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纪录片10《周公摄政》
这个著名的汉代画像砖刻画着一个千古美谈——周公辅成王,画像中的中心人物,似乎是还未成年的周成王,然而世人更景仰周成王身边的那位长者,他殚精竭虑地辅助未成年的周王,为危机重重中的周王朝撑起了一片天,最终带领整个王朝走出困境,迈向繁荣,他就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公旦。
周公不仅以政治家的身份闻名于世,在中华文明史中更被尊为元圣,他是以德治国思想的首倡者和中华礼仪文明的奠基人,是孔子心目中最好的榜样,虽然他摄政只有七年,然而,就这短短的时间不仅给西周带来奠定繁荣百年的基石,更奠定了传承千载的中华文明的根基,直到现在,世人仍经常聚集于周公庙中,顶礼膜拜这位伟大的先贤。
公元前1046年中,周武王率精锐之师,以摧古拉朽之势攻向商都朝歌,商朝的主力军队一直在讨伐东夷,短时间内无法返回朝歌,商王纣临时组织起数十万奴隶和战俘,开赴牧野前线,战争刚刚开始,他们便纷纷倒戈,战火迅速卷向了朝歌,商王纣被迫自杀,统治时间长达600年的商王朝宣告结束。
伐商之后,周武王十分清楚,商朝的根基还远远没有被摧毁,为了稳定局面,在离开朝歌前,周武王封商王纣的儿子武庚留居殷商故地,继续统率商民,他对武庚更并不放心,所以又封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于其周围,号称三监,显然,三监就是为了监视和防备商朝遗民而设置的,然而这种监视的方法显然过于简单化,回到镐京的周武王夜不能寐,该怎样让商朝的旧族真正臣服?又该怎样统治这一大片尚未真正为自己掌控的广大国土呢?周武王短时间内并没有拿出很好的办法,刚刚建立不久的周王朝充满了危机,周武王为此一直深感忧虑,克商后仅仅两年,周武王在镐京病重,行将不起。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 研究院 刘源
刘:周经常自称小邦周,所以它克了这个大殷商,很有危机感的,认为自己的统治能否持久稳固,还是没有那么很强的信心。
北京大学教授 朱凤瀚
朱:他夜不能寐,就是他晚上睡不着觉,他主要想的其中一个问题就是怎么处置商移民的问题,商人当时是以族来做单位的,大的家族还存在,那个反抗的军事力量很强,周人很担心能不能保住这个天下。
周武王病重期间,周武王的弟弟周公十分虔诚的向先王祭祷,只要周武王能够病愈,自己情愿代替武王去死,周公将机要的策书装在金縢之匮中,并叮嘱左右不要说出去。在当时的观念中,这样的祈祷无疑是要印验的,周公也做好了必死的打算。
周武王的同胞弟弟当中,周公无论品德还是才干都最出众,是周武王最得意的助手,灭商后,周公虽然也有封地,但周武王将他留在身边,处理最重要的王朝事宜,然而没过多久,武王去世了。
周武王去世后,太子诵即位,他就是周成王,周公以摄政的身份总领全局,其实周武王临终前希望传位于周公,而不是自己年幼的太子。显然在周武王眼里,只有周公才能完成稳固这个新王朝的艰巨任务,然而周公并未接受,而是支持太子诵即位,自己以摄政的身份处理国事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杜维明
杜:周公他执政,在很多地方是不得已,那时候武王已经很清楚了只有他才能够继承王位。但是他也知道如果他继承王位,这个整个局势有很大的变化,而且他也不一定完全能控制,所以他一定只能够摄政。
周公没有接受周王之位,就是希望以稳妥的方式统揽大局,使周王朝尽快克服危机,走入正轨。然而事与愿违,周公面临极为严重的怀疑和叛乱,周公摄政的消息传到东部地区,同为武王弟弟管叔、蔡叔非常生气,他们在商王纣之子武庚的挑拨下散布流言,说周公将对成王不利,留言像火苗一样乱窜,就连最信任周公的召公也起了疑心,在周朝,召公的地位仅次于周公,两人同为周王的左膀右臂,周公必须说服召公,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陕西省岐山县皮影戏
这个历史片段一直是陕西岐山皮影戏中最经典的曲目,戏曲中的唱词全部来源于古老的典籍《尚书》《君奭》篇中记载的周公说服召公的答辞。在这篇答辞中周公向召公分析了当时的严峻局面,说明自己之所以接受摄政的原因,指出只有他们二人合力辅助成王,竭尽全力。只能成就周文王奠定的基业,治理好周朝,召公最终理解了周公。真实的历史同样充满激烈的戏剧冲突,周王室内部仍然暗潮涌动,特别是还未成年的周成王对周公充满了戒备,为了缓和局面,周公主动离开都城,退避到东方。
