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科普】印度造与捷克造详解——甲匠与工人之分

2020-01-20 13:18 作者:DirtyRoy  | 我要投稿

这篇文算是上一篇(CV3867587)的补充和更详细的进阶说明,在上一篇当中我简单介绍了一下印度造的几个档次还有如何鉴别,又如何自行海淘。这篇打算进一步梳理一下关于制作工艺和各方面的细节,并且不光是印度造也会大致提一下关于欧洲板甲订制入门的捷克造的事情。

虽然估计这篇文也没多少人看并且多半也没多少人看完会能体会到我想表达的东西,但还是写一写,梳理整理一下。让有兴趣想了解想学习的人系统性地了解一下目前海外板甲中低端市场的现状。

正文:

2017年以前的板甲爱好者大抵上算是幸福的,即便板甲这个爱好入门所需颇高,在那个时间点却仍旧是具有较高的性价比。

当时最低端的印度造板甲当中,只选LOB、MH、ULF和GDFB等欧洲品牌印度代工产物——也即是印度造当中比较拿得出手的高级品牌,配出来一套大约是9000-12000RMB左右。

缺陷自然就是均码的不合身、细节不好等问题。(这些问题至今也仍旧存在

但两三年前的盔甲爱好者仍是幸福的,因为从低端的印度造到中端入门级的捷克造之间,所需跨出的步伐并不大。

17年一套o4e(https://www.outfit4events.com/eur/)的16世纪板甲,量身定制的全身板,价格仅在16000RMB-19000RMB区间。

而即便是相对较贵的AM(http://www.armorymarek.com/)的15世纪板甲,价格也仅在23000-25000RMB区间

对于两三年前的我们来说,从最低端的印度造这种非量身定制的量产品,进入到量身定制的入门级欧洲板甲捷克造,所需要的只是咬咬牙,多攒那么三分之一的资金。

而这是很有诱惑力的,因为捷克造的水平相比印度造确实有长足的提升。最重要的是因为是量身定制的,所以贴合度各方面会远比均码的印度造更好。

我一向秉持一个观点:

贴合度良好的板甲远比不贴合的板甲看起来更高档次。

国际HEMA导师Arne大佬身上相对朴素的早期哥特
低端LARP用缝隙硕大无比的“哥特”风

上面图例的两者风格近似,都不属于特别华丽的大公哥特风那种带着很多镂空和雕刻、铜边的风格。但是肉眼看图即便是外行人大抵也会潜意识地觉得第一张图arne身上那套档次更高。

这就是贴合度的问题了。

板甲的美感一向都是由其以金属构造出的人体曲线来体现,这也是为什么全包裹小腿甲往往是全套板甲当中最漂亮的一个部件。

高端复刻的全包裹小腿甲以金属勾勒出的人体曲线,只能用性感来形容。

而不合身的板甲挂在身上缝隙硕大晃晃荡荡的,哪怕你花钱上了蚀刻和镂空雕刻,终归看起来也会档次颇低不太像样。

因此在17年左右的时候,咬咬牙多花几千块钱一口气上捷克造,这笔额外的支出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步到位订制一整套合身的盔甲,看起来贴合度足够好不说,捷克人相对于印度人而言,对盔甲的理解也高了一个层次。

加之以一步到位整套订制的盔甲,各部件间具有良好的兼容性,不像印度造混搭的可能会出现无法契合的问题。

这是几个例子:

小码的夏雷尔无法套在喉甲外面
只有头围64的大码可以套上去

这是以前店里销售的一款喉甲,因为宽度过大的缘故,小码的夏雷尔式是无法与它组合的。

同理还有我个人经手过的一款喉甲。

宽达21cm的面甲部分甚至可以套在我的armet和附加喉甲的外面.....

并且下沿的宽度也是一个问题。

注意看下沿比胸甲更宽

喉甲的下沿比胸甲宽,多出一截,不光是不好看的问题,还会在两臂抬起或者向前伸的时候造成阻碍,在一定角度上便卡住。

而这些问题基本上都是由于不配套的零散部件强行组合在一起造成的。

所以印度造相较捷克造所省略掉的金钱,代价基本上就可以总结为:部件不兼容;整体形制有问题;非量身定制因而贴合度有问题;这三点。

这是17年和17年以前的时候,向人推荐入坑欧洲板甲假如经济能力承受得来的话,最好一口气上捷克造的原因。

但现在为什么不推荐?

