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生活在树上》之后,我们将如何写作高考作文?

2020-08-13 15:22 作者:盛堪白  | 我要投稿

 

《生活在树上》是一篇好作文么,又或许是一篇好的临场考试作文么?这几天大家的讨论并没有散去,指向《生活在树上》的质疑也不断发酵。

这篇作文到底是靠学生的阅读积累,还是某素材课本上的死记硬背?甚至于,这篇高考作文是如何脱离保密的要求,在高考结束不久就发布在公众号中,并引起热议?这或许又是一场可怕的营销——将高考作为卖点?

 

一篇生僻的、难读的作文,不会引起大众广泛的反感。因为作者也仅仅是一位高三学生,他正处于孩子最喜欢卖弄自己,彰显自己,证明自己的青春期。但是作为一篇满分的高考作文,其中的隐患也就不仅是一位孩子“掉书袋”那么简单了。

 

一、我们的高考资源真的公平么?

    

《生活在树上》之所以被判断为高分作文,很大的原因是这篇作文涉及了许多高中阶段很难接触的哲学家,而这些哲学家又不是康德、黑格尔、马克思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大名,而是一些当代更生僻的哲学家。

这篇作文体现了作者在小小年纪上阅读经验的积累,虽有报菜名之嫌疑,但是瑕不掩瑜。

近几年,我们一直都在提倡素质教育,也一直担忧青少年的阅读质量。

《生活在树上》仿佛在告诉我们,或许青少年的阅读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堪忧。起码,他们在大数据时代中也正接触着新的知识,即便出现了碎片化、逻辑散乱的问题。

但是为什么大家都对这篇作文口诛笔伐呢?

 

因为这篇作文暴露出来的问题更大。

 

我们可以看看作者谈到的这些哲学家。

作文里的“海德格尔”,最著名的作品,《存在与时间》,原价65元;“骆驼、狮子和孩子”,来自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原价46元;卡尔维诺的《树上的男爵》,原价45元。还有作文里的麦金太尔、马克斯韦伯,以及各路人士搜集出来的陈嘉映等等,把他们的作品加在一起算算价格,仿佛也不过是几百块钱的事情

真的是么?

如果这篇作文真的是几百块钱的事情,那么为什么在通识教育下,能够花费几百块买辅导书的大家仍然对这些作家不熟知呢?所以说,作者如果能够做到熟悉这些作家和作品,那么这篇满分作文的胜利就不仅仅是他一个人的成果

 

《生活在树上》这篇作文所体现的不是一个青少年对哲学的积累,而是体现着,我们对教育的认知永远不可以以“深奥的知识”为评判标准。

“深奥的知识”背后,不是知识本身。

 

二、高考需要是公平的

    

我们都在说,贫穷的孩子正是因为公平的高考,才能够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所以我们要力保高考的公平。但是我们也永远改变不了高考是竞争考试的本质,所以,我们一直在强调改卷的公平

 

理科有正确答案,而文科有标准答案。

作文,则只有判断标准,和历年来的范文。

设想,这样一篇作文,它好模仿么?

看上去好模仿,背它几个生僻词、生僻哲学家、几句我也不理解的话,就学会了。

但是也不模仿,这位同学,偏偏都在选择着最为恰当的人物——因为这些人的地位都不低,都是专业内的热门,专业外的生僻。

专业人士都不了解的生僻,没有用的。

 

所以,最终能做到模仿的人,是与作文作者相似的人;不能模仿的人,则只能日复一日继续背诵作文素材的人,等待着哪天和作者一样,一不小心,就赢了一把。

 

可这恰恰对最需要高考的人来说,最不公平。

 

没有广博的见识、深奥的专业名词、被一句截取的“名句”,我们就真的不能判断作文的好坏了么?

通俗的例子、通俗的情感、通俗的表达,就难分高下了么?

 

并不是。

大家都知道白居易写诗老太太都能听懂的典故,我们最喜欢的伟大诗人李白,笔下的诗句流畅明了,大家也都了解余华《活着》的真实。知识的形式是外壳,真正重要的是,如何去理解与运用它的内核。

 

正如这篇江苏07年的《怀想天空》,第一位老师给出36分,第二位老师42分,第三位老师38分,却最终在阅卷组组长手中成为了53分,它告诉我们,其实最难模仿与塑造的是真情实感的作品

 


三、生活在树上,与烈日当空的滋味

 

我相信,所有考生在看到《生活在树上》这篇满分作文的时候,同样会有“烈日当空”的感觉,这是一种痛感——人与人之间的差距。

豆瓣最近火了一个小组,叫做“985引进废物计划”。看上去有点可笑,人人称羡的985名校,人人津津乐道的985名校学子,居然聚在一起认为自己是废物。

看上去荒诞不已,却在揭露最真实的事实。

有些人最高的巅峰——或许真的是高考成绩。

进入大学,他们就开始从巅峰往下滑,跌入最深的谷底。

是学校选错了,还是专业选错了?

其实仅仅是,离开高中的人生,不再仅仅以成绩评判高下了而已。

也仅仅是,离开了高中,你的人生也开始不在以成绩为重心了而已——家庭、赡养、责任开始走进从未了解过的学生世界里。

你的成绩好坏,其实已经和任何人都没有关系了。

 

那篇《怀想天空》的作者,或许在高考结束的暑假就以“脚踏实地”的行为来减少“烈日当空”赡养的疲惫;在大学四年中,就以打工实习来减少父母的压力。或许他还将在大三那年面临着读硕的渴望与父母年迈的矛盾。

而每次选择,所有的责任,他都不可以轻易丢下。因为他牢牢记住了那“烈日当空的滋味”。

 

《生活在树上》的作者,或许很难体会这种痛苦。他正本能地在青春期中寻找着自我价值的地位,想要剥离家庭责任的沉重,却又因为自身力量的薄弱,而不敢高飞上天。

但是,如果这类的作文走向了判卷的标准,那么一切真正“怀想天空”的人,无力真正理解深奥知识的人,都只能负担着一本本厚重的素材本,重复地背诵着自己永远都搞不明白的名字与句子。

甚至在作文卷面上,他们都不会再抒发一丝一毫的“自我感慨”——因为,他们飞上天的代价或许是重重摔下地。

他们的身后——没有出国留学、没有复读一次,也没有,读硕改命。

 

 


《生活在树上》之后,我们将如何写作高考作文?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