然而,外部的管叔、蔡叔并没有因此停止行动,他们继续与商王纣之子武庚等商朝遗民势力联合,由传播流言直接转向发动叛乱,起来响应的还有东方的徐、奄、淮夷等几十个大小方国,他们原本都同殷商关系密切,浩大的反叛声势遍及周朝的东部,并迅速席卷至西部,这对刚刚建立三年多的周朝来说是个异常沉重的打击。
大敌当前周公非常着急,可是如果不消除周成王的怀疑,他也无法回镐京应对危机。为此,周工作《鸱鸮》之诗给周成王,诗中以既取予子,无毁我室表达自己担心周王室被毁的急迫心情,召公等人也意识到周公之所以摄政的真正原因,他们消除了疑虑,力促周公复出来收拾这个烂摊子,然而,周成王仍对周公身怀戒备,这时一件突然的事情发生了,天灾伴随着人祸,这年秋天,谷物丰收还没有来得及收获,天上电闪雷鸣,刮起了大风,稻谷都被吹倒了,有的大树被连根拔起,周人非常恐惧,按照当时的惯例,周成王准备举行仪式占卜吉凶,这时他听说了周武王病重时周公曾祷告先王自己愿意代替武王去死的往事,于是开启金縢之匮,果然取得了周公的策书,周公对周王朝的赤诚之心,最终感化了周成王,他彻底消除了怀疑,流着眼泪说,周公勤劳王家,是我这个小子无知,如今上天动威,彰显周公之德,我亲自迎接周公回来。
相传,当周成王到了郊外迎接周公时,天下起了雨,刮起了反向的风,先被吹倒的稻谷都重新站立了起来。这个故事的真实性还有待考察,不过,历史上的周成王最终还是决定和周公一起去面对王朝的第一次大危机。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杜维明
杜:我不管他金縢的这个事情出现是真还是假,至少我们想象他有这样一个可能,所以这样说来,周公的初心,最初的他的那个心,他是一个纯正的,要为了周的命脉来发挥他的积蓄力量,这个完全是公的,不是为了个人利益。
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 王震中
王:因为成王毕竟年龄太小,所以大政方针一切举措都是在周公亲自的操盘下操心下进行,包括东征。
陕西省岐山县 岐山转鼓
已经七十多岁的王治华是岐山转毂的传承人,秋收过后村里的男女老少在王治华这样的传承人带领下打转鼓,是这个不变的传统。岐山转鼓是陕西锣鼓表演中最具特色和魅力的一种,民间称为跑鼓,鼓手、钹手在表演中不断变换位置,夹杂舞蹈动作,风格粗犷豪放、激昂雄壮。岐山是周王朝的起源之地,岐山转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在当时,鼓不仅是人们祭祀娱乐的乐器,更是战场上激励将士冲锋陷阵的号角。
公元前1043年,周公重新摄政后,仔细权衡了形势,决定亲率大军,开始东征。此后经过三年艰苦卓绝的战争,在损失大量的军力财力后,周公最终平定了叛乱。武庚、管叔被杀,罪过较轻的蔡叔被流放,周公还乘胜向东方进军,灭掉了奄等等50多个国家。将周的势力延申到海边。周王朝重新归于一统,举朝欢庆,然而凯旋的周公并没有胜利的喜悦。他不得不意识到,危险其实远远未随战火而去。殷商移民在数量上仍然占有绝对的优势,按照旧制他们依然生活聚集在一起,谁能保证不会出现更有野心的新首领呢?而亲近殷商的大小方国如不被很好地控制,同样会成为巨大的祸患,更为关键的是,管叔、蔡叔的反叛暴露了新生的周王朝内部有重重隐患,旧的制度已经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周王朝急需一整套更有效的能够使周王朝长治久安的办法和制度。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 邵蓓
邵:一个小邦国突然成了天下共主,它拥有的土地很大,那它怎么进行统治和管理,它采取的办法是分封制,就派出自己的代表就到各地去建立诸侯国,统一那一小片地方,但是这种分封制本身就解决了它一个小邦可以迅速地统治一个广大地区的一个手段。
山东省曲阜市 周公庙
这里是山东曲阜,它不仅是孔子的故乡,也与周公有很大的关系,这里的周公庙与岐山周公庙同样闻名天下,山东之所以有周公庙,是因为周公东征胜利之后,周成王将周公长子伯禽分封到山东曲阜做鲁侯,随之而来的还有数量众多的商朝遗民,最庞大的商朝遗民如何统治,不仅是周武王在世时最大的难题,也同样成为了周公东征后无法避开的难题,周公试图通过移民政策分散商民,以期达到有效控制移民政策,使得周公实行的分封制与以往的分封制有很大的不同。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 馆长 关战修