——因为捷克造涨价了。


拿之前被某个人黑屁过的我们店里这套o4e的16th板甲作为举例,如果他知道这套甲在17年的时候到手价只要19000不到,是不是会骂我们黑心一口气赚16000的利润呢?

捷克造在这几年内几乎以每月一次的幅度疯狂涨价,这套甲在19年的时候帮人订,含关税与国际运费以及代理费用,到国内已经是32000左右的价格。(店里标价并非实际售价,商品详情内容也有说明,所以并不是现在涨价到3w6,不要误解)

国际运输的运费动辄几百欧起步,换算成人民币就是好几千。

而且过海关的时候还是要收税的,哪怕以较低的类目报表,也需要收15%的关税。

也就是说一套30000元的板甲,关税大约要交4500——而这还是按你主动报关并且海关人员没有为难你的情况,如果人家觉得你这东西不能走那些较低的类目,必须走更高的奢侈品之类的类目,给你收25%的关税,那这笔支出又要翻一翻。

这还是海关人员在没有行使定价权的前提下,也就是说海关人员相信了你关于这套盔甲的3万元的价格报价。假如人家认定你这套甲把价格报低了,实际上它的价值不是3万而是10万,按照10万算15%或者25%的关税,那结局可想而知。

海淘冷门物品一不小心关税比商品本身还贵,是常有的情况。

我推测评论区里会有人提一些“不用交税”的方法,但在这里再三强调,逃税是违法行为,范冰冰的8亿案例摆在那里,不要为了省这点钱给自己搞来牢狱之灾

——总之,在捷克造疯狂涨价的这几年间,原先和低档印度造板甲总支出差距不算大的中档入门级平价捷克造。

如今可谓不复存在了。

工艺水平并未提高,然而价格一路飙升。如今要从印度造一口气跳到捷克造,所需要迈的步子实在太大。

而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将注意力转移,试图跟印度工坊搭上线,谋求解决方法的一个原因。

并不是为了圈子啊之类冠冕堂皇把自己标榜为救世主的话,单纯就是自己想玩。

因为捷克造涨价了,不划算了。自己又对便宜的板甲有需求,所以结合自身拥有的一些经验与知识,联络印度工坊进行研发。

归根结底满足自己的需求是第一目的,所以自然而然地,我们店里大部分开发的新品都是15世纪样式的板甲。

而这个开发过程所涉及到的东西,就是我标题所提的——工人与甲匠之分。

我相信与我一样,大部分读这篇文章的人一开始在想到板甲制作的时候,脑子里浮现出来的都是这样的画面。

甲匠、炉子、型砧,叮叮当当敲盔甲

视频出自AV77591010,是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在2012年请顶级甲匠jeff wasson进行的演示。这也符合我们大多数人对于盔甲匠这一职业的想象,专业人员专业工具,一点点塑形完成。

——但这并不是现实。

在炼钢产业如此发达钢材随处可得的现代,材料费早已不是注定物品最终售价的重要条件。

就好像那些不理解我们这些板甲爱好者的人常说的那句话一样:

“不就是一些铁皮吗,我买一个不锈钢脸盆几十块钱,凭什么一个头盔几百上千。”

现代的钢材已经便宜到了一个很可观的程度,所以板甲这种东西之所以价格依然居高不下,主要的原因就在于。

人工费贵。

jeff的软钢(mild steel)哥特胸甲

上图所展示的正儿八经甲匠,jeff的一个软钢材质哥特前胸甲——注意是前胸甲,不包括背甲,售价便已经是1800美刀。

高等级的甲匠所需掌握的个人技能非常多,锻造蚀刻雕刻和发黑烤蓝各种热处理,镂空边缘啊甚至鎏金什么的,还得自己做扣具上皮具的部分。制造盔甲所需要的技能非常全面,而学习需要成本,学有所成的这些大师们,自然收费也不菲。

所以像是我们想象中那种甲匠一丁一点制作盔甲的场景,代表着相当高的消费等级。

所以。

现实中的印度造之类低端的品牌,其实更多是“工人”而非甲匠。

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简而言之——现代流水线作业。懂的人听到这个描述大约就能明白我的意思了。

