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聊斋志异之三生

2023-06-10 11:59 作者:Cherrypie-music  | 我要投稿

湖南有个人叫小王(原文是无名氏,但方便叙述就改下名),能记得自己前三世的事情。    第一世他为知县,也是乡试的同考官。当时有个叫兴于唐(以下简称小兴)的名士在他做阅卷工作时给除名了,小兴后来一直耿耿于怀,在悲愤的心情下去世了。后来小兴到地府后便找到阴司作状纸要告小王,没想到他的状纸一投,很多像小兴状况的冤鬼都纷纷站出来报团了,并推选小兴作为他们的代表。小王在这不久后也被带了下来,和小兴一伙人对质公堂。阎王在堂上就问小王,说:“小王啊,你既然作为批改卷子的考官,为什么要把优秀的人才除名而去录用一群平庸的人呢?”小王听完,也不紧不慢的辩解道:“我上面还有主考官,我只不过是奉命行事而已。”阎王就发出一支签令,让人去捉拿主考官,过了不久,主考官就被带了过来,阎王又对主考官重述了一遍小王说过的话。主考官说:“我只不过是做主要工作而已,下面虽然有好的文章,但是分管的房考官(科举制度中乡试改卷的考官,因为分房改卷,所以又称房考官)不推荐,我又怎么能够看到呢?”阎王听完就厉声答道:“你们不能相互推脱责任,整件事都是因为你们失职所引起的,根据依例,你们都要受笞刑(古代以竹、木板等拷打犯人臀部、背部或大腿的轻刑)。”可正当阎王准备对二人用刑时,小兴不满意了,在堂上声冤鸣屈,台阶两旁的众鬼也一呼百应。阎王问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小兴便高声抗拒道:“笞刑太轻了,应该挖掉他们的双眼,作为不识文章的报应。”阎王不肯这样做,但众鬼的哭喊声也越来越大,阎王就解释说他们不是不识好的文章,只是因为他们的见识实在是太浅略。众鬼又请求剖开他们的心脏,阎王不得已就只能照做了。只见堂上二人被扒光了身上的衣服,又被用刀刃剖胸挖心,场面惨不忍睹。在一旁的众鬼看得拍手称快,一口同声的说道:“我们都是含冤卒于九泉之下,从古至今都没能有个为我们伸张正义的人。今天有兴先生愿意为我们站出来,我们身上的怨气都消了。”说完,众鬼便作鸟兽散了。      小王在下面受剖刑后,就被送到陕西的一个平民下投生。当他二十多岁的时候,正值当地贼寇作乱,他也被卷入贼寇当中。官府派兵巡道(官名)过来讨伐贼寇时,俘虏了很多无辜的人,小王也在其中。他虽然被捉了去,但心里却想着自己也不是贼寇,到时候辩解辩解下场应该也不会怎么样。在公堂上,小王晃了晃正在审案的官员,发现那人也是很年轻的,差不多二十多岁这样,然后他又定睛一看,好家伙,那人不是其他人,就是小兴。“卧槽,我完蛋了!”小王瞬间吓个半死(当时我看到这,我也笑个半死,果然冤家路窄)。小兴对俘虏的人全部释放,但唯独把小王静候一旁等待发落,后面也不容许小王辩解什么,小兴直接下令砍头。小王到了地府后,又向阴司投状纸起诉小兴,但阎王并没有立刻抓人,而是等小兴的福禄尽完。又过了三十年后,小兴才到下面和小王当面对质。小兴被阎王以其草菅人命,下令罚作牲畜(看来小兴是真的腹黑,专门拿小王开刀),阎王又转头看了看小王的为人,发现他曾经打骂过小兴的父母,于是两人的罪名一致。小王怕来生又被小兴报复,便请求阎王把自己判成大一点的牲畜。最终,阎王把小王判成大狗,小兴判为小狗。      小王被判成大狗后,经常跑到顺天府的街市上觅食。一天,小王在街头静静的爬着,有个游客从南方来这里游玩,身边还带着一只和狸猫一样大的小金毛犬。小王看了看,发现那只小金毛犬就是小兴。小王心想:“芜湖,原来你也有今天,变得那么小,看我还不弄死你。”小王直接就扑了上去咬住了小兴,结果没想到小兴也不敢示弱,反口就咬住了小王的喉咙,还像脖子上挂着的铃铛一样不松口。小王想要摆脱又不得,只能嗷嗷直叫,旁边有人想去弄开两狗发现也不得行,最终两条狗双双扑街。后面两人一起到了阎王那,又吵了起来,阎王都感到无奈了:“我说你们冤冤相报何时了,这样吧,我来替你们解脱。”最后小兴被判来世作小王的女婿。小王来生就投胎于庆云县(今属山东省),二十八岁就在乡试中举,他有一个女儿,娴雅安静,品德端庄,当地很多的达官贵族都找他登门拜访提亲,但都被他一一拒绝了。后来,小王偶然路过临郡,正好遇到上学使大人为参加官考的生员评定等级,其中考得第一名的李生———正是兴于唐转生。于是小王就把李生带到旅馆里好生款待,还问他的家庭状况,知道他还没结婚后,就把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人们都说小王爱惜人才,但却不知道其中也有这么一段因果宿命。不久后,李生娶了小王的女儿,夫妻生活过得很恩爱美满。然而这个女婿经常持才自傲,有时一年到头都不去岳父的家,不过岳父也很有耐心的等待。后来,女婿中年困顿,屡次考试都失败,岳父就多方为之谋略,终于使李生在名场中得胜,两人也冰释前嫌,像父子般和好如初。      异史氏(蒲松龄的笔名)说:“一次被除名而三生三世都难以解脱,怨恨和委屈的心情到了这种地步。阎王的调停虽然也恰当,但台阶下面有这种冤情的人何止千千万万,莫非天下考官的爱婿,都是地府里那些被除名而悲鸣喊冤的鬼魂吗?”      说到这篇文章,那也不免提到一些关于古代科举制的东西,先大概复制粘贴一下这些科普吧。         

