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创历史)三国精史 曹丕(魏文帝)传2
孙权在夷陵大破刘备。当初,文帝听说刘备大军东下,与孙权交战,围栅栏连接营寨七百多里,对群臣说:“刘备不通晓军事,哪里有用七百里的营寨来抵抗敌军的呢?‘在草木丛生、地势高旷或低洼潮湿的地方安营扎寨,必然被敌方所击败’,这是用兵的大忌。孙权的胜利的奏章马上就要到了。”七天后,孙权打败刘

备的奏书果然到了。
七月,冀州发生大蝗灾,百姓饥饿无谷可食,文帝派尚书杜畿拿着符节到各地开仓放粮来赈济饥民。八月,蜀国大将黄权率部投降。
九月三日,文帝下诏说:“妇人参议政事,是动乱的本源。从现在开始,群臣有事不得向太后上奏,外戚不能在朝中担任重将权臣,也不能无功而被封王封侯;把这条法令传给后世,如果有人违背了,天下都能诛杀他。”九日,立郭氏为皇后。赏赐全国男子都进爵二级;鳏夫、寡妇、残疾、年迈和贫苦难以生存的人,国家赐给粮食。
这年十月三日,选定首阳山东侧作为生前预筑的陵墓,发布关于丧葬的规定:“按礼制,国君登基以后,就应该制做内棺,表示活着的时候不忘记死亡。从前尧葬在谷林,茂密的树木包围起来,禹葬在会稽,农夫不改变耕种的地方,所以葬在山林中,就应该与山林相融。堆土为坟,植树为饰,不是先人葬礼的追求,我不会用这样的做法。预筑的坟墓应该顺着山势与之成为一体,不要修建陵寝,建造园囿,修设神道。安葬,就是藏,想要让人找不到。骨头是没有痛或痒的区别的,坟冢也不是我的思想安居的地方,按礼不需要祭祀扫墓,是希望生人和死者不要太亲近,是因为修建棺椁就容易让骨头腐朽,衣服被衾会让肉体瓦解罢了。所以我选择在这不长庄稼的地方修建陵寝,是为了不让后人知道我埋葬的地方。不要放防腐的灰炭,也不要把金、银、铜、铁等作为陪葬品,全部用陶器,这样才合乎古代殉葬用涂彩的泥车、茅草扎成的人马的规定。棺木只须刷三遍漆,口中所含的不需要珠玉珍宝,也不用穿着珍珠做的服装,也不用放在玉制的匣子中,因为这些都是愚昧庸俗的人做的事。季孙用美玉丧殓,孔子跨上台阶劝阻他,把这种做法比喻成是把骸骨暴露在天日下。宋公被厚葬,有识之士都说华元、乐莒没有做到臣子的职责,认为他们把君主置于不义之地。汉文帝墓保存完好,是因为霸陵中没有什么让人贪图的东西;光武帝的陵墓被发掘,是因为原陵造墓种树的缘故。霸陵能完整保全,是张释之的功劳;原陵被损毁,是明帝的罪过。张释之为君主着想的忠心让霸陵得以保存,明帝因为偏爱亲人却反而带来损害的结果。大凡忠臣孝子,都该想想孔仲尼、左丘明、释之的话,以华元、乐莒、明帝为前车之鉴,心中常常存着使君主亲人安定、魂灵长久不受危害的想法,这就是贤圣之人的忠和孝了。从以前到现在,没有过不会灭亡的诸侯国,也没有过不被挖掘的陵墓。天下战乱以来,汉代的陵墓没有不被人挖掘的,一旦被发掘,墓中的贵重珠宝都被掳走,甚至死者遗骸都被损毁,就像是把人烧死的酷刑,难道不是让死者再次经受一次痛苦吗!祸害的根源就在于厚葬和造陵种树。‘前人都知道把桑弘羊和霍光的事件引以为戒’,这难道还不够明白吗?皇后及贵人以下的嫔妃,凡是不和君主埋在一起的,死后都葬在涧西,先前已经说明具体地方了。当年尧舜去世的时候,娥皇女英二妃是没有跟从的,所以我的后妃也不必陪我殉葬。延陵先生安葬他的儿子,葬在嬴、博那么远的地方,如果真的有魂灵,没有什么到不了的地方,我的后妃和我只有一涧的阻隔,更谈不上远了。我现在的诏令,如果有人违背或者妄加改变执行的,我在地下就会受到戮刑,反反复复,我会多次经受死亡的痛苦。为臣者轻视已死去的君王、父亲,那才是不忠不孝,假设死者地下有知,将不会保佑你们。这份诏书,要妥善地保存在宗庙,另外抄录三份副本放在尚书、秘书、三府之中。”