粗略说就是把一个人需要完成的复杂工作分而治之:分成好几个小部分,这样一来就不需要工人掌握复杂技能。

以哥特式部件举例:工人A负责敲菱条的部分以及大体的塑形;工人B负责将前者塑形好的部分焊接或者铆接处理固定在一起并抛光;工人C接手后在内部涂漆并且装上内衬和下巴皮带等部分完成产品。

每个工人只需要单独完成自己的一小部分,所以他们需要掌握的只是简单的重复劳作,而无需具备全方位的能力。

这样一来所需要支付的就是普通工人水平的人工费,而不是大师甲匠的人工费。

捷克造相较印度造更好一些,但一整套甲也通常是分成好几个人负责处理的。

实际上哪怕是历史北意大利米兰地区的制甲工坊,也通常是有大量人员在工作的。简单的例如大体塑形或者抛光这种耗时长的重复劳动就交给甲匠学徒,而掌握尺寸和活动细节啊凿刻之类对手艺要求更高的就由师傅负责。

分工合作可以有效提高产量。但问题就在于不是同一个人制作的,要追求部件契合,需要工匠之间互相交流以及有一个监工的角色存在,把控大局管理整体。

捷克造我个人推测大体就应该是这样运行的:下面的甲匠各自负责某个部分,而工坊长或者老资格的甲匠就负责大体监管。

而印度人由于是现代金属加工厂式的运行方式,自然就没有类似的感觉存在,或者说他们的监工监管的东西和甲匠的方向不同。

流水线产品需要的是满足一个生产标准,例如某某弧度弯曲到多少厘米,哪里要上多少菱条。

像这样的标准也正是印度造之所以全手工制造(毕竟机器投入很贵)却看起来有一股机造味的原因,因为生产标准正是要求他们每一个产品都尽量符合统一标准规格。

拆分制作,每个人都是流水线上的一个小环节只负责一小部分工作。然后有一个标准,每个人都只要达成这个标准即可。

按照普通工人的工资雇佣这些人来制作,而无需雇佣一个方方面面都懂得的大师甲匠。这样的现代化流程益处便是拆分的工艺导致人工费可以大大降低,加之以印度低廉的物价,最终便有了价格远在捷克造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区间的廉价板甲。

而坏处嘛。

就是难以变通

想象一下如同我们上面那种传统印象的甲匠,如果你的盔甲有些什么问题,因为全都是他一个人解决的,所以他完全具备整体重新调整的能力。

可流水线的工人不同,你可能觉得这只是修改了一个小细节,但因为生产环节是环环相扣的,修改了一个小部分很可能导致整条工作线的工人都需要重新培训学习新的制作方式。

所以印度造的优势始终都只是量产成品,他们能够批量生产标准规格的某种样式的盔甲,做到性价比极高。却无法像是个人甲匠那样灵活地调整尺码适应各个客户的身材,以及修改细节。

而j加之以沟通交流的问题,要联络印度人修改调整细节,一直以来都是一个让人绞尽脑汁的难题。

写这篇文主要是针对那些总想着印度造低廉价格想玩订制,作宝可梦的人进行的解释。虽然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真的认认真真看下来,但原因我都给你铺开说明好了。

因为制作一件盔甲所涉及的工人众多,任何订制修改都意味着生产线上所有人都得重新学习新的技能。生产线得重新安排。这一点是远不如什么都会的个人甲匠来得方便的。

如果资金有限的话,选择印度造的均码产品能适应自己身形的,是一个可行的选择。但即便是买这些,我也强烈建议在购买武装衣之后再做,然后穿上身实验看看哪些地方不合适,去找一位信得过的国内甲匠帮你调整到贴合身体。

不贴合不兼容的板甲有多难受和难看我在我上面已经说过了。

而如果资金充裕的话,鉴于目前捷克造涨价幅度过大已经失去性价比。

我个人建议是去找乌克兰甲匠。

不光友善好交流、工期短,而且水平也不低。

当然价格花费会较高,大抵要攒个4、5万RMB才比较够用。

总而言之,大体的思路和一些个人的经验总结,知识点都已经分享出来了。

能不能有所感悟有所获得,就还得看各位自己了。

【科普】印度造与捷克造详解——甲匠与工人之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