科举制度其实比较复杂,虽然从隋唐至明清,每一个朝代都 沿袭了科举取士的制度,但是每个朝代都会有不同的变化。下面, 我们以清代的科举考试为例来看看。

     清代的科举考试要考三场。考试试题主要选自儒学经典中的议题。以 19 世纪的试题为例,第一场考四书文和试帖诗,第二场考经文,第三场考策问。

    作文必须遵循确定的八股格式,字数也是限定好的。皇帝的名讳不可以使用,还要另起一行抬写,以表示对提到的人物的尊敬。违反此类规定的考生,不仅不能中举,还要惩罚他不能参加后面的考试。

    试帖诗要讲究格律,考生抄写诗作的书写也很重要,小楷是最受欢迎的形式,尤其是在殿试当中,要呈给皇帝阅览的。诗词要华丽,卷面要整洁,这是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则。

    策问考一些现实的政治、社会治理问题,比如吏治、河工、赈济等等,可能是关于国计民生的探讨,也有可能是讨论哲学问题。

    科举考试的难度很大,是层层递进式的考试,一般分为县试(即考生员)、乡试(即省试,考举人)和会试(即全国统考,考进士)。学子首先要通过考试成为最低一级的生员,也就是官办学校的学生,比如州学、县学、府学里的学生。生员是进入更高层级考试的通行证。我们可以从应试考生的人数来看最低等级的生员有多难考。19 世纪的清朝,河南南阳的县试中,将近 2000 名考生竞争 16个文生员和 16 个武生员的名额,可谓是“百里挑一”了。

    此后,生员要准备乡试。过了乡试,考生就有了举人的士绅 身份。乡试每隔三年于同一日期在省会举行,不中就得等下一个三年,许多人屡试不第,这也难怪范进中举之后,喜极而发疯了。

    

乡试过了之后还有会试,会试一般在京城举行,每三年一次,会试及第即为“进士”。获得进士头衔的学子社会地位就很高了,凭借这个功名,他们可以直接进入官场,被授予官职。以 1889 年会试中额来看,全国只有 318 人通过了考试。一个学子从生员升到进士,平均要花十年以上的时间,大多数人努力一辈子,也没有得到这个头衔。清末状元张謇,花了 35 年读书才荣登科举考试的顶端,前后在考场里就共计度过了 160 天。对于绝大多数学子来说,即便花费半生的时间寒窗苦读,也不敢奢望能获得科举的最高荣誉, 可见科举考试是残酷且艰难的。

