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快速的思想,缓慢的现实

2023-05-25 15:46 作者:呆毛lili  | 我要投稿

这篇专栏是在看了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前两节就决定要写的,只看了十多页就摩拳擦掌,一是确实看到了生活和世界的现实,二是这些文章本就相互独立,单独拿出来谈完全没问题,三是观点很密集,大师都能写成千上万字我沾沾光凑一篇专栏完全不成问题。

“到底该从利害的角度来定义崇高,还是另有一种先验的东西,叫做崇高。”

这是书中的其中一句话,还有许多摘取在之后提及,此处就先做个引子。

看到这句话之后的阅读中,我尝试表达自己的看法:没有什么是本身就崇高的,脱离了现实和利害关系的崇高与宗教无异。

为什么我会持有这种看法?作为一个费劲学习考上大学,现在宅在家里的人来说,我深刻感受到,至少我的生活,和几十年前王小波的插队生活无异。当然,我不是往脸上贴金,单论经历。

我本身是一个很爱玩的人,很需要朋友,又常常不愿主动交朋友;喜欢玩游戏,但又被迫偶尔玩游戏,我希望能回应别人的期待,却又在兑现期待的过程中左顾右盼,无法沉浸其中。

是的,别人的期待是属于别人的,从来不属于我自己。这就导致,我会将他我伪装成自我,从而弥补自己迫于现实压力所做的虚伪又艰苦的努力。

我向来认为,学习,书画,音乐,每件事情作用于不同的人,也是完全不同的。

“哎呀,真厉害,我就不能埋头读那么久的书。”被夸奖的人可能认为你这人说话好奇怪,读书不是在休息吗?

因此学习好之间,亦有不同。有的人乐在其中,可以整日整夜埋在里面,有人下课坐在座位上不抬头继续学习却也是装出来的,比如我。

这就是别人的期待和自己的期待之间的差距,这种煎熬的突出表现,就是我的大脑一直在胡思乱想,我的小脑在学习,大脑却在猛烈的追求我的爱好,从而缓解我学习上的压力,学习时也常常无法静下心来,看似总是心不在焉,其实音乐,讲台谈话,看书,看活页等等,都是为了稳定因为学习而崩溃的情绪,为了回应别人的期待,而所做的努力。

即便对于这件事情已经经历过无数次的心理疏导,但每每想到过去的这段故事(虽然认定自己从不后悔),都忍不住红了眼眶,感到一种心酸。

这就意味着,在经历十数年的学生生涯后,进入大学的新时代,我爬到旧思想的顶峰,终于裂开了(各种意义上)。

我先得声明我不是受虐狂,但王小波引用的弗洛伊德的话似乎仍旧与我相契合:假如人生活在一种无力改变得痛苦之中,就会转而爱上这种痛苦,把它视作为一种快乐,以便使自己好过一些。

人人都是一座孤岛,所能应对的情况都有限,何况他们的价值观正来自于这种痛苦,那改变还必须要求自我发现,虽然旁人可能觉得很简单,但这对一个个体来说非常难。

“从正确的前提能够推导出正确的结论,但从一个错误的前提就什么都能够推导出来。把无价值的牺牲看作崇高,也就是接受了一个错误的前提。”

永远不能指望和自己不是一个阶级的人拯救自己,只能求得自救。

因此,我在学生时代还在追求内在的独属于我自己的期待,做一个崇高的人。

虽然当时我并没有拿出这一部分与我生活的现实做对比,但既然它出现了,就必定和我埋头苦学属于两个不同的方向。

我希望我能满足自己的期待,自己真正的期待。

我积极做班级贡献,义务劳动,参加公益活动,友善小孩,尊敬师长,我很乐于这么做,因为这是中华传统美德,然后......

当别人没有注意到的时候,我会认为别人没有发现自己的价值,但暗自告诉自己无所谓,参加公益活动的时候却不能准备充分,导致计划出现问题。最后,我才发现,我所谓的自己的期待,其实还是别人的期待,只不过是变成了“别人的期待”的形状后,自己的期待。

我在尽可能地学习雷锋,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不快乐,只不过,雷锋是肉体不快乐,我是精神不快乐。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西方人以为,人的主要情感源于自身,所以就重视解决肉体的痛苦。中国人以为,人的主要情感是亲亲敬长,就不重视这种问题。”

我回想起我高中之前,确实是肉体痛苦,上了大学,肉体不痛苦了,但精神开始痛苦,导致我的仁义礼智信绷不住了。

正如开头提到的,我的生活似乎脱离了利害关系,当然对别人是无害的,对自己确实有毒的,toxic,这称不上崇高,毕竟我们是唯物主义国家,脱离利害关系的先验的崇高就迈入到宗教范畴了。

也就是说,我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毕竟一开始就被人牵着鼻子走,随后的追求也就随之变味儿了。

我分不清是在为谁而活,为什么而活。

衡中三问:“我来衡中做什么,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今天做得怎么样。”

看似是在问自己,其实是在问你的父母。回头想想,我又没有真正认真想想这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我给出的答案又是围绕着谁,答案绝对不是我自己。

王小波说:“我在七十年代吃的苦,是无价值的。”

我说:“我在高中时代吃的苦,是无价值的。”

这里我不会留任何余地,任何回旋都是对自我的不尊重,但这不代表完全否定,毕竟没吃过苦的我也绝不会痛心疾首的反思过去吧。

虽然学到了无数的知识,但收获的只有与别人存在差距的惶惶不可终日的恐惧。

我又想起一种现象,能与这种“现实”相互呼应。在广大的互联网上,往往一种观点,得到的不是认同,而是反驳和补充,后两者其实是一样的,因为他们都源于自己,而不是他人,这就是在凸显自我的价值,而为什么要如此呢?那肯定是和我对“自我的期待”有相似之处的期待吧。

快速的思想,缓慢的现实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