北京市房山区 西周燕都城墙遗址
这里是北京西南房山区的琉璃河地区,也是西周燕都博物馆,来到当年的考古发掘现场,专家指出,从1973年开始,考古工作发掘了大量西周时期的墓葬,居住遗址和城墙遗址,1986年考古学者发现了一座西周初年的大墓M1193,墓葬在发现时已被盗掘,所幸留下了两件铸刻着同样铭文的青铜器克罍和克盉(he二声)。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 克罍 克盉
这两件青铜器的铭文记载了周成王封召公长子克为燕侯的事情,证实了这里就是西周初期所封的燕国所在。
西周燕都遗址博物馆 馆长 关战修
关:这是克盉的铭文,一共43个字,大概的意思是太保,你用盟誓和清酒来供奉你的君王,我非常满意你的共享,命克做燕地的君侯。
每一个受封的诸侯国都是西周王室的一个军事据点,成为王室的地方代理人,代行周的统治。
燕国是姬姓王室重臣召公长子克的封国,受封是为了防范北方的少数民族。
晋国(初封今山西翼城县)是成王之弟唐叔虞的风格,受封是为了防范北方的诸戎,同时保证镐京和东都洛邑的通路。
卫国(今河南淇县),周公将弟弟中最贤能的康叔分封于商都朝歌所在地,令其统治殷民七族,称为卫国目的就是在原来的商民核心区,加强周人的统治。
齐国是姜太公吕尚的封国,齐国的受封也是为了加强对东夷的控制,并且和鲁国互为支持。
北京大学教授 朱凤瀚
朱:在《左传》上都有记载的,就是封赐把谁作为侯派到哪去,王要参加而且有很多礼遇活动,要赏赐很多东西,甚至要册命,这个是很隆重的一件事情,那么周人的封建主要的目的在文献上有明确的记载,就是要建立、来巩固周王朝的屏障一样,让他们在一些边远地区设立,防止周边的夷族对周王朝的侵犯,而且还有一个往往会告诉你在哪个地方做封建,封在哪个地方,然后你可以用这个地方为基点往(上)扩张,等于是周王国的领土不断得到伸展。
河南省商丘市 微子祠
河南省商丘市 微子墓
这里是微子庙,微子本是商王纣的庶兄,素有贤名,曾多次劝谏商王纣停止暴行,均不被采纳,后来避祸外出,后人为了纪念他在距离微子庙不远处还建有微子墓。
周朝建立后,微子主动归顺,他品行高尚,不仅受到周王朝的信任,也在商朝遗民中拥有巨大的威信。周公东征后,分封微子为宋国国君,令其统治一部分商朝遗民,奉其先祀,并保持其原有的风俗,周公分封微子,有效地缓和了商朝移民的对立情绪,使其更好地得到控制。
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文联 原主席 尚起兴
尚:为啥封在宋国?因为宋国是殷商的祖居地,也就是说这是他的根据地,这方面的移民有很可能再发生暴乱,怎么办呢?为了安定团结,周公就把微子,德高望重的微子请过来,让他来统治殷商遗民,所以把他封在了宋国,就是现在的商丘。
然而在周公的分封中,微子并不具有代表性,事实上周公的分封是以姬姓的王室裔亲和异姓的姻亲为主,是周人在新占领的广大领土上以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的方式,建立经过精心设计的政治格局。战国后期的大儒荀子称,周公治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以鲁、卫、宋、晋、齐、燕等国最为重要的。
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 邵蓓
邵:大量的殷人被迁到了宗周,镐京附近,然后就是把他们直接处于周王室的控制之下,还有一部分殷人被他分封诸侯,分给了卫国、鲁国、包括是不是还有晋国,他们都是分了一些殷商的旧族,也就是一个是把他们打散,迁离旧地,把他们新的地方给他们安置下来,控制起来,直接监视第二个方面就是允许他们做官,他们的社会地位并不低,还可以在周王室做官,充分发挥他们这个文化方面的优越性。
为了进一步加强内部的控制,周公在大行分封的同时又采取宗法制,通过加强血缘等级关系来加固周王朝内部的凝聚力。宗法制就是在同一宗族内部以嫡长子为大宗,其余诸子为小宗,大宗和小宗之间是等级从属关系,这样层层下推,一再分宗,形成了一系列大宗和小宗。
