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陈子庄:学画要深究哲学

2023-03-02 08:33 作者:儒文化  | 我要投稿


从事绘画艺术要先有理论——所谓理性认识,然后再充分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不断否定旧我,这样才能逐渐达到艺术的高层次。

绘画,起初是描摹大自然,然后“生化”(即提高与创造)。生化的本领得自作者内心的修养,一个画家在艺术上成就的大小,就看其人修养之高低。

绘画须通“心灵”,须得“机趣”,此四字,论及者寡,能做到者更少。

我的绘画最大的特点是描写大自然的性格。在理论上,一幅创作是作者全人格、全生命力的表现,我努力想做到这一点。


绘画一道有两个要素,一是性灵,二是学问。无性灵不能驾驭笔墨,有学问才能表现思想。

必须于性灵中发挥笔墨,于学问中培养意境,两者是一内一外的修养功夫,笔墨技法是次要的东西,绘画光讲技法就空了。有人光讲意境,无学问来培养,则是句空话。然而如沈石田、文征明,学问虽好,但缺乏性灵,笔墨也会落空。八大、石涛有学问有性灵,可称双绝。性灵是根蒂。治学当治本,不应治末。

画画有两种境界,一是“画”,一是“写”,“画”是描画,“写”是表现,写胸中逸气。绘画艺术离不开“写”,但观古今画人之作,大多是“画”而不是“写”。


学画,开宗明义第一章便是形象。形象准了,然后再加以艺术化、抽象化。由似到不似,由自然到艺术。

绘画,第一步是由不似到似。第二步再由似到不似。先须画得像,再到画得不像。如第一步尚未过关,画得似是而非,却学语日:我是似与不似之间。直是欺人自欺。


对物写照,不论山水、人物、花鸟,均宜描写具象,个别特征,形质俱肖,不宜太抽象,普通泛泛为之,此为一定律。

大胆挥写,细心收拾,能得奇趣。

写意画,是在写字,不在画,要量寡而质高,写是写其意趣耳。


用色不宜多样,一幅之中青黄杂沓,失去韵致和朴实,华则易俗。色以辅笔墨,不可依靠色彩而惑人自惑。要色与墨两无碍,色有深浅明晦,以求色之变化,使山水增辉。

屡改者面貌,不变者精神。人工熔烁,技术尚焉,掇景发兴,胸臆尚焉。二者相济,方臻美备。


凡最高境界,不但在笔墨之内,而且要在笔墨之外。而意趣深厚,原不是依色量和墨量之多寡而定,然笔墨之内是有穷尽的,而笔墨之外是无穷尽的。

中国画为什么不叫风景画而叫山水画,是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故山为静,水为动,因之山水讲动静阴阳,而不叫风景画者在此。

画之雄强、超逸,能手而已;至于平淡、天真、无迹可寻,故曰淡然无极象而美从之。

文以达心,画以适性,适性而真画出焉。

古人忌用湿笔,以为湿则掩其笔锋。若能画大画用湿笔积水法,则层次深邃,韵味无穷。


我的思想体系是同意“物我一体”、爱己爱人的。无仁心,一切皆无。学艺术不为自己,也不只是为爱好。初则以之陶冶自己,然后逐渐扩大,想到国家、民族、人类。

最美的是真实,违背真实则虚伪,则不美。绘画是无声的语言,我们要画真画,讲真“话”。

学画要深究哲学。初成“画家”,后来要脱离画家,否则,最终只是画匠,最多“巨匠”而已。不学哲学则不能振拔,将永陷魔窟之中。画到穷时,要能闭关两三年,从思想上省悟,画还会变。这样常常自省,就能不断提高境界,最后达到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陈子庄(1913--1976),四川荣昌人。早期作画号兰园,中期号南原、下里巴人、陈风子、十二树梅花主人,晚年号石壶,有“中国梵高”之称。抗日战争前,齐白石、黄宾虹先后寓居成都,陈子庄因得到他们的教诲而眼界大为开阔,同时上窥朱耷、石涛、吴昌硕诸大师的艺术精奥,从而决定了他的艺术走向。  他陆续出版过《陈子庄作品选》、《陈子庄速写稿》、《石壶画集》、《陈子庄画集》和《石壶论画语界》等。曾任四川省文史馆研究员、四川省政协委员。1988年陈子庄作品遗作展在中国美术馆举办。 艺术特色  50至60年代中期,他的画艺以奇兀、峭拔、灵宕的特色呈显,异于时流。文革时期使他陷入困境,在妻子疯癫、幼子夭亡、自己疾病缠身的情况下,仍以极大毅力潜心于艺术的追求,把自己的艺术推向了一个更高层次。他的早期作品偏于清新、奇兀、险峻,晚年作品则日趋朴质、自然、幽微、绵邈。他的作品多为小幅。传世作品有《翠鸟》、《平林秋晚》《春雨》、《幽壑密林》等。  陈子庄与徐子维同样借古开今,亦即同样在民族艺术本体上开拓现代的中国山水画,却形成了全然不同的风格意蕴,表达了仁智各异的艺术个性。陈子庄的山水画多系小品,迹简意真,平中求奇,天然真率而清脱纯朴,有着田园诗般的韵味,观之沁人心脾,看似天马行空,尽脱古法而实则“阴法其要”。(-薛永年语) 

整理自网络,来源《中国美术》微信公众号,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首特邀题字:陈学儒(人民日报视界创作者、北京书协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


陈子庄:学画要深究哲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