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on or SONY 开放是最大的生产力
值班的时候看到一个俗套、常见又宽泛的问题,“尼康、佳能、索尼选哪个?”
情感上尼康,使用上索尼。

从尼康D7200、D500、入了又出了的Z5、最后买了台全新的Df,对尼康这样的传统光学企业内心还是有些敬仰,机身设计很好,除了Df这样的复古机身,持握感、操纵感都很不错;机身都很实在,相比于像商人一样精明的佳能,尼康多了些工程师的实在,D7200那个年代的半幅机就宽容度超群;Z5全幅入门机机身防抖、五维摇杆都有;D500给了当年同款D5的对焦系统。几十年不变得卡口,多了很多情怀,也缴纳了最大一笔情怀税——Df,换上六七十年代的手动镜头,情怀拉满。除了D500有时用超长焦的时候背出去,大部分时间成了在家把玩的机器。

但是昂贵并且当时买不到的Z口镜头(24-120 Z),以及没有开放的卡口,促使我转向了卡口更加开放的索尼,出了Z5,购入A7R4。使用下来,索尼的对焦系统相较于Z5的肯定是领先的,试用过Z6、Z7,应该也好过这两兄弟,Z9不是我等凡人使用的机器,暂且不论;与尼康同样的高宽容度也印象深刻。R4算是高像素机,纵使高感有些劣势,但带来的裁切优势要比2000万级、4000万级像素的机身更大,带一枚35—150 E,相当于同时带了颗长焦出门。相比于尼康最大的优势,应该是对焦和镜头群,也不靠摄影赚钱,顶尖的画质差异没那么要紧,方便就行,换门最大的动机在于腾龙35-150 E只有索尼能用,搭配17-28 E,真是两镜走天涯了。除此之外,腾龙适马的其他产品极大的提升了索尼机身的性价比,对大多数人十分友好。回顾曾经录像带的VHS和Betamax之争,开放是最大的创新动力,也会带来更大的市场。

为了让充满电子感、少了工业感的索尼也带一点情怀属性,最后买了LA-EA5转接环,入了两枚美能达镜头,算是对光学敬仰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