在河南洛阳,周氏家谱的续修工作正在进行,这些人士带着各自的家谱从四面八方而来,相互之间并不认识,甚至从未见过面,然而他们要将各自的家谱接续到同一本家谱之中,从这本家谱上看他们都是周公的后人,其实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自己的家谱,通过家谱同样可以追溯到自己的宗族起源,时光已经流逝了三千多年,期间有战乱,有流徙,许多山川都改变了面貌,然而一本家谱就可以让同姓同宗同源走到了一起,让人不能不感慨周公所制定的宗法制的强大凝聚力。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彭林
彭:我们把树根叫本,根本根本,根就是本,这个本然后上面有很多树枝,这原来的设想,就是大宗的这个本然后生出了好多枝,就是本和枝,它生出来鲁国、齐国什么的,这样传下去,本枝、树枝、枝杈,百世一代一代这样下去。
宗法制度下周王是唯一的,绝对的大宗,各地的诸侯为小宗,而诸侯国内各诸侯为大宗,他们再次分封的子弟为小宗,这些子弟还可以再通过分封,分出大宗和小宗,每个小宗都有自己的宗子作为宗族长,而小宗又统于高一级的大宗,大宗和小宗之间既是血缘宗法上的嫡庶大小关系,又是政治上的君臣关系,族权与王权紧密结合,由此建立起非常有序稳定的宗法体系,将周王室内部的人心紧紧地凝结在一起。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杜维明
杜:这个时候呢,家天下开始,所以对今天讲起来,这个已经过时了,我们不是家天下,家天下这个呢就特别注重这个宗法制度,长子继承,由大宗小宗造成的一个,等于一棵大树,这为了什么呢?就为了稳定当时的政权。因为权利的转移这是最难也最重要的大事,我们一般的理解就是权力是会腐化的,绝对的权威绝对的腐化,如果权力的转移如果是兄终弟及,兄终弟及的那个观念里面,就有好几个同时要来争取王位的力量。
与此同时,周人实行同姓不婚的原则,禁止同姓之间通婚,周王室必须和异姓的诸侯国通婚,周王室和异姓诸侯国之间就建立姻亲关系,各级贵族也是如此,必须和异姓的贵族通婚,在有周王后称呼的铜器中,王后几乎就是姜、姞两姓,表明周王室与这些诸侯国世代通婚。通过联姻,异姓贵族因甥舅关系也被纳入了周人的宗法体系,周朝通过封建亲戚,家国同构,使整个国家结构宛如一个庞大的家族系统,血脉相连,休戚与共。
在西周的金文中,西周的都城镐京又被称为宗周。通过宗法制,血缘亲疏关系被成功引入政治领域,西周王朝缔造出了一种家国同构的政治结构。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杜维明
杜:周朝建立没多久,商朝的势力还没有消亡的时候,这种斗争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在这个不太合理的情况下应该是选贤与能,应该是最有能力的人才能够,尧、舜、禹这种才是真正的儒家最高的价值你到了一定要用长子继承,这是个权宜之计,但是从权宜之计来讲这个做法使得周朝能够维系那么长的时间,这是一个稳定的因素,稳定的因素主要的目的不是为了政权的安定,是为了极大多数老百姓的幸福,这点他是做到了。
分封和宗法制度相辅相成,成为了一种非常有效的国家控制体系,周人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广袤领土的强大国家,他们不再是小邦周,而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分封制和宗法制最终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四面八方。
周王朝的制度建设还在继续,商朝遗民仍是周公最关注的,即便已经通过了移民等方式将他们分散开来,但,商朝遗民的数量仍然庞大,并不让人放心。在周公看来,周朝原先的都城镐京显然有些偏西,他要在天下的中心另建一个都城,以便更好的安置和控制商朝的遗民,管理四方各国。
经过多次考察和占卜,周公最后将地址选定在洛水北岸,营建新都——洛邑,将它作为周朝的东都,与西部的镐京相呼应。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彭林
彭:周人他是偏处在西北,就是他偏离这个国土的中心,这个东方六国,就是殷它在东方,它一旦有什么事情,它离太远,所以他到那里以后,你看他离那些地方都比较近,我用各种办法处理,当时我能够临时地制约四方。
西安的工艺师正在仿制的是一件国家级的青铜器,它就是何尊。真品现收藏于中国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铸造于西周成王五年,正是周公摄政的时候,仿制的何尊已经接近完成,从造型上看似乎与真品完全相同,但何尊最有价值之处却无法仿制,那就是它底部的铭文。何尊的底部铭文共12行铭文122个字,详细记述了在洛邑营建东都的整个过程,其中铭刻的金文中竟然发现了中国二字。
