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而发,希望能吸引你的注意
嗯,说点什么好呢,不过有感而发罢了。我们知道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而非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所以一个人的行为选择看似为他的主观意识所左右,但其实根源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和经历。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个人归根到底会为物质世界所束缚,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极其有限。你用5元钱购买早餐,看似你有很多自主选择,但你不能超过这5元的范围,这就是你力量的局限。进一步说,即使你将5元花得很好,你将这5元花得很好的能力难道不是由物质社会所决定的吗?所以一个人苛责他的社会环境、原生家庭是有一定道理的,并不是要全盘否定的。当然你可能会说,一些人非但没有抱怨自己的社会环境、原生家庭,反而呈肯定态度。首先,不可否认,这类人的社会环境、原生家庭对他们有推动作用,但也应该知道他们也处在这两者的束缚之中。 不同人的人生态度有区别,如悲观和乐观,但究其根本都是合理的,因为都由物质世界对个人的影响所决定。你可以说悲观的人生态度是不好的,不利于人的健康,但你应该承认它的合理性。我们都知道雷锋同志乐于助人、无私奉献,但了解他幼年的社会经历、曾接受过政府的帮助,就能明白他为什么能够满怀热情奉献社会了。当然你可以说一些人命运悲惨 仍心糸他人,但这与我的观念并不相悖。首先应指出这种情况是很少的,因为一个自己都很难得到全部关爱的人,自我活着自保尚且困难,又怎么会有闲暇去关心他人?即使真有这种情况出现且事实上应有,难道与他的社会经历没有关系吗 ?正是因为少爱所以想关爱他人,因为少爱所以心思细腻,关心他人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这也是符合我们的物质社会的影响的大框架的。哎,古今先贤愤懑不平的人不可胜数,大抵都是在哀叹自己的命运吧。欲以天下为己任实现宏图壮志,无奈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知音难觅,俞伯牙常有,而钟子期常有乎?愚者甚多,高山流水常有,而懂者几人哉?今随先人之脚步,作伴陪之知音,略抒愤懑不平之气,区区八百之言,甚是荒唐,权当一笑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