    坐到科场里考试是什么感受呢?明代文人张岱曾经记载过一个叫艾南英的考生在贡院考试的详细情形。

    

天刚破晓,一群年轻学子挤在贡院门口签到。这些学子一手拿着笔砚,一手托着床被。监考官要一个一个搜身,以防考生夹带小抄。搜身检查过后,考生就可以进去找自己的考棚。考棚一般都很简陋,夏天尘土飞扬,考生挥汗作答。碰到突降大雨,简陋的屋顶可能抵挡不住大雨,考生就要拼命用衣服护住试卷。连续几天的考试,考生要一直待在考棚中,无故不得离开。数千考生如厕就成为一大难题,更别提洗澡了。这么多考生浑身汗臭,挤在贡院里,气味浑浊,甚至恶臭难散,考试环境十分恶劣。

    科举考试还有一些特殊的规定。了解这些细节可以让我们对科举考试有更深的理解。按照传统,父母去世,考生必须要守丧两年三个月。守丧期间,既不能做官,也不能参加科举考试,这无形中延长了考生获取功名的时间。

            以上转自新京报书评周刊

​      那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考生想要考取一定的名次,其难度和今天相比还是非常困难的。而且我看古时想要读书首先就不是件易事,我记得我在写李贽那篇文章里也说到,古时要读书考官,首先要举整个族人之力,种田对你进行供养,而你在考取到官名后也不能忘了回报族人的供养。那我们再来思考思考为什么蒲松龄会写出这么一篇文章呢?我先粘贴一段蒲松龄的生平给大家看看。 蒲松龄 21岁。应乡试未中。 蒲松龄 23岁。长子蒲箬生出生。 蒲松龄 24岁。应乡试未中。 蒲松龄 26岁。在本邑王村王永印家坐馆。 蒲松龄 30岁。八月,应江苏宝应知县、同邑友人孙蕙之聘,南游做幕。 蒲松龄 31岁。春、夏在宝应、高邮。秋辞幕返里。三子蒲笏生。 蒲松龄 32岁。四月,随本邑缙绅高珩、唐梦赉游崂山。秋应乡试未中。 蒲松龄 33岁。在本县丰泉乡王观正家坐馆。 蒲松龄 35岁。应乡试未中。四子蒲筠生。 蒲松龄 40岁。开始在本县西蒲村毕际有家坐馆。三月,已作成之狐鬼小说初步结集,定名《聊斋志异》。高珩为之作序。 蒲松龄 44岁。作《婚嫁全书》。长孙蒲立德生。 蒲松龄 45岁。作《省身语录》。 蒲松龄 48岁。春,结识大诗人王士祯。夏,王士祯来信索阅《聊斋志异》。秋,蒲松龄应乡试,因“越幅”被黜。 蒲松龄 51岁。秋应乡试,再次犯规被黜。     我们可以看到蒲松龄从21岁开始考乡试,一直看到51岁都没有考中,这种心情你们可想而知吧。如果放在现在可能就是考研或者考博屡屡受挫,一直考到中年都未能如愿。那对于学习的话呢,我其实是有些话想说的,但在这里先按下不表,我们先来说说为什么蒲松龄总是考不上。      我查了下,关于这个问题我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首先第一点……第二点……没了,哈哈,开个玩笑。      首先可能是蒲松龄本身就不适合考试吧,注意我说的是不适合很死板的考试,因为当时考试都是要写八股文的,那八股文很多东西都定的死死的,连字数都有限制,而蒲松龄这个人不注重细节,个性也很洒脱,不喜欢八股文那种死板的写法,所以写出的文章得不到大多数考官的喜欢。有次道德考试,主考官施闰章厌恶八股,十分喜欢蒲松龄不按八股套路超过字数写的文章,把其评为第一。但不幸的是,蒲松龄以后碰到的考官都是恪守八股文格式的考官。蒲松龄这个人的文笔不差,有看聊斋志异的人肯定都明白,但屡屡在科举考试中受挫不也是种悲哀嘛?所以他在这篇《三生》中也说自己的内心想法:“天下考官的爱婿,难道都是地府里那些被除名而悲鸣喊冤的鬼魂吗?”      其次蒲松龄后期可能也已经对复习考试这个过程感到十分厌倦了,可以看到他中年后所做的事情繁多,写的东西也多。说白了有的时候也是不够努力吧,不过努不努力也和自己的兴趣程度有关,倘若蒲松龄真的非常热爱八股文,潜心专研八股文的话,那他也许也不会落个这么个下场。      