦胧脸庞。”

猿人有着对生存没有直接效果的习惯,有对未知事物的渴望,这是找到新生活方式的潜力,但如果不加引导,这样无益于生存的习惯只会在一代代的遗传中消失。
于是,黑石碑出现了。电影中每次黑石碑(书中在太初之夜出现的“黑石碑”是透明的,但为了和后面他的同类联系起来,统称为黑石碑)出现都会伴随有宗教感强烈的吟唱声,暗示着这是某个崇高不可名状的存在。当然在后面的章节里我们会发现作者表明黑石碑是来自外星文明的“播种器”,在宇宙中四处寻找有潜力的生命,引导他们智慧的形成,播下文明的种子。



与片头太阳在地球边缘升起照应的一个画面,智慧的曙光照到了猿人身上
黑石碑让猿人们体会到了前所未有的情绪:嫉妒和不满。
“不过那天夜里,望月者坐在自家洞口思量时,一面仔细聆听四周的动静,一面头一次为一种前所未有的情绪所刺痛——这种情绪还很模糊,但来日将日益强烈。那是一种朦胧又讲不清楚的嫉妒,一种对自己生活的不满。”
黑石碑通过让望月者看到一个不用为饥饿担心的猿人家庭,激起了他对新生存方式的渴望。他开始觉得以前自己遵守的生存规则都不是必要的,于是望月者在黑石碑的引导下,终于被动地意识到身旁的石块,动物的尸骨与自己独特的双手结合起来,是多么强大的武器。


接着他做的就是打破以前的规则了,他杀了原本和平相处的食草动物取肉,杀了以前威胁生存的豹子,更凭借这样的战利品赶走了水源地旁自己的同类。


“现在他是这个世界的主宰了,但他并不确定下一步要做些什么。不过,他会想出来的。”
智慧似乎不是智力,是一种觉醒,对生存方式的觉醒。之后的进化,与黑石碑给猿人的引导相比,仿佛不值一提了,因为那只是猿人不断加强武器,征服世界,屠杀同类的过程。“嫉妒”与“不满”的情绪不仅驱使着猿人确立自己新的生活方式,也加剧着同类之间的纷争。对自然和生存法则的恐惧,变成了对同类的恐惧,越发强大的武器无疑是自我毁灭能力的加强。
“有很长一段时间,这些武器给他带来许多好处。不过,只要武器存在,他也就活在借来的时间里了。”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描写猿人狩猎,进食,以及使用暴力。工具的发现使得他们愈发强大,在从前的绝境,也能够通过工具反击。从攻击猎物,到攻击捕猎者,再到攻击同类。猿人对于暴力的运用愈发得心应手,甚至逐渐导向肆意妄为。经历黑石碑点化后猿人社会所发生的上述一切,在作者笔下,带着不可抗的必然性。
2-2简析
以上的理解,在今天的视角看来,是有些极端和悲观的,这样的描述把人类文明概括为了战争与征服的历史。但在2001写作和拍摄的1968年,或许这样的悲观不过是对现实的映射罢了。我们依然像我们的祖先一般,将自己手中的骨棒不断磨砺,抑或是找到更锋利的一者,再用手中的武器刺入同类的胸膛……冷战对抗在军备竞赛和太空竞赛上达到高潮,双方的核武器囤积与威胁,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几十年来,战争的残酷与暴力,国与国的猜忌与对立无数次重演,无数次明晰我们不过是猿人的事实。

在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惊世骇俗的蒙太奇镜头运用,猿人刚拿起骨棒,意识到新工具的威力,就开始疯狂砸碎身边的东西。接着,猿人们吃上了疣猪的肉并且残杀了同族,为了庆祝这种胜利,猿人把骨棒向上一抛。在转动与下落的过程中,骨棒变成了近地轨道上的卫星,更带着一种由混乱与争斗中忽而沉静的急转。这样的镜头变换,隐含着在先进技术之上,人类终能够获得一种脱离,并向着未曾被人类的战争染指的宇宙深处漫游,却也有一分,“骨棒”所代表的暴力从那一时刻一直延续至今的悲哀。
库布里克和克拉克想表达的,大概也是人类在残杀同类上,多么倾向于利用自己高明的智慧吧。这种倾向在当时看来如此之强,以至于他们感到人类智慧的觉醒似乎也是一种暴力的觉醒。猿人在黑石碑的提醒下,意识到自己可以对自己的星球,星球上的其他生命,和自己的同类使用暴力。下面是一个我很喜欢的视频,来自油管创作者Steve Cutts,很生动地说明了冲突的本质没发生过改变,不过是武器升级了。
这种在任何时代看来都是不全面,落后的“智慧觉醒”,为后文黑石碑的再次出现,再次点化人类,提供了一种现实需求:在导演和作者看来,人类不是一个能自发和平的种族,而我们口中的“和平”的基础建立在能互相毁灭的末日机器上。2001年的纪录片《2001 and beyond》中,克拉克本人的话也很好地佐证了这一观点“电影中的卫星是武装好的核打击平台,但是其军事作用‘没有被直接表达出来,也没有必要被表达出来’”。

因此,“黑石”作为给予人类觉醒的外因,再一次出现,是必要,且急迫的。
GRAIN-1第一期完,预计共六期。前四期初稿已完成,分四部分来讲述2001,以上是第一部分。

引用与参考文献:
1.IMDB 2001太空漫游
https://www.imdb.com/title/tt0062622/?ref_=nv_sr_srsg_0_tt_7_nm_1_q_2001
2.B站视频:透过库布里克专访看懂《2001太空漫游》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iV411J7yJ/?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vd_source=8f14d7520439c4a159cf8fdfac097b4f
3.B站视频:深度解析:库布里克未来三部曲-超越二元性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QR4y1g7EA/?spm_id_from=333.999.0.0&vd_source=8f14d7520439c4a159cf8fdfac097b4f
4.BBC专栏文章
https://www.bbc.com/culture/article/20180404-why-2001-a-space-odyssey-remains-a-mystery
5.IMDB 2001 and Beyond
https://www.imdb.com/title/tt0437770/
6.2001 fandom
https://2001.fandom.com/wiki/The_Firstborn
7.Fun Sci Fi trivia:
http://crypticphilosopher.com/2012/10/fun-scifi-trivia-2001-originally-had-nukes-in-space/
8.Cinephilia & Beyond
https://cinephiliabeyond.org/2001-a-space-odyssey-kubricks-pioneering-achievement-as-one-of-the-most-significant-film-ever-made/
9.The New Yorker
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8/04/23/2001-a-space-odyssey-what-it-means-and-how-it-was-made
10.油管视频A Brief Disagreemen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x7FGbW3IV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