洛邑正是周公心目中的天下中心,周公摄政的第五年,东都洛邑营建成功,其规模宏大,洛邑建成后周公将商朝的遗民集中到这里管理,把商朝的祭器接受天命的象征物——九鼎迁到王城,使其正式为天下政治的中心,周公还将其命名为成周,意思是周人的建国大业最终完成。
陕西省宝鸡市 周原遗址
成周城洛邑是中国第一座国家层面规划建设的都城,经过几十年的考古挖掘,这座三千年前的古都逐渐呈现在了世人面前,众多的祭祀建筑成为洛邑最显著的特点,它既有祭祀上天的丘兆,祭祖的太庙,还有祭土谷神的大灶等等,然而在所有的建筑中,周公最重视的还是明堂,成周洛邑的落地仪式正是在明堂举行。在周代,明堂的设置呈亚字形,当中有五间内室,西周都是厅堂,外面有四方形的垣墙,东南西北各有一个大门,这里是发布命令和朝会诸侯的所在。洛邑建成后,周公大会诸侯,第一次宗祀文王,其仪式是在明堂举行,据说那时有一千七百七十几个诸侯,都恭敬屏息,弦歌奏乐,称美先王。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杜维明
杜:我们可以想象,假如说明堂祭祀,周公来主持这样的一个祭典,上千的这个诸侯参加了,他的每一个细节,就是一点点细节都不能错,这细节不能错的话就表示一个人的心要到了最宁静的地步,而且是要听,每一个器官都是集中精力,那么这种事情是成为凝聚真个天下,各种不同领导者的一个方式,这种典礼当时周公造成以后,他的这个影响力散布到各个不同的阶层,这个里面体现的是一种仁的价值。
第一次在明堂宗祀文王,其意义显然不止于祭祀典礼本身,更重要的是让各诸侯国了解礼乐,此时周公精心设计一个更为伟大的工程,正在悄然无声的开始实施。它将彻底改变周朝,改变中国,并一直影响到我们现在,这就是周公创造性发明了系统而完备的周礼,号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的周礼。
山东省曲阜市 周公庙
周礼涵盖了国家的大政方针到社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创造了由吉礼、嘉礼、兵礼、军礼与凶礼构成了五礼体系,对于庶人以上的每个社会成员(礼不下庶人),其人生行程的每个节点都有相应的礼仪,及其明确具体的要求与细节,严格规定了人们必须遵守与践行的伦理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周礼的核心价值是明贵贱、辨等列即维护等级制度,保障统治秩序稳定和社会和谐有序发展,使整个周王朝成为一个人人恪守名分、各安其位、秩序井然、彬彬有礼的礼仪文明之邦,这正是周公最希望实现的理想。
彭林是清华大学教授,一生从事周礼的研究,他的重要使命就是要探知和恢复周礼,周礼到底是什么样的?经过长期研究终于有所收获,这是周礼中的士冠礼,原本是氏族社会的成人礼,周公为其注入了新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内涵,在庄重而颇为繁琐的礼仪中,孩子成为了成人,他被赋予了更多的尊重,也将承受更大的责任,祝词中多次郑重地告诫和祝福,不要懈怠你外表的威仪,好好慎养你内在的德行,亲戚们都在场,以成就你成人的美德,愿你长寿吉祥,广增洪福。这种礼节的形式,虽然在后世有较多的变化,但礼仪中强调成年男子成就美德以及对家庭、社会的责任却从未改变,一直延续到现在。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杜维明
杜:礼后面一定要有仁来支撑,它才就有动力,它才能够有所变化,而且礼必须与时俱进,所以礼以时为大,时很重要,另外礼就是履,履就是走,它一定要经过实践,它不能空谈,一定是知行合一,他知道怎么做和他怎么做是合在一起的,他是会和不会是没有办法演示,所以从这方面说来,孔子对周公所讲的礼仪不就是从一个既有的政治形式来了解到,也把它变成一种人人日用之间必须要经常能够复习,经常能够转化,一种重要的价值和资源。
