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网课,我的高三报废了

up主:高考没有捷径可走,走捷径不可取
up在高三的时候选择回家自学,而且是回家自学看网课。想去自己安排自己的时间,自己决定作业该不该做,到底该听什么网课。软磨硬泡之下老师终于放我回家了。高考完的那天才知道,属实是放虎归山。
也许大家会认为是up在家里不够自律,但其实每天都可以保证11个小时左右的学习时间。
但是,不是网课毁了up,而是听网课的姿势不对。
“任何时候,不吸取教训,一味的推卸责任,不接受现实,不进行积极的反思,一定是比做错选择,更加愚蠢的事情。”
无论是付费还是免费课程,up都七七八八的听了十多门。做了笔记,在一些重点的部分来回反复的听,也会对着题目反复练习。
up心想:只要我听了这些课程,我的成绩就会提高。慢慢拿的觉得越来越驾轻就熟。课程听得越多,开始用知识课代替内化,开始用习题课代替做题。
在这里,up主犯了一次致命的错误。
把手段当目标。
听课只是一个手段而不是目标本身,不能为了听课而听课,为了听完而听完。
很多同学计数器式思维体现在方方面面。
“我今天必须要做一套卷子”“我一定要整理五页错题”
当然我们可以给这些表上“自我感动”的标签,但这还是太表面太肤浅了。各种自我感动有着深深的共性。我们得把它找出来并克服它。
这才是犯过错。
做卷子的目的是什么?反馈和强化,反馈我们的知识点哪里有漏洞,强化知识点
学习要有反馈,学一个东西没有高效的方式去复习,记忆的效率足够低。
那些认为听足够多的课,去代替做题的人。就是极其幼稚的。
他们忽略了听课与提分之间,巨大的鸿沟。知识内化吸收的复杂步骤。理想化的认为听课就可以直接转换知识。知识就会体现在试卷分数上。
大脑什有BUG的,而这个bug最大缺陷就是永远对轻松的情有独钟,永远倾向于简单的永远只想输入。有着巨大的惰性。
大脑不喜欢繁琐的流程,如果只听课不做题就可以提分。那真是轻松,真是爽。
但是事实上确实你必须要做题,如果一个人害怕复杂,倾向于把任何事情都理想化,简单化。害怕遇到挫折,容易被各种小难题击溃,那么这种人就不配赢。是弱者心态。
强者们奉行的是问题,不是意料之外,问题永远是情理之中。甚至是遇到了问题就兴奋。因为这就是解决问题的契机。对他们来说,要做的事情就是不停的解决新的问题。而弱者永远都在逃避问题,理想化地认为我的人生就该一帆风顺在任何方面。
但是事实上,就是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
完美主义,是有强烈的自我毁灭倾向的。
高考题分的本质就是解决一个又一个不会的知识点,处理一个又一个题型的。
如果真的想变强,遇到自己不会做的,遇到意料之外的错题,先改变态度,要知道这是机会。不是挫折。
输入——内化——输出
输出检验再次强化。什么是输出啊,做题就是输出。而复读机们最喜欢做的就是复刻同款笔记。老师讲什么我就写什么。
不进脑子就没有意义。
听课和练习的比例至少是1:2
做题:对答案=3:1
对答案的思考和复盘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三问:题目步骤是什么?
相似问题总结题型
题型变化线索
做题不是为了做题,而是为了掌握知识点。
总结:永远不要把手段当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