这个月,孙权再次叛乱。重新称郢州为荆州。文帝从许昌出发率兵南征,几路兵马并进,孙权依靠长江天险抵抗。十一月十一日,驾临宛地。三十日,发生日蚀。这一年,开通灵芝池。
黄初四年(223)正月,文帝发布诏令说:“自从祸乱以来,战争没有停息,天下之人,自相残杀。现在天下刚刚平定,有胆敢私下复仇的灭其九族。”在宛城修筑南巡台。三月八日,从宛城回到洛阳宫。十五日,月亮冲杀心宿中央大星。十九日,大司马曹仁去世。这个月发生了大瘟疫。五月,成群鹈鹕鸟聚集在灵芝池,文帝下诏说:“这就是诗人所说的污泽呀!《诗经·曹风》中说‘刺恭公远君子而近小人’,难道现在有有识之士却处于底层的人吗?否则这些鸟为何都来了?特令各级官府广泛举荐天下有良好品德,丰富学识的优秀人才,来防止出现曹人所讽刺之事。”六月十七日,任城王曹彰在京都逝世,太尉贾诩逝世。太白星白天出现。这个月大雨连绵,伊水、洛水洪水泛滥,淹死平民、毁坏房屋。八月十一日,任命廷尉钟繇为太尉。十五日,在荥阳打猎,顺势东巡。评判征讨孙权的功劳,众将以下都加官进爵,增加封邑,各有差等。九月十九日,驾临许昌宫。
黄初五年(224)正月,诏命天下只有谋反和大逆的罪行才能揭发上告,其他罪名都不要断狱治事。有敢诬陷别人的人,就用他诬陷别人的罪行来惩治他。三月,文帝从许昌巡行回到洛阳宫,四月,设立太学,制定五经课试的考试办法,设置《春秋谷梁》博士。五月,相关官员因为群臣在初一、十五两天朝拜,趁机奏报疑难之事,文帝听取众人意见,制定方针大策,与众臣评品利弊得失。七月,文帝出发东巡,驾临许昌宫。八月,设立水军,文帝亲自驾驶龙舟,顺着蔡、颍二州,直到淮河,巡行到寿春。扬州地区将官百姓,被判五年以下徒刑的罪犯,全部被赦免。九月,到达广陵,大赦青、徐二州,调换二州的将领和郡守。十月六日,太白星在白天出现。回到许昌宫。十一月十一日,因为冀州发生饥荒,文帝派使者开仓放粮,赈济百姓。二十九日,出现了日蚀。
十二月,文帝发布诏令说:“先王制定祭祀的礼规,是为了表明对祖先的孝顺,重大的事就到郊社去祭祀,其次到宗庙中去祭祀,天上的日月星辰,地上的万物、名山大川,都不属于这几类,不在祭祀的仪典之中。末世衰微战乱,推崇迷信巫史,以至于宫殿之内,门窗之间,没有不置酒祭祀的,这种迷惑已经非常严重了。从现在开始,要是有人敢举行不在仪典里的祭祀,散播巫祝的言论,都按旁门左道论处,将这一诏令写在令典上。”这一年挖通了天渊池。
黄初六年(225)二月,文帝派遣使者顺着许昌往东巡视直到沛郡,察访民间百姓的疾苦,贫穷的人就赈济或借贷。三月,文帝驾临召陵,修通讨虏渠。二十八日,回到许昌宫。并州刺史梁习率军讨伐鲜卑人轲比能,获得胜利。闰月二十四日,文帝亲自率领水师东征。五月二日到达谯县。六月,利成郡兵丁蔡方等人在地方聚众叛乱,杀死太守徐质。文帝派遣屯骑校尉任福、步兵校尉段昭与青州刺史讨伐并平定了他;其中被胁迫反叛和逃亡的人,都赦免了他们的罪行。七月,封皇子曹鉴为东武阳王。八月,文帝率领水军从谯地沿着涡水进入淮河,又从陆路巡行到徐州。九月,修建东巡台。十月,驾临广陵故城,到江边检阅军队,士兵十多万人,旌旗数百里。这年天气寒冷,水路都封冻了,舟船不能入江,文帝只好返回广陵。
黄初七年(226)正月,文帝将要巡视许昌的时候,许昌城南门无故崩塌,文帝很不高兴,就没有前往许昌。车驾返回洛阳宫。五月十六日,文帝病重,宣召中军大将军曹真、镇军大将军陈群、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宣王,一同接受遗诏辅助继位的皇上。把后宫中淑媛、昭仪以下的嫔妃各自遣送回家。十七日,文帝在嘉福殿驾崩,年四十岁。六月九日,在首阳陵安葬。从发丧到下葬,都按他生前的文告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