最后也许和当时官场黑暗有关吧,你不能说毫无联系,但至少这是时代的背景,如果周围的人都是黑的,而你这个人追求个性,偏偏要做个白的,那你也免不了受到冷言排挤。可怎么说呢,蒲松龄还是幸运的生在顺治年间,要是生在其他战争年代,一生过得颠沛流离,又怎么会写出聊斋志异这样的著作呢?硬要找出原因的话,只能说当时阶层的流动性也开始逐渐减少了吧,开始不太容忍蒲松龄这种不拘一格的人才吧。      那我在这里再说回我想说的话吧,就之前关于学习,但其实更应该说是关于应试考试的能力,也不能轻易认为应试考试能力好的人只会读死书。据我的观察,想要在应试考试中取得一个好的成绩,需要的因素是非常的多,比如最基本的努力、还有自律程度、个人的性格(也许有的人性格就是很倔,不愿接受刻板的答案)、掌握的学习资源、学习的方法以及一些个人的天赋等等。先来说说努力吧,虽然在应试考试里应该要谈努力,但不能只用努力概括,我有见过一些很拼命却还是考不好的人(有可能是学习方法不对或者其他因素)。努力也许会让你提升,但提升的大小到了一定程度后那和你本人是否努力就已经没太多关联了,要不然为什么会有“内卷”这个词出现呢,毕竟一群人的努力也会让分数线攀升对吧?其次,掌握的学习资源也很重要,真的,有个教的好的老师也是成功的关键,好的老师会直接把问题的所在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教给你,但差的可能就不会。最后就是关于学习的天赋,这个确实很重要,我是真的发现女生当中有不少人记忆力是非常优秀的,我还记得有次考试,反正考得都是要背诵的东西,我用一个月来准备的东西都考不过一个考前准备几天的女生,啊,说来惭愧,但这个确实是真事。不得不说在这种死记硬背的东西上,男生确实有点难考过女生(不过极个别优秀的男生记忆力也非常好)。我有问过一个学霸吧,他说自己看书就是过目不忘的,有时候他会把一本教材和一本课外铺导书放在一起看,就这样看几天都能同时记住两本书的内容,一大段文字很快就记下来了,这样的能力确实让我这种学渣羡慕。      不过,对于考试吧,还是那句话,只要有努力的准备了就真的不要太在意结果。蒲松龄还是太偏执了一点了,他念念不忘的考试并没有给他带来太多好处,反道是他用兴趣写出来聊斋志异让他名留青史。记得他五十多岁的时候还想继续去参加乡试,却被他的妻子刘氏给叫住了,说:“得了吧,你要是真有这样的命,早就当宰相了!”可见他的妻子刘氏虽然是个普通的乡村妇女,却也有着柴米油盐的智慧,在大关节上看得比他还要深。我之前也是有对一件事情很努力过,我知道努力过却得不到应得结果是多么的难受,那种心情很容易让自己自暴自弃,觉得自己是不是就是个废物。说来也让人感叹,我也是一直努力的东西没有得到好的结果,但在努力期间挤出时间来凭着自己兴趣爱好做的东西却让不少人喜欢,当然我也不是自恋,因为我做的东西和蒲松龄写的聊斋志异肯定不能相提并论,但至少在这一刻,我的命运以及心情和蒲松龄至少是歧途同归了。可能不少人也是这样,所以命运这种东西实在难说清楚,你说命运爱捉弄人,这有时候确实也是这样,在你运势特别好的时候,往往也是你运势快走到头的时候,反之亦然。虽然蒲松龄在科举考试中屡屡受挫,运势低到不能再低了,但在写书著作上,他的运气实在是不能再好了。换句话说,古代有多少人自己也写书著作,但他们的命运有蒲松龄那么好吗,他们的书能留下来被人记住的又有多少呢?那些在朝廷里写着一手好的八股文的读书人,他们能得到达官贵人们的称赞,但却得不到大多数普通人的赞赏,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何尝不也是种悲哀呢?

聊斋志异之三生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