周礼的基本框架是一整套亲其所亲、尊其所尊,严格维护君臣宗法和上下等级典章制度。周公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影响深远,成为历朝历代沿袭的主要方式,一直延续了近三千年,成为中国社会能够长期稳定的一个重要制度。周公还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将贵族分成不同的等级,实行等级爵位制,周礼讲究尚德、尊尊、亲亲、敬老、慈幼,也成为对后世颇有影响的伦理道德规范,周礼的诞生是古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巨大进步,使整个社会从尊神尚鬼、迷信巫术走向礼治、德治。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 彭林
彭:这个转折是经过周公之手确定的当然这个道德它是一个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闻着没有气味,它就像空气一样,它就是一个抽象的,那怎么拿来治国呢?他就把他具象化,变成礼,这个道德理性在国家制度里叫礼制。
与礼相伴的是乐,乐从中出,礼由外作,礼讲稳定,乐讲和谐,两者相辅相成,周公制礼作乐,旨在使中国社会不仅长期稳定,而且充满和谐之美,华夏文明由此进入以礼乐文明为代表符号的时代。
在周公的苦心经营下,周初那种暗潮涌动的局面得到了彻底改变,在汉朝人所做的《尚书大传》中,称摄政的七年里,周公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做乐,由此周王朝稳如磐石,当周王朝进入正规后,周公实现诺言,还政与周成王。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杜维明
杜:这个特殊事件里面确实体现了周公的一些德行,大公无私的德行,一种忠诚的德行,一种对天命的一种承诺,对于这个弱势群体,成王基本上完全在他的掌中,一种尊重,然后对于礼,他自己设立的那些礼仪的这些基本的价值,特别他如果真正是有宗法制度,如果她自己违背的话那是不得了的事情,所以基本上因为他的选择,我相信虽然在历史是一个特例,对周代的这个国运能这样昌荣这样发展下去,他起了极大的作用。
陕西省岐山县 周公庙
陕西省岐山县 周公墓
还政三年后,周公重病而亡,临终前嘱咐:我死后埋葬于成州,我始终是成王的大臣。然而,周成王将周公和祖父周文王、父亲周文王葬在一起,表明自己不敢以周公为臣,周成王特别允许周公的长子伯禽,在其封地鲁国用天子礼乐来祭奠周公。
鲁国一直是最为昌明的所在,在这块土地上,在周公去世数百年后,孔子诞生,面对春秋之世礼崩乐坏,孔子积极主张克己复礼,他所遵从的礼仪正是周公所制定的周礼。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杜维明
杜:孔子对周的情况他当然更熟悉,因为他比较熟悉他认为如果能够回到东周,这是个郁郁乎文哉,这是个好事情,可是他绝对是要有很多的因革,有很多改变,可是有一个呢我觉得孔子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把德具体落实成礼乐制度以后,也就是一个社会能够安定的大定大法。
北京大学教授 朱凤瀚
朱:周公制礼作乐,周公应该是礼乐文明的一个代表,更多是王朝的礼仪制度你看我们到春秋的时候还看到了,春秋的时候很讲礼仪,非常讲礼仪,那时想继承周人的文化传统包括春秋的时候吟诗,然后外交也用诗,这些都是中国的文化传统。
陕西省岐山县周公庙 周公像
山东省曲阜市 周公庙
所遗留的政治文化遗产,是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主要资源,孔子之后的一千五百年间,中国文化一直以周孔并称,即表明周公与孔子一脉相承的联系,又充分显示出周公享有的重要文化地位,他的人格魅力与历史影响跨越千年,从未消失。作为中华文明的创设者,周公在华夏子孙心中有着特殊重要的地位,三千多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都在深深的怀念这位伟大的先祖,他被后世奉为天下第一圣人——元圣,他所首创的明德、慎罚、保民的德治思想和他所创造的礼乐文明,已如甘露清泉,浸润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潜移默化地深入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意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