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和图——有效的将散乱的数据整理出研究主题的方法
如果我们在一个项目时,调研所得的数据是一些散落在头脑中,或者被淹没在访谈笔记中,那么我们就很难综合分析观察结果。

但是在亲和图的构建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便签纸上写下内容,然后捕捉得出的见解、观察、问题或要求,并逐一深入分析各种设计内涵。然后根据相关性收集分类,之后得出主题。常见的亲和图有脉络访查亲和图、可用性测试亲和图……
脉络访查亲和图:我们需要大概到4~6个不同的工作地点采访到具有代表性的受访者,对每个受访者平均记录50-100条的观察结果,有了这些代表性的数据就可以组成一个亲和图。每一个观察结果都用一张便签纸记录下来(并表明观点出处,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纸来区分)。然后准备几面背景(墙、纸、纸板),把便签纸贴在上面,并从上面解读内容,考虑每一张信息的深刻含义。把反应出相似意图、难题、建议,或者存在亲密关系的记录聚集在一起,渐渐我们就可以得到其中人物、他们任务和问题的本质。从而获取机会点和创新点,进行设计。
可用性测试亲和图:在进行可用性测试过程中,研究小组需要先确定了参与者的便签纸颜色。小组成员在观察室内观察评价。参与者讨论任务的时候小组成员可以在便签纸上记录具体的观察内容和谈话内容,然后把它们贴在准备好的背景上(墙、纸、纸板)。通过多次可用性测试,关于界面的常见问题和难题就渐渐浮现。如果好几种颜色的便签纸都出现了同样的问题,这说明好几个人都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再根据亲和图版面确定哪些方面需要修复的优先顺序。无论得到的结论如何都应首先修复并重新测试出现问题最多的地方。
以上两种亲和图的测试方式都属于归纳行为,但不同以往的是,亲和图方法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从细节到入手再渐渐的分组整理,分析出主题。
完成之后,亲和图不仅仅是设计工具,更是顾客和设